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清楚国产空空导弹的发展史,愿霹雳照亮你的座舱

世界的多重视角 2024-11-28 17:36:59

国产空空导弹发展史,包括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两部分,从霹雳-1到霹雳-17(还有TY-90),一共17个大型号,30个子型号

一、红外制导空空导弹1.霹雳-21958年9月24日,温州湾空战,空空导弹第一次投入实战。这场空战中,解放军飞行员王自重被F-86F发射的一枚AIM-9B“响尾蛇”空空导弹击中,不幸牺牲。空战结束后,我军在温州山区寻获了2枚较为完整的AIM-9B残骸。这些用烈士鲜血换来的战利品,是我国研发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起点。AIM-9B是战后第一代实用的空空导弹(AIM-9A仅做了测试,没有服役),1956年服役。其外形和气动布局,几乎奠定了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设计标准。“响尾蛇”之后的型号,乃至其他国家的红外弹,都是以AIM-9B做参考的。AIM-9B长2830毫米,尾翼翼展560毫米,弹径127毫米,重70公斤。该弹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1.7马赫,最大射程4.8公里。受制于早期导引头的性能,AIM-9B只能以追尾的方式攻击机动性能不强的目标。只要目标飞机做一些比较大的机动,或者朝着太阳飞费,就很容易甩掉导弹。

AIM-9B的气动设计,基本奠定了后来者的设计标准

但是,AIM-9B的性能比当时苏联手里的K-5这种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要强的多(下文讲霹雳-1会详说)。所以,在知道中国获得AIM-9B的残骸后,苏联立马找来,希望拿到这些残骸用于仿制。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出现裂痕,所以中国一开始并不想把残骸交出去,而是打算自行仿制。然而在尝试了几个月后,因为技术实在薄弱,仿制工作一点进展都没有。在得到苏联保证仿制成功会分享成果后,中国把导弹的残骸给了苏联。

当时缴获的AIM-9B残骸。后来在1964年6月11日击落的那架P-2V上,又缴获了4枚。

1960年,苏联基于这些残骸,逆向仿制出K-13红外弹(效率还挺高)。1961年3月30日,空军司令刘亚楼亲率代表团前往苏联,签订了关于米格-21F-13歼击机的引进协议。跟随米格-21一起来的,还有K-13 导弹的全套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1962年,中国接收了苏联交付的98枚K-13空空导弹、两套地面测试设备、生产图纸和工艺文件。随后,仿制工作全面展开,由西安844厂负责,仿制型号即为霹雳-2。1965年10月,844厂组装出13枚成品,在空军第一训练基地开始进行打靶试验。因为在试验中存在严重的早炸问题,霹雳-2一直到1967年才完成定型试验。霹雳-2的整体尺寸和数据指标跟AIM-9B基本一样,就是尾翼翼展更大,达到了609毫米(AIM-9B是560毫米),重量也达到了85公斤(AIM-9B是70公斤)早在1964年,空3师的米格-21F-13就带着K-13前往广西,执行拦截美军入境无人侦察机的任务。不过在一年的战斗中,先后发射9枚K-13,都没有命中目标。K-13和其仿制原型AIM-9B只是五十年代中期服役的导弹,有着那个年代导弹的通病——命中率低,过载不足,只能打慢速轰炸机、侦察机。而国内自行生产的早期批次的霹雳-2,还存在可靠性问题(早炸、发动机火药柱包覆层裂纹等),性能自然就指望不上。所以,60年代末期那段时间的国土防空,还只能靠机炮。

早期型号的歼-7I和霹雳-2

霹雳-2服役后,除了给本就可以挂载该弹的歼-7使用,还可以给增加了翼尖挂架的歼-6III使用。不过翼尖挂架会增加歼-6III的飞行阻力,再加上霹雳-2也过于落后了,所以一线部队都喜欢把翼尖挂架拆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歼-6各种照片,很少看到有翼尖挂载空空导弹的。至于给我军带来AIM-9B的歼-5,一直到退役都没有改装空空导弹。

