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吴刻篆书《天发神谶碑》

书法观复 2021-10-18 20:34:20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石旧在江苏省南京市天禧寺,后移筹思亭,又移尊经阁、县学。石呈圆幢形.环而刻之。世传为皇象书,但无依据。宋时原石断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称《三段碑》、《三击碑》。后有宋胡宗师、石豫亨、明耿定向题跋三则。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

碑文书写虽是篆书,但不同于任何篆书面目,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叔未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对此碑很受启发,多取此碑笔意入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后世认为赵之谦这方印还启发了齐白石,从而形成了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的齐派篆刻风格。

碑字横画与直画交接处多用折法,有隶书笔意。于《石鼓》秦篆之外,书风沉着奇伟,独树一帜,临写此碑要谨防渗入楷书笔调。----《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此碑书法若篆若隶,在节史上最为奇特。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曰:“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张怀雳以沉着痛快目之,良下虚也。”

不管从用笔上还是从书风上,在书史上确实独一无二的。其书体无疑属篆书,但它的用笔却不是篆法.也不同于隶法。所谓横用竖起法,竖用横起法,横则);起方收,如主横,则起笔先用撇起法,然后提笔,回到近发笔处,下按后右行。而竖多作悬针法,左右二竖,圆纵之笔,收笔也均如悬针,故张廷济喻为“如折古刀.如断古钗”,锋芒锐利,气势峥嵘。转折均用方折法,但此折法与隶不同,是另起一笔,以竖接横而成。行笔(除横之外)往往先按折,然而稍稍轻提,至行笔的一分之二不到的地方,渐按渐行,然后锋芒纵出。与楷书的撇法相类。只是曲直不同。取势上既用篆书的向法,又参入隶书的背法,但总体上却十分协调,这是书者的高明之处。结体方正,既有隶书的宽博奇伟之气,又有篆书上下飞动之韵,峻利昂健,极有胆力,但怪诞离奇,是以惊诸凡夫。但熟视细察之后,总觉得其用笔的方式和结构虽面目显然,但颇多单一,并有着很重的模式化倾向,一旦进入,则往往不能自拔。张延济以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其意味是颇深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