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香港娱乐圈因一则“爷孙关系”的爆料陷入舆论漩涡。
87岁的谢贤被曝将名下价值4亿港元的浅水湾豪宅过户给张柏芝的三胎儿子Marcus,并公开表示“张柏芝的孩子自然是我孙子”。
这一表态虽未直接承认血缘关系,却因涉及巨额财产分配和伦理争议,迅速点燃公众讨论。这场持续七年的“三胎生父之谜”,在资本与流量的裹挟下,演变为一场横跨代际、挑战传统伦理的舆论风暴。
事件的核心始于2023年,谢贤首次修改遗嘱,将名下90%的财产划归两个亲孙子Lucas和Quintus,张柏芝却公开拒绝接受。两年后,港媒曝出谢贤再度修订遗嘱,新增“神秘受益人”条款,并将浅水湾豪宅转移至Marcus名下。
这一操作引发外界对“非婚生子女继承权”的争议——尽管法律赋予非婚生子女同等权利,但Marcus的生父身份始终成谜,使得财产分配的合法性蒙上阴影。谢霆锋对此火速辟谣,称传闻“荒谬且伤害家人”,并强调与王菲感情稳定,而张柏芝工作室仅以“不回应无端猜测”冷处理,反而加剧舆论发酵。
生物学层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争议。Marcus出生时谢贤已83岁,医学统计显示80岁以上男性的自然生育概率不足0.03%,加之谢贤近年健康状况频亮红灯,使得“爷孙血缘说”缺乏科学支撑。
然而,谢贤在访谈中那句“即便没有血缘关系,我认了”,却以模糊表态为流量狂欢注入燃料。网友发明“扒灰指数”实时推算伦理关系可信度,AI换脸合成的“谢贤张柏芝亲密照”单日传播量突破800万次,娱乐至死的荒诞感扑面而来。
这场伦理争议的本质,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经济实验。
从2018年“三胎生父竞猜”到2025年“爷孙关系”爆料,相关话题累计产生2.3亿港币广告收益,仅2025年2月的热搜便为某短视频平台引流400万新用户。
资本方通过AI换脸、大数据精准推送等技术手段,将“谢贤认孙”包装成沉浸式伦理剧:元宇宙公证处的区块链遗嘱、含“私生子确权”条款的智能合约,这些科技元素的注入,让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愈发模糊。而Marcus尚未懂事,其出生证明已被资本异化为价值3.2亿的“金融衍生品”,广告代言与虚拟NFT同步收割流量,孩童的纯真沦为商业博弈的筹码。
在这场狂欢中,真相早已不再重要。
谢贤的遗产分配是否涉及代际博弈?张柏芝的沉默是保护隐私还是默认炒作?这些问题被娱乐工业的流水线碾碎重组,转化为持续供给大众的多巴胺胶囊。
当某媒体追问“为何对明星隐私永不厌倦”,答案或许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中——在原子化社会的人际疏离下,对他者生活的窥探成为确认自身存在的廉价解药。
七年前,张柏芝诞下Marcus时曾说:“孩子的眼睛里不该倒映成人世界的算计。”
如今,这场伦理争议的终极讽刺在于:所有人都在讨论如何“保护孩子”,却无人真正聆听孩童的沉默。
当亲情沦为流量祭品,当法律在资本面前失语,我们或许更该反思:在追逐“爆款”的狂欢中,是否早已遗失了对人性的基本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