带翼尖挂架的歼-6III,很少见

为了满足抗美援越的需求,1971年还在霹雳-2的基础上改装过一款地空导弹。该弹研发代号为“519地空导弹”,所以这个型号也被称为霹雳-2-519。因为没有了载机提供的初速度,为了保证射程,519弹在弹体上并联了两部霹雳-2的主发动机作为助推器。按照预想,519弹将与37毫米高混编,用于射击6公里内的低空目标,提升高炮群的防空火力水平。后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519导弹项目被取消。到1978年,国内开始对霹雳-2进行改进,主要还是解决早炸问题,并改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改进后的型号被命名为霹雳-2乙,与1981年定型。但是,改进后的霹雳-2乙也就那样。根据原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将军在回忆录里的披露,1982年3月19日,越南一架米格-21P侦察机入侵我广西领空时,遭到中国空军歼-7I的拦截。然而,歼-7I发射的2枚霹雳-2乙都没能命中目标。事后,张廷发司令员责成对空空导弹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质量检查。这次检查中,发射霹雳-2导弹136枚,其中从一线部队抽查的20枚导弹,竟然有19枚失控!这导弹还不如烧火棍。1983年,霹雳-2停止生产,一共生产了2950枚。这些不可靠的霹雳-2乙一直用到了9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应对危机局势,空军还给部分歼-6在副油箱外侧增加了一对挂点,用于挂载霹雳-2乙。这种改装,只是聊胜于无的存在。

翼中挂载霹雳-2乙的歼-6

2.霹雳-3霹雳-3导弹是和歼-8配套的项目,从六十年代中期就研发了,由612所(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研发,331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生产。当时的思路就是把霹雳-2放大,提高射程和威力,并改善导引头性能提高精度,以满足高空拦截U-2和无人侦察机的需要。所以,霹雳-3弹径增加了8毫米(127毫米增加到135毫米),尾翼翼展增加了45毫米(609毫米增加到654毫米),重量也增加了8公斤(85公斤增加到93公斤),最大射程也达到了11.5公里。1965年年底,612所完成了样弹的设计图纸。1966年8月,612所完成了两发样弹的研制,并进行了地面试验。1967年1月,开始试制首批20发导弹,6月进行了地面和飞行试验,基本符合设计指标要求。1969年12月,第二批30枚样弹完成试验。试验中,霹雳-3也出现早炸的问题,因为当年的引信技术实在不行。一直到1972年5月,改进后的引信才勉强通过试验。1974年11月,在空军第一训练基地,歼-7挂载霹雳-3打靶成功,靶机是一架退役的米格-15。不过,因为歼-8的进度问题,一直到1980年4月,霹雳-3才完成了设计定型试验。到1983年,又组织了最后一次试验,完成生产定型。然后,霹雳-3的路也就走到这了。因为在头一年,中国已经与以色列谈妥,引进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空战中大放异彩的怪蛇-3空空导弹及其生产技术。1983年,霹雳-3项目下马,没有投入生产。不过,霹雳-3作为中国第一型走完自行研制全部过程的空空导弹,对技术的积累还是有帮助的。

霹雳-3导弹的照片很少,毕竟没有服役。该弹的气动设计跟霹雳-2一样,是后者的放大版。那年头其实搞过很多这种放大版的武器,比如歼-7放大为歼-8,红旗-2放大为红旗-3,直-5放大为直-6。但是,最后的效果都一般般。

3.霹雳-5乙(红外制导型)1965年10月25日,中国从一架被击落的F-8战斗机身上,获得了AIM-9D的残骸。AIM-9D于1965年开始服役,是AIM-9B的后续型号。除了弹径没变(127毫米),长度、翼展和重量都略有增加。不过AIM-9D导引头的进步很大,探测角度达到了25度,跟踪速度也达到了12度每秒。所以,该弹在越战中战绩很好,击落了至少31架各型米格机。相比于当时正在试验的霹雳-2(仿制AIM-9B),AIM-9D的技术领先了至少15年。所以在获得残骸的次年4月20日,三机部就向612所下达了仿制该弹的任务,型号称为霹雳-5乙。为什么一个新型号,直接就是从乙开始?霹雳-5甲呢?霹雳-5甲其实就是霹雳-5的雷达制导型,跟霹雳-5乙的区别只是导引头不同,属于一弹两用。这个设计思路,应该是受到了AIM-9C和AIM-9D的影响。当时美军因为对AIM-9B的效能不满意,便在其升级型上搞了两个子型号,一个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型AIM-9C,一个是红外制导型AIM-9D(这也是前文为什么说AIM-9D是B之后的型号,因为B和C是并列的)。这么说来,中国应该在越南还获得了AIM-9C的残骸?不过笔者没有找到相关信息,只是如此推测。

