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爷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梦里水香情 2024-12-19 08:18:26

文/编辑 玉箫苒的笔记

本文所有信息都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皆在文章尾末,请悉知!

听到“炮楼”两字,大家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以前那种打仗时候躲在里面炮轰敌人的场所!

因为这建筑墙壁十分坚硬,子弹都很难打穿!

但就是这么个地方,山东大爷一家人5代人住在这里面58年,因为墙体实在是太厚,耗费了整整20年才通上了暖气!

那么,这个“炮楼”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不通暖气这几代人都是怎么过的?

1938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山东青岛的天空中弥漫着抗战的硝烟。

那时候,鬼子们嚣张地闯进了我们的李沧区,硬是在这里搞了个变电站。

更可气的是,他们还在旁边竖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炮楼,那玩意儿,墙体厚得能挡子弹,最厚的地方竟然有72厘米,简直就是鬼子们耀武扬威的象征。

但是,风水轮流转,战争结束后,这座炮楼竟然没有被拆掉,反而像是个老顽固一样,硬是挺立在那里,成了见证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艰难时期的庇护所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全国上下都忙着重建家园,但那时候的资源有限,尤其是住房成了大难题。

1962年,孙从孝一家子,老的少的,加起来十二口人,之前一直挤在一个不足20平米的小职工宿舍里,那地方窄得连转身都费劲,更别提有什么生活质量了。

就在这时候,单位一纸调令,孙从孝一家搬进了那座鬼子留下来的破旧炮楼。

这炮楼,外头瞧着是够壮观的,可里头却是另一番光景。墙上的弹孔、炮击的痕迹,还有那股子潮乎乎的味道,让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炮楼里头黑漆漆的,窗户小得跟个猫眼似的,阳光想照进来都得费老大劲儿。虽然是夏天,但里面阴冷阴冷的,晚上睡觉都得裹上厚被子。

尽管如此,对于那时候的孙家来说,能有这么个地方遮风挡雨,已经是天大的好事了。

孙家人也不含糊,面对这座冷冰冰的炮楼,他们硬是没被吓倒,反倒是一股子倔强劲儿上来了。

他们卷起袖子,甩开膀子,决心要把这个曾经的战争遗迹,给打造成一个温暖的家。

他们一锄头一锄头地填平了地面的坑坑洼洼,把那些个碍事的铁栅栏给拆了个干净,然后动手改造厨房和卧室,愣是在这硬邦邦的炮楼里,整出了点家的模样。

冬天,那北风刮得跟刀子似的,炮楼里冷得跟冰窖一样,但孙家人愣是咬着牙,穿着棉袄棉裤,生生扛了过去。

他们动手凿开了那些个射击孔,让阳光和新鲜空气能透进来,炮楼里头一下亮堂了不少,空气也流通了。接着,他们又用混凝土一点一点地修补那些墙上的裂缝,提高了墙体的保温性能,让这个家在冬暖夏凉中,渐渐有了点儿人气。

就这样,孙家人硬是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把这个原本冷冰冰的炮楼,给整得有了家的温度,有了生活的气息。那股子韧劲和毅力,真是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赞叹一声:牛!

这炮楼,虽然曾是鬼子们的老窝,但现在却成了孙家的新家,真是应了那句“山不转水转,炮楼也能当家”。

岁月变迁 情怀依旧

1975年,孙从孝娶了媳妇儿,心里头琢磨着得让老婆住得舒服点儿,于是,他对这炮楼又来了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造。

他亲手把炮楼里头隔出了个像模像样的房和厅,那手艺不输给专业师傅。接着,他又把那破旧的卫生间给拾掇了一番,愣是让这老古董般的炮楼有了现代化的味道。

更绝的是,他利用那些个当年鬼子留下的弹孔,巧妙地引入了水管,这样一来,用水问题算是彻底给解决了。

想想看,从子弹横飞到水龙头哗啦啦,这转变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孙从孝又干了一件大事,他让这炮楼通上了暖气。

冬天里,再也不是冷风嗖嗖,家人再也不用裹着棉被哆哆嗦嗦地过日子了。

这一暖和,炮楼里的日子那是一个劲儿地往上窜,暖和又舒坦,孙家人的笑容也更灿烂了。这孙从孝,真是能耐大得很,把个炮楼给整得跟新房子似的,让人不服不行!

拆迁与新生活

一转眼,新世纪来了,孙从孝的单位也算厚道,分给了他一套新房子。

但孙大爷是个大孝子,为了能继续照顾年迈的父母,他二话不说,选择了继续窝在炮楼里。那时候,单位分的那套房子运气不好,被划进了拆迁范围,孙大爷一瞧,这事儿能成,结果还真拿到了50万的拆迁款,那数目在当时可不少啊!

到了2015年,孙大爷一挥手,用这笔钱在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

但是,他和老伴儿心里头,可没忘了那老炮楼,那地方,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个住处,那是满满的回忆和感情!

所以,他们俩隔三差五就会回去看看,捎带着修缮维护一下,生怕那老伙计受了委屈。

孙大爷和老伴儿这心里,炮楼就是他们的根,就算搬进了新家,那根也不能断。他们就这么一边享受着新家的舒适,一边牵挂着老炮楼的沧桑,这份情谊真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那炮楼,见证了他们从青葱少年到白发苍苍,记录了他们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摸爬滚打。

结语

2020年,社区的人心齐得很,大家伙儿自发地掏出腰包,凑了一笔钱,帮孙大爷修缮那座老炮楼。这事儿可真不是吹的,这儿的人对历史的敬重那是杠杠的!

想当年,这座炮楼是鬼子们打仗的家伙事儿,后来成了孙家的避风港,现在又成了社区的活动大本营。

这炮楼,功能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它在咱们心中的地位,那是稳如泰山的。它见证的历史,那是一点都没打折,反而越来越有味儿。

孙家五代人在这里留下的记忆,那是一段又一段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炮楼上的老砖一样,历久弥新。

这炮楼,它不仅仅是孙家的,也是社区的,更是咱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

它将继续在这儿,看着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留下它那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份传承,这份情感,真是让人心里头一阵阵地激动,这就是咱们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家园的热爱!

信息来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