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西起黄河东岸长清县西南孝里镇广里村北,向东进入丘陵区,又逐渐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尔后沿着泰沂山脉分水岭,直达黄海西岸的青岛市小珠山东边的黄岛区于家河村,向东北入海,经济南、泰安、淄博、潍坊、临沂、日照、青岛 7市 17 县(市、区),蜿蜒618.9公里,史称千里长城,现存遗址占总长度的64.3%。
1、结构规模
齐长城大多修筑在山岭和山峰顶部附近,各处厚度,高度等等不一。山脊之上的城墙较低且窄,多用石块垒砌;缓坡上的则增高加宽,两边用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夯筑;平坦地带城墙又高又宽,全部用夹沙黄土夯筑而成。
2、建筑特点
齐长城城墙的构筑是根据齐长城沿线特殊的地形地势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现今所见齐长城遗迹一般在山峰险要处不见,是以山代城,利用山势代替长城根本不需再筑城墙。这种情况在齐长城沿线有的地方长数十米,有的可达千余米。山岭地段城墙即用石砌,材料一般就地取材,有块石、条石和片石等。少数城墙砌筑在山脊处,双面,墙宽5到7 米。大多数城墙不是建在山脊顶部,而是选在山脊向阳侧稍靠下 10 米左右的陡坡处,一般砌筑成宽1 米到2 米的单面石墙,只有外墙,无内墙,墙内侧填以土石,阳面高阴侧低,内外相差3到5 米,从而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易守难攻。
齐长城的建筑巧妙地将池、关门、城堡、烽火台、墙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建成了雄伟的军事工程,是中国建筑不可多得的标本。这座军事工程从建筑之始,就是为了保障齐国安全,历史上很多战争皆与其有关,齐长城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和价值;这里同时是兵家和孔孟的思想交汇处,沿线保存下来的石刻、碑刻、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存;近年来,齐长城又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3、防御功能
山地防御:这些关隘或要塞是齐长城沿线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从南方或东南方进入泰沂山区以北的临淄地区,必须经过这些重要交通线。实际上,在特别重要的交通线上,会设置两重或多重关隘要塞,如穆陵关和大关、小关的设置即是一典型实例。
济水防御:齐长城初建起因于济水之防。齐西多水患,因而齐国多在这一带筑防堤用以防水。后因防门为西通中原要冲,为军事重地,多重在防外患,诸侯之师入会平阴,必由防门而入,防门成为齐国西南边境重要的关塞,因军事上的重要,其后渐渐增修,继而使原先的济水之防加宽加固延长为齐长城。
黄海防御:即是沿黄海海岸线进行的军事防御。主要为青岛崂山和黄岛区小珠山、大珠山之间的胶州湾沿岸地带。小珠山西侧为胶南高地,所以齐国在此修筑了东段长城一直延伸到胶州湾海岸,即现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附近。为了防御南方的楚国及以后的吴国和越国的海上进攻,在修筑长城的同时,还重点加强了即墨城的军事防御。
积极防御:齐国的长城防御战略是积极的防御战略。齐长城各段修建之初基本是沿着齐国的南部边界而修筑的。齐国南部偏西的边防线,春秋中期以后游移于汶水一线,嬴、博二邑便是这道边防线上的两座重镇。
如今,齐长城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游览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壮丽与辉煌。
在莱芜市北部也有齐长城[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