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如果没有这4个症状,就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

栗子科普 2025-03-31 19:06: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年版[2]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腰椎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3年发布[3]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学》. 第三版, 2021年

一听说“腰椎间盘突出”,不少人立马脑补出“躺都躺不稳”、“一动就电麻”、“一辈子都要忍痛”的画面。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如果没有那四个“红灯”症状,腰突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此天塌地陷。

腰椎间盘突出,到底是个啥?

腰椎间盘突出症,通俗来说,就是“腰里的垫子挤出去了”。

人体的腰椎就像是一串串积木,而每两个骨头中间都有一个“软垫”——这就是椎间盘。它的任务是缓冲、减震、稳定脊柱。但这个“垫子”并不是铁打的,年纪大了、干活多了、姿势不对了,这垫子就可能鼓包、破裂,里面的“胶水”流出来,压到了神经,那就是“突出了”。

腰突症状五花八门,轻则酸胀僵硬,重则痛到站不起来。但,并不是所有腰突都要紧张,关键就看有没有那“四个红灯”症状。如果没有,反而多数患者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生活调理逐渐缓解的。

这四个症状,才是腰突的“危险信号”1. 腿痛超过腰痛,像电击一样麻痛

这是神经根受压的“标志性动作”。

真正让人痛不欲生的腰突,多半是压到了坐骨神经。病人最常说的话是:“不是腰疼,是腿疼,疼得我连袜子都穿不了。”这种疼痛从臀部一路放射到小腿甚至脚趾,就像电流一样劈下来。如果只是腰部酸痛,没放射到腿,多半神经还没遭殃,这类腰突可以放心慢慢调理。

2. 下肢无力、走路像踩棉花

神经受压严重,会让肌肉“罢工”。有些人会觉得走路无力,大腿抬不起来,或者脚背不能翘起,这时候就要当心了。这是神经支配肌肉的通道被压得“断电”了,肌肉丧失控制力,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只是疼痛但走路正常,那神经还没被“压断”,此时治疗空间还很大。

3. 大小便功能异常,出现“马尾综合症”症象

这是腰突中最严重的一类,涉及到“马尾神经”——控制下体感觉和膀胱功能的神经群。表现为:小便困难、尿不尽,甚至尿失禁、便秘等功能紊乱。严重时还会出现会阴部麻木、性功能障碍。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很多时候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4. 单侧下肢明显萎缩,对称性差异明显

这是慢性压迫的后果,说明神经已经“闷烧”了很久。肌肉失去神经营养后就会慢慢萎缩,比如一条腿比另一条瘦一圈,穿裤子时一边松一边紧,这类症状常常被忽略,但其实是病情进展的重要信号。

没有这“四个症状”,腰突不一定是恶魔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松了一口气。确实,临床上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不一定出现这些典型症状。

“假性腰突”患者多如牛毛

门诊中,很多人来检查腰椎核磁,报告上写着:“L4/L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听到“突出”两个字,脸都白了。但细问之下,没腿麻、没疼到走不了路、也没有大小便异常,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影像学阳性、临床症状阴性”。

简单说就是:片子吓人,身体不疼。

类似的情况,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手术,甚至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避免负重、适度锻炼、改善姿势,就可以长期“和平共处”。

腰突是怎么来的?老百姓都该知道的几个真相

1. 年龄是“罪魁祸首”

超过40岁的人,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这不是病,是自然老化,就像头发会变白、眼睛会花一样。椎间盘的水分减少后,弹性下降,一旦用力不当,就容易突出。

2. 久坐、久站、久弯腰,是腰椎的“三座大山”

特别是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的白领、长期负重的工人、弯腰拖地的家庭主妇,腰椎所承受的压力是站立时的三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就像让腰椎“顶着锅盖蹲马步”,迟早出问题。

3. 受凉、剧烈咳嗽、搬重物都是导火索

很多患者是搬了个煤气罐、抱了个小孩后“突然卡住了”,这类属于急性腰突,椎间盘原本已经退变,一刺激就“破壳而出”。

4. 还有一种“遗传型腰突”

有些人天生椎间盘的纤维环比较薄弱,或者胶原蛋白比例异常,更容易出现破裂,这类人常常年轻就发病,甚至不到30岁就出现症状。

腰突怎么治?不是一上来就得“挨一刀”1. 80%患者首选保守治疗

正规医院建议:保守治疗3个月是基本标准。除非出现前面说过的“红灯症状”,否则不建议马上手术。

保守治疗包括:

卧床休息:急性期要卧床2周,减轻椎间盘压力;

理疗:热敷、牵引、针灸(适度)都能帮助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肌肉松弛剂等;

康复训练:核心肌群锻炼、姿势矫正是恢复的关键。

2. 手术不是洪水猛兽,但要选对时机

微创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已经非常成熟;

但不建议轻易尝试手术,除非保守治疗失败或出现严重神经损害。

日常如何预防腰突?这才是最重要的

1. 坐姿端正是根本

驼背、窝坐会加重椎间盘压力,保持“腰背一线”才是王道。

2. 提重物时“蹲下去再起身”,别“弯腰拎”

这个动作很多人做错,弯腰起重相当于让椎间盘承压200公斤以上,容易出事。

3. 睡硬床不等于“木板床”

床垫要有支撑性但不能太硬,推荐中等偏硬的弹簧床或记忆棉床垫。

4. 规律锻炼是腰椎的“护身符”

如游泳、平板支撑、五点支撑法等,能增强核心肌群,减少腰部负担。

总结:腰突不可怕,别被“报告纸”吓坏了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四个“红灯”症状:腿痛放射、下肢无力、大小便异常、肌肉萎缩。没有它们,多数腰突是“温和型”的,完全有机会通过保守治疗好转。腰突像一位“脾气怪但可控的邻居”,只要你不惹他,他也不会来找你麻烦。

你或者你家人曾经被腰突困扰过吗?有没有遇到那种“报告上写着严重,身体却没啥事”的情况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腰突的看法,咱们一起探讨健康生活的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1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