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三年的越州城,刺史府内笙歌彻夜。新到任的元稹看着台上载歌载舞的红衣女子,手中酒杯不觉倾斜。这位能让"闺妇行人莫不涟泣"的当红歌姬,即将成为他风流簿上又一笔浓墨重彩的注脚。
扬州运河边的晨雾里,少女刘采春正在纤船上练声。她出身寒微,却天生一副"能遏云振木"的金嗓。及笄之年嫁与俳优周季崇,夫妻组建戏班浪迹江南。她独创的"参军戏"新腔,将吴侬软语融入北地曲调,很快在金陵、苏杭声名鹊起。
当时的文人笔记记载:"采春每登台,观者塞巷,有老妪闻曲恸哭致晕厥。"她最擅演绎商妇离愁,《啰唝曲》中"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之句,唱碎了多少深闺心肠。
元稹到任越州时,正值刘采春艺术巅峰。这位刚写完"曾经沧海"的多情诗人,连夜点戏要求观其表演。府衙后园的夜宴上,刘采春唱罢《望夫歌》,元稹当即赋诗:"选词能唱望夫歌",自此开启七年纠葛。
史载元稹"厚赂季崇",将刘采春纳为侍妾。戏班因此获得官府庇护,但曾经的夫妻档从此拆伙。刘采春从市井舞台转入深宅,成了元稹宴客时的"活摆设"。
大和五年,元稹调任武昌。离越前夕,他在《赠刘采春》中写道:"言辞雅措风流足",却只字未提带她赴任。后世发现,元稹此时已与新科女冠裴柔之暗通款曲。
关于刘采春的结局,《唐才子传》仅记"后不知所终"。绍兴年间有文人称在运河畔遇老妪,自言"昔年曾唱啰唝曲"。更离奇的是明代话本《元白风流案》,杜撰她因私生子被沉江,但这显然不符合唐人对伶人的宽容风气。
今人读《全唐诗》中的《啰唝曲》,常误以为刘采春是才女。实则这些作品多出自无名文人之手,经她传唱方才流布。正如邓丽君《但愿人长久》不属其创作,刘采春的贡献在于用歌喉赋予文字灵魂。
杭州西湖边的唐风苑内,仿古戏台上仍在排演参军戏。当扮演刘采春的演员唱起"那年离别日",台下观众不会想到,这位大唐顶流歌姬的真实人生,比戏文更加曲折苍凉。她的故事提醒我们:艺术长青,而红颜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