
在去年春天达拉斯独行侠与俄克拉荷马城雷霆之间扣人心弦的西部半决赛系列赛中,有一个场景反复上演。
卢卡·东契奇(Luka Dončić)在突破时与多特(Luguentz Dort)发生一些身体接触,多特倒地,东契奇立刻转向裁判,要求判罚假摔技术犯规。有时他会双手合十,做出技术犯规的手势;有时他会把手掌平放在地面上下移动——这是假摔违规的官方信号。有一次,他和凯里·欧文(Kyrie Irving)甚至同步提出了这一请求。
无论方式如何,东契奇的意图很明确:他认为多特的动作应该被判假摔技术犯规。
然而,在那轮系列赛中,多特一次假摔违规都没有被吹罚,尽管他本赛季确实是少数被吹罚过假摔的球员之一。(不过,东契奇在那轮系列赛中也并非完全无辜,他的夸张动作同样存在。)
但多特没有被吹罚假摔的事实——即便他的动作在大多数球迷看来像是假摔——其实并不算误判。
随着另一个季后赛即将到来,假摔这一话题很可能再次变得热门起来——或许这两位球员之间会再次上演。我们需要讨论一下联盟的假摔规则。特别是,本赛季比赛中的假摔判罚和赛后罚款几乎完全消失了。
假摔的定义:比你以为的更严格在裁判吹罚一场篮球比赛时,“假摔”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用来形容一次精彩的骗犯规表演的定义略有不同。
多特、斯玛特(Marcus Smart)或其他任何防守球员在一次非犯规的对抗中倒地,并不会自动被视为应判技术犯规的假摔。更重要的是,联盟并不想纠结于细微差别,而是希望根除最恶劣的表演行为。
为此,NBA在2023-24赛季前推出了两种惩罚假摔的机制:
一种是即时技术犯规(non-unsportsmanlike technical foul);
另一种是赛后罚款,如果比赛中漏判了假摔,可在赛后追加2000美元的罚款。(这一罚款机制取代了之前的事后处理假摔违规的方式。)
(*——非体育道德技术犯规,例如假摔、拖延比赛或挂在篮筐上,不计入球员被自动驱逐所需的两次技术犯规总数。)
判罚数据:从激增到骤减2023-24赛季的季前赛和常规赛初期,假摔的判罚非常频繁,但随着赛季推进逐渐减少。根据Spotrac的罚款和停赛数据库,2023-24赛季第一周有8次假摔罚款,前半赛季共22次,但2月1日之后仅4次。(上赛季只有一名球员因假摔被罚款超过一次,但不是多特、东契奇、斯玛特或迪龙·布鲁克斯(Dillon Brooks),而是……塞克斯顿(Collin Sexton)?)
然而到了2024-25赛季,罚款几乎销声匿迹。本赛季至今只有5次罚款,只有最明显的假摔才会被乔·杜马斯(Joe Dumars)领衔的联盟办公室追罚。(顺便说一句,这些罚款是与裁判部门协商后做出的。)
技术犯规的趋势与之类似,但没那么极端。2023-24赛季的前两周,假摔技术犯规激增,但之后在整个赛季中分布得较为均匀。多特被吹罚了3次,尽管其中两次后来被撤销;斯玛特和布鲁克斯各被吹罚2次。圣安东尼奥马刺的布莱克·韦斯利(Blake Wesley)甚至在第81场比赛中因假摔被吹了一次技术犯规。
STEM标准:联盟的“红线”这一规则的设计初衷是将其作为一种相对罕见的处罚,而不是针对每一个敢于在轻微接触后倒地的球员喊“啊哈!又被我看穿你的狗伎俩!”。联盟的宏观目标是消除比赛中最过分的表演行为。为此,联盟对值得判技术犯规的假摔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标准,称之为“STEM”,即“次级反应、戏剧性、夸张动作”(secondary, theatrical, exaggerated movements)。
联盟高级副总裁、裁判运营发展和培训负责人蒙蒂·麦克卡琴(Monty McCutchen)解释说:“STEM是指,有接触,然后有一个反应,停顿一下后又有一个反应,这就是次级反应。
“然后是戏剧性和夸张的动作。比如:有多次翻滚、倒地距离远超接触程度、反应与受力情况明显不符等。
执行难题:为何判罚减少?裁判倾向“宽松执法”:联盟更愿漏判假摔,而非误判无辜球员。误吹技术犯规的代价高于漏吹。注意力分配:裁判需在攻防转换后持续关注球员反应,但这并非球场吹罚的优先任务。球员适应规则:NBA球员迅速调整行为,减少了过度表演。正如我们几乎每年10月看到的,他们对规则变化和重点强调的适应很快。亚特兰大老鹰主教练奎因·斯奈德(Quin Snyder)说:“这取决于你认为是裁判不吹了,还是球员不做了,我认为NBA球员非常聪明,他们反应很快……我觉得在一场比赛中,如果当晚的判罚方式让你感觉有某种倾向,球员们必须调整。我认为关注这些动作并试图减少它们是好事。”
为明确标准,联盟在2024年1月和2月发布了两版“重点教学视频”。对于“没耐心细读的人”,第二版视频的最后一个片段是关键:球员倒地≠假摔技术犯规,只要不刻意夸张。例如,76人保罗·乔治在一次尝试造进攻犯规时轻微倒地,虽未被裁判买账,但因其未触发STEM标准,不应被吹技犯。
争议:判罚稀少激怒教练然而,假摔违规判罚的相对稀少也有反面效应——在少数被吹罚的情况下,教练和球员的不满情绪反而加剧。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主教练马克·戴格诺特(Mark Daigneault)说:“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规则,我会这么理解。举例来说,当多特在对凯尔特人的比赛(1月5日)第三节、一场只差1分的比赛中被吹假摔,然后12天后在对阵独行侠(1月17日)时又被吹了一次,我们查了一下,当时整个赛季联盟只吹了10次假摔……相当于你得看将近100场比赛才能看到一次假摔。”
多特在12天内的两次技术犯规似乎展现了问题的两面。
1月5日对凯尔特人:根据联盟标准,此次吹罚显然错误;1月17日对独行侠:符合STEM标准。戴格诺特呼吁:“如果联盟要立规,就该一视同仁地执行,否则球队难以适应。”
联盟态度:现状已足够好?麦卡琴承认:“(假摔)技犯和罚款都大幅减少,但联盟并未放松内部标准。我们通过回放分析漏判案例,并欣慰地看到假摔未卷土重来。”
作为旁观者,这一结果或许不尽如人意——许多球迷眼中的明显假摔因不符合STEM标准未被处罚。但联盟认为,严苛执法可能“矫枉过正”:若球员真实被犯规却反吃技犯,将是更大的不公。
不幸的是,这似乎也是联盟能实际达到的最佳状态。如果大幅加强这方面的执法,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没人希望一个被合法犯规的球员在漏判后再被追加技术犯规。
结果是,也许没有人对此完全满意——球迷、球员或教练都不例外。但NBA通过制定规则消除了最过分的假摔行为——部分得益于球员在场上的调整——如今这一规则很少需要执行。
这够好吗?现在看来似乎是的,但请记住:规则在赌注最高时会面临最大考验。随着多特的雷霆和东契奇的湖人占据西部前四种子之二,关于假摔的讨论在这个春天似乎不太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