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是中国影后,也是赫赫有名的实业家。张玉凤,是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让人疑惑的是,刘晓庆不是记者,怎么会采访起张玉凤来了呢?
其实,此行,她另有一番使命。在这次采访中,刘晓庆问了张玉凤一个问题,对方并未直接回答。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会让张玉凤这样闪躲呢?
1993年6月中旬,刘晓庆要参加一部有关毛泽东的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并担任该片的主持人。这部专题片,是具有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的。
于是,刘晓庆想要采访一下张玉凤。于是在6月15日,刘晓庆决定在民族饭店采访拍摄,话题是毛主席晚年的生活工作和读书情况。
刚开始,张玉凤并没有答应,她认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在镜头面前谈及毛泽东,就等于对全国人民谈论这位伟人,需要进行准备。
当晚11点多,该片的编剧再次打电话告诉张玉凤,说剧组的同志们商量过了,拍摄工作也已经准备好。刘晓庆在采访完就要去香港,希望张玉凤能救救这个场。
张玉凤深思熟虑后答应了。这天晚上,争分夺秒地准备了起来,一夜未眠。实际上她是一位非常通情达理的人,她既要考虑拍摄效果,又要体谅剧组同志们的难处,替他们考虑,所以只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她准备之后,感觉自己准备得差不多,决定给他们打去电话:“下午三点,准时赶到民族饭店拍摄现场。”
下午,北京下起了雨,张玉凤所住的那条街道上,由于在施工,道路上都是泥水。张玉凤担心耽误时间,两点半就出发,来到了民族饭店。
刘晓庆来得晚了一点,一进门刘晓庆就拿出了她早已准备好的方案,大家一致赞成了她的新方案。
很快,两位名人见面了,当场的同志将他们互相介绍了对方。双方都非常有礼貌地握了握手,采访就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
刘晓庆首先问她是怎么来到毛主席的身边工作的,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什么感受。
张玉凤给予了全面详细地回答,讲述了她是怎么调到毛主席的身边。
紧接着,刘晓庆问:“毛主席向不向你们发脾气?”
张玉凤表示,毛主席也是一位普通人,毛主席也一样,谁都会有脾气。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像是家人一样,遇到他们做错事的时候,或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发脾气。
刘晓庆问:“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你是否感到非常幸福?”
张玉凤说她只感觉到责任重大,一直到现在还觉得肩上沉甸甸的。紧接着刘晓庆还询问了毛主席看出什么书,学什么外语,口语怎么样?
张玉凤一一给予了回答。
突然,刘晓庆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她问:“毛主席是怎样对待死亡这个问题的?他怕不怕死呢?”
张玉凤回道:
“主席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说的这个唯物主义不是口头上的,而是真正的、彻底的、不是做样子的,毛主席从来不回避死亡这个问题,直到逝世的那一刻都保持自若安详的神态。”
她还说起,毛主席曾说起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谚语,张玉凤在一旁安慰他会好的。毛主席听了不高兴的说道:“你们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有生就有死,人都是要死的,不死才是屁话!”
随后,林彪还问道,林彪事件对毛主席的健康有影响吗?张玉凤也表示,林彪事件对毛主席的身体是有影响的。林彪叛逃后,毛主席大病一场,以后的身体就越来越不行了。
随后,他们还谈到了唐山大地震。张玉凤说道,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毛主席因为心肌梗塞就已经发病一次了,到了7月份病情才稍稍平稳了一些,但还是不能动。
唐山大地震后,波及到了北京,工作人员立即对毛主席进行了追忆。当时毛主席的甚至还很清楚,也知道发生了地震,但是他说不出来话,只是轻轻地摆手,大概就是让我们不要惊慌的意思。
后来,他们将毛主席的大床搬到了书房,就是毛主席会见客人的地方。毛主席也多次看着报纸上大地震的消息看了中央的报告之后,亲自圈阅,要华国锋带着中央慰问团去察看灾情、慰问灾民。
后来,刘晓庆还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毛主席有遗嘱吗?”
对此,张玉凤并没有直接回答,她却说了另外一番关于毛主席后事的话,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早在1957年就提倡中央领导同志死后火化,并且带头第一个在关于火化的决议书上签了名。
到这个时候,刘晓庆准备的问题也已经问得差不多了。但张玉凤意犹未尽,还谈起了她在毛主席身边的感受和对这位伟人的评价:
“我还想再说几句,我觉得主席他老人家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学习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只考虑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不考虑个人的一生。”
这次采访,原定的是八分钟,但却采访一个半小时,刘晓庆的问题问出了大家的心声,而张玉凤的回答也说出了毛主席的真实生活。
张玉凤和刘晓庆
拍摄结束后,张玉凤和刘晓庆坐在一起吃饭,此时的他们聊天就像老友,一边吃一边聊。
刘晓庆对张玉凤的采访表示了肯定,出乎了他的意料。张玉凤也说道:“你的问题提得比较具体,这样就好答一些,比笼统地谈毛主席的工作读书情况好谈多了。”
之后,她们还谈了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家庭。临走前,刘晓庆还对张玉凤说:“欢迎你到我家做客。你什么时候想来就打个电话,我等你。”张玉凤也表示,有空了也可以给她打电话。
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刘晓庆和张玉凤也成为了朋友,我们也不禁感叹缘分的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