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发展的作用力:注入“灵魂”

盼晴评趣事 2024-05-31 03:30:25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的灵魂,影响组织的运作和成员的行为。具有独特文化的组织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和创造力,形成强大的群体精神,实现“2加2等于5”的综效。

注入文化(拉聚)

每个组织有其独特的文化,亦即它的做事方式。一个研究实验室势必不像是一家银行;有时,甚至两个研究实验室彼此也不相像。若说分组是组织的骨架,制度是组织的血肉,那么文化可能就是组织的灵魂。我之所以加上「可能」二字,是因为有些组织文化并不明显,就像在我住家附近的几间连锁超市。(它们可以被形容为具有某种产业文化;同理,这世上还有许多职业文化,例如工程业的文化。不同国家也有专属于自己的文化,例如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

没有明显文化的组织,就像没有明显个性的人,对外呈现出来的多是骨肉成分胜过心灵成分。但是,有些组织却格外与众不同,它们具有自己独特的做事方式,这使得它们能够创造出一种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为它们的组织结构注入灵魂,就像用染料为清澄的液体注入 美丽的颜色。

想必你曾听过这个故事。有三位砌砖匠被询问他们在做些什么,第 一位砌砖匠说他在砌砖,第二位砌砖匠说他在建造一座教堂,第三位砌 砖匠说他在为全能的神打造一座纪念馆。像第三位砌砖匠这样的组织, 才能将所有人拉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而不只是在一起工作的一群人。我们可以将这种把所有人拉聚在一起的集体观念,称为「群体精神」(communityship),这个词汇或许也可以用来修正我们对于 「领导」的偏执。群体精神不只发挥在人类组织,在动物界也是如此:

蜜蜂和蚂蚁无法孤立生存,牠们总是集体行动,几乎就像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细胞,有着远远优于个别成员的集体智慧与适应力。

这种群体缔造的强大力量又被称为「综效」(synergy),也就是发挥「2加2等于5」的成果,意思是各部分的产出总和,会大于各自生产 时的产出总和。通常,当人们在一个淡化他们阶层差异的组织文化中工作时,组织会运作得更有成效,因为不论你是打扫地板的清洁工,还是担任管理阶层的经理人,都会因为克尽职责,为组织贡献心力而受到赏识。

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

我们曾看过一些置身在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拥有与组织价值相当契合的工作者,他们描述自己在工作中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及勇气,期待每一天都能在工作上获得成长;即使偶尔免不了会感到瓶颈或压力,也丝毫不减对于工作的热情。他们是如何办到的?以下列出我们观察到六种最强大的思维及实践之道。

相较于一般组织里的工作者,在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里工作的人, 更关注在追求自身使命。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何一些不具有明星球员的球队,最后却能爆冷门夺得冠军,这些普通球员只是抱持无比的干劲,齐心协力达成「2加2等于5」的成果。是的,金钱可以买到明星球员,但无法买到相同的信念。同样的,有时当我们走进一间旅馆或一所学校, 就是会感觉到「这里不一样」,你会看到人员殷勤有礼、反应敏捷、充满活力,原因正是他们本身就受到所属组织管理阶层的尊重(参见专栏)。

两家旅馆的故事

英格兰北部有一家明显缺乏热忱、人员流动率很高的旅馆,我有时不得不在那里投宿。在那个只有有线电话的年代,我曾经从这家旅馆打电话到日本,而旅馆索费高达每分钟十美元,但实际成本大约只有每分钟一美分。有次我离开那家旅馆,前往位在英格兰湖区(Lake District)的另一家旅馆,准备参加某个管理课程。一踏进旅馆大门,我立刻感受到这是个充满活力的地方,旅馆中四处有着精致的装潢、无微不至的考量,以及真诚相待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脸上全都带着真诚的微笑,而不是接待员式的僵硬笑容)。

这个亲身经验让我思考起一个问题:何谓一个「有灵魂的组织」?我的答案是:当你看到时就能自然明白,因为你能在每个细节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当我问旅馆里一名服务员附近有没有登山步道,他说自己不太清楚,于是跑去询问经理。不久后,经理立即前来为我详细说明。

