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一
编辑 |德新
2025年的上海车展,再次成为全球汽车科技的风向标。
在近乎“拥挤”的新技术、新车型发布间隙,中国本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轻舟智航丢下一颗“重磅炸弹”:正式发布并开放体验「行业首个基于单颗地平线征程6M的端到端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解决方案。
这不仅标志着轻舟智航在技术研发上的又一次突破,更是推动城市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向更广泛市场普及的关键一步。
从最初的高速NOA到如今各家必争的城市NOA,战场不断向更复杂、更贴近用户日常通勤的场景迁移。
然而,城市NOA的实现面临着算力需求高、算法复杂度大、长尾场景多、成本控制难等多重挑战。如何在高阶功能体验、绝对安全保障以及可接受的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成了所有玩家必须解答的课题。
轻舟智航选择了一条颇具挑战但也潜力巨大的路径——在算力相对有限的单颗征程6M芯片上,率先实现端到端的城市NOA。
这不仅是对其算法优化能力、软硬件协同能力的极大考验,也清晰地透露了轻舟智航“智驾平权”的目标:让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性价比的高阶辅助驾驶普惠更多消费者。
一、单征程6M上的“端到端”意味着什么?首先,理解“单征程6M”。
地平线征程系列是国产车载智能芯片的佼佼者,征程6M作为其最新一代产品中的一员,在性能与功耗上取得了良好平衡,定位于中等算力市场。
此前,行业普遍认为实现流畅、可靠的城市NOA需要更高算力的平台,通常采用多颗高算力芯片组合。轻舟智航能在单颗J6M上实现城市NOA的工程落地,本身就体现了其在算法效率和工程优化上的功力。
其次,理解“端到端”。
传统的辅助驾驶系统多采用“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的模块化架构,每个模块独立工作,通过接口传递信息。而端到端(End-to-End)模型,则试图用一个或少数几个深度学习模型直接从传感器原始输入(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数据)输出车辆的控制指令(如转向、加减速)。
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场景下的耦合关系,减少信息传递损失,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性能上限和更强的泛化能力,应对长尾场景时更灵活高效。然而,端到端模型的“黑盒”特性也带来了可解释性差、安全性验证难等挑战。
轻舟智航这次并不是简单地拥抱纯粹的端到端,而是提出了独创的“安全的端到端”理念。
根据轻舟智航官方发布的信息,这个方案并非完全抛弃传统方法,而是将已得到大规模量产验证的“时空联合规划”经验融入到One Model(单一主体模型)的设计中,并通过独创的“端到端模型安全对齐”技术,让模型的输出行为符合人为定义的、经过验证的安全规则和限制。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融合策略:既要发挥端到端模型的灵活性和高上限,又要通过引入规则约束和安全机制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下限高,更安全”。
轻舟智航还强调“无论中配、高配,安全都是顶配”,在方案中融入了完善的安全冗余设计(如BEV+Mono双视觉架构模型冗余)和主动安全反馈机制,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带来更高的安全感。
二、软硬协同与效率革命:性价比的基石实现单J6M上的端到端城市NOA,离不开轻舟智航与地平线等合作伙伴在软硬件层面的深度协同优化。
轻舟智航利用其对征程系列芯片架构的深入理解,结合端到端One-Model的设计,显著减少了部署在BPU(嵌入式AI处理单元)上的模型数量,降低了模型间上下文切换的开销,提升了系统稳定性。
同时,端到端模型的使用精简了大量的场景代码(scene code),降低了系统延迟,并释放了宝贵的CPU资源,使其可以更多地分配给主动安全等功能。
这种资源利用效率,能够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
它使得原本可能需要更高配置硬件才能实现的城市NOA功能,得以在成本更敏感的中端车型上搭载,极大地拓宽了高阶辅助驾驶的潜在用户群体。
这正是轻舟智航提出的“智驾平权时代的用户价值定义”——总体用户价值 = 单个用户价值 x 交付用户数量——的实践路径。
通过技术提升单个用户价值(更安全、舒适、便捷),通过效率优化提升可交付的用户数量(更高性价比),最终实现用户总价值的最大化。
轻舟智航并非行业新兵。
今年上海车展发布之前,其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轻舟乘风”已实现超过60万套的量产交付。如此大规模的量产经验至关重要。意味着:
工程化能力验证:能够稳定、高效地将算法落地到不同车型平台,并保障大规模生产的一致性。数据闭环驱动:拥有海量的真实路跑数据(累计用户行驶里程达24亿公里,辅助驾驶总里程超3亿公里,NOA总里程超1.8亿公里),为“轻舟矩阵”数据闭环平台提供了丰富养料。该平台能够实现从数据回传、挖掘、标注到模型训练的天级别迭代,这对需要持续优化、解决长尾问题的端到端模型来说是核心竞争力。安全性实战检验:轻舟的方案经历了广泛用户的实际使用考验,各项安全指标(如高速NOA千公里级接管水平、低AEB误触发率、中保研CIASI G+评价等)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经过市场验证的安全性,是用户信任的基础。正是基于在征程平台上的大规模量产实践和长期深耕,轻舟智航才能在征程6M芯片发布后,迅速以“最高开发效率”成为业界首个实现单芯片端到端城市NOA的方案商。
四、机遇与挑战并存:轻舟智航的未来之路率先量产基于地平线6M单芯片城市辅助驾驶NOA 解决方案,为轻舟智航赢得了显著的先发优势。
在行业普遍追求降本增效、加速高阶辅助驾驶普及的大背景下,这套方案精准切入了市场痛点,为车企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高性价比选项。
随着2025年该方案的规模化量产上车,轻舟智航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NOA市场的领先地位,并可能“越级”赋能更多中端车型,加速城市NOA功能的普及进程。
轻舟智航与地平线、立讯精密、禾赛科技等产业链伙伴的深度协同,也构建了稳固的生态基础。
但是,前方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竞争加剧。这个赛道越来越拥挤,不仅有华为、大疆这些跨界选手,还有众多实力强劲的初创公司,“倒戈”自研或者采取深度合作的主机厂。轻舟智航需要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端到端技术的成熟度与鲁棒性:虽然“安全的端到端”理念试图平衡创新与可靠,但端到端技术本身仍在快速演进中。如何始终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需大规模部署后的持续验证和迭代。单芯片方案的性能上限相较于多芯片方案,是否能在所有场景下都提供好的用户体验,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此外,如何增强用户信任与预期管理也很关键。尽管轻舟强调“技术不是炫技,更不能做吹嘘式营销”,体现了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但这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沟通。最后,法规与标准的演进: L3及更高级别辅助驾驶技术的逐步探索,相关的法律法规、测试标准也在不断完善中。需要紧跟政策步伐,确保其产品合规,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轻舟智航在2025上海车展上展示的单征程6M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是一次技术实力的亮剑,也是对“安全智驾”与“智驾平权”理念的践行。
它勾勒出一条通过技术创新和效率优化,推动高阶辅助驾驶走向大众化的可行路径。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大规模量产经验以及清晰的用户价值导向,轻舟智航已经在中国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的检验,轻舟智航能否将先发优势转化为持续的领先地位,并在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这场关于智能驾驶的效率、安全与普惠的探索,才刚刚进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