后来我问一位年轻的柜台小姐在这间旅馆工作多久,她得意的说:「已经四年啰!」她还顺便告诉我高阶主管的年资:「经理待了最久,十四年,副经理则是十二年,销售主管的年资也差不多那么长。」 不论是员工、主管或是顾客,只要你愿意给予他们机会,绝大多数的人都渴望能关怀他人。既然身为人类的我们拥有灵魂,为何我们的旅馆、医院、银行及电信公司不能有灵魂呢?

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三阶段

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通常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建立、传播、强化。

阶段1:建立一种使命感

通常是由一位有魅力的领导者带头,创造出特别的、令人振奋的共同使命感。在新创立的组织中,建立使命感比较容易,因为相较于历史悠久的组织,新创的组织不需要遵循过去的常规,也比较不会受到传统的束缚,人们能够发展更紧密的人际关系,创造休戚与共的团结感;反观在信念及常规已经建立的既有组织,建立使命感就显得困难。不过,有时候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也许能使组织不再采用日常的做事方式,建立起新的组织文化,例如当组织换了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或是当陷入危机时,更需要创造重大变革。

阶段2:透过先例及故事,巩固组织信念

伴随组织成员在做决策及采取行动时通力合作,便形成可以变成传统的先例。当人们讲述着过去那些具有鼓舞人心力量的案例故事,其中最棒的故事更会变成「传奇」(saga,此词汇源于北欧),当这些故事结合起来,便逐渐形成组织独特的历史,建立起组织的价值观。如同社会学家菲利浦.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所形容的,在「获得自我、以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后」,变成一种制度(institution),一种有自己生命的体制。

阶段3:透过认同及社会化,强化组织文化

加入组织的人们并不是进入一个任意的个人集合体,而是进入一个有生命的体系,这个体系有其传统与故事,为了留在这个体系里,他们必须认同这一切,成为忠诚的成员。这种组织使用社会化(socialization)或教化 (indoctrination)的人际流程,约定成俗的建立新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并强化既有成员对组织的信诺,例如透过各种社交活动来达成这种强化。

一个能够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就是这么渐渐、有耐心的一步步建立而成,一旦建立就可能难以改变。

在四种组织类型中

缔造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

任何类型的组织都可以注入打动人心的文化,只不过对于某些类型的组织来说,做起来会比其他类型的组织更加容易。许多一人作主型组织处于草创阶段,自然比较容易建立起打动人心的文化。例如一个创业者追求一个独特愿景,吸引他人加入行列,并将其视为家人,即使面临危机也会努力避免裁员。当然啦,一旦创办人离去,这一切可能会戛然而止。

机器型组织则通常恰恰相反。标准与制度、规定与评量指标,通常很难鼓励员工基于共同信念而齐心协力。不过,有时我们还是能在这种 类型的组织中发现打动人心的文化,这种组织可被称为「活泼的科层制」(snappy bureaucracy),它们的肌肉有灵魂,骨骼有精力。学者柯林·海尔斯(Colin Hales)则称之为「轻科层制」(bureaucracy- lite),意指「并非从传统的科层制彻底转变为网络型组织,而是较有限度的改变为一种不同形式的科层制,仍然保留阶层制度与规定,但以一种较为薄弱而明确的形式。」

在专业型组织中,认同感通常是建立在个人及专业上,而不是对于组织的认同;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使命的专业型组织而言,缔造打动人心的文化也并非罕见,例如医院医治病患、学校教育学生等等。

至于项目型组织,拜这种团队中的协作精神所赐,更有理由能看到预期中打动人心的组织文化。分权化也对建立此种文化有所帮助,不过,由于分权化让员工更能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可能为组织招致冲突;专业型组织也存在这种问题。

作者: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学会主席

来源:《明茨伯格谈高效团队 七种发挥竞争力的组织设计》

0 阅读:2

盼晴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