AIM-9C(上)和AIM-9D(下),注意导引头护罩的不同

前面说了,AIM-9D让中国获得的空空导弹技术进步了15年。但是先进的技术意味着更大的仿制难度,所以霹雳-5(包括甲型和乙型)的研发进展很慢。1969年,霹雳-5乙样弹试制完毕,进行全面试验。试验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包括供电系统不正常、致冷系统漏气、引信早炸和多次动作。尤其是引信早炸这个问题,简直就是那年代空空导弹研发团队的梦魇,死活就是无法搞定。一直到1979年12月,初步解决了问题的霹雳-5才重新投入试验。然而在1981年和1982年的4次试验中,仍旧大量出现早炸的情况。霹雳-2和霹雳-3本就是被这些问题困扰,前者无法形成战斗力,后者被迫下马。霹雳-5显然不能带着这些问题服役,否则没有任何意义。于是,只能继续攻关。到1984年,霹雳-5乙的红外近炸引信取得突破(应该是得到了“怪蛇-3”的技术参考)。1985年在空军第一训练基地完成试验,11发9中,达到设计目标。1986年3月,霹雳-5乙定型。而霹雳-5甲因为迟迟不能解决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问题,已经在1983年下马了。

霹雳-5乙,主翼还是三角翼,弹头比霹雳-2更细一点

霹雳-5乙长2892毫米,弹径127毫米,尾翼翼展657毫米,弹重84.5公斤,是一种比较轻型的导弹。该弹最大射程16千米,其最大速度2.2马赫,最大过载20G(我看有很多资料写的是30g,应该是把霹雳-5C的数据挪过来了)。整体技术而言,霹雳-5乙属于第二代红外弹入门水平,在60年代立项的时候还算先进。但是等到它1986年定型的时候,已经很落后了(那个年代中国武器都有这个问题,服役即落后)。不过,因为霹雳-5乙总算具备了可靠性,再加上又比较轻便,所以在引进霹雳-8后,仍旧得到了服役的机会。

这架歼-8E(歼-8I的改进型)的翼下挂的就是霹雳-5乙

1991年,航空工业部批准对霹雳-5乙进行升级,重点是改进导引头,提高导弹的攻击范围。改进型号被称为霹雳-5C(原来的霹雳-5乙改称霹雳-5B)。除了改进导引头,霹雳-5C还更换的前翼,由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双三角翼技术到处用),这是外观上最大的区别。导引头的升级,加上双三角翼提高了机动性能,霹雳-5C的最大过载可达到30g。霹雳5C于1998年完成试验并开始服役,是本世纪头十来年中国海空军的主力红外弹之一(另一个当然是霹雳-8)。

一直到近些年,霹雳-5C还经常露面,不过也只见到歼-7系列还在用。注意其双三角前翼,是最明显的识别特征。

霹雳-5E则是基于C进一步改进的外贸型号,在2002年的新加坡航展上初次亮相。霹雳-5E采用了新的多元红外导引头(移植霹雳-8的技术),最大跟踪范围达到40°,具有很好的离轴发射能力。并且换了激光近炸引信,能更精确地控制炸点并且难以干扰,提高精度。因为换了新的发动机,霹雳-5E的速度也达到了3马赫,最大过载达到了35G(网络有资料说是40G,但是中航集团给的数据是35G)。并且,使用的少烟推进剂解决了因导弹发射烟雾造成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问题(霹雳-8的问题)。改进后的霹雳-5E具备了全向攻击能力(早前的型号比较依赖追尾攻击),达到了第三代红外弹的水平。

巴基斯坦枭龙,配套的近距弹就是霹雳-5E

霹雳-5E系列随着歼-7G、枭龙大量出口,并且还有实战记录。2008年9月9日凌晨3时,斯里兰卡空军的歼-7G发射一枚霹雳5E,击落了泰米尔猛虎组织改装的兹林143轻型螺旋桨飞机,是霹雳系列导弹第一次取得战果。

后来的霹雳-5EII,则是进一步改进型。后期型号从外观不好区分,都是内在的变化

4.霹雳-670年代后期,中国与欧美的军事交流逐渐增多。在这过程中,接触到了法国R550魔术1空空导弹。R550魔术1弹重89公斤,长2720毫米,弹径157毫米,尾翼翼展660毫米,最大过载为35G,最大射程10km。R550魔术I属于第二代红外弹,1975年开始服役,整体水平跟美制AIM-9J差不多。但是比国内当时已服役的霹雳-2、研发中的霹雳-3、霹雳-5都要好。该导弹有两组弹翼:第一组是4片固定式梯形翼安定面,后方有另外4片可动控制面,负责导弹在滚转与俯仰的运动。这种设计有别于“响尾蛇”导弹的4片弹翼,在高攻角下的控制性较佳。612所在1975年接到仿制魔术1的任务,新型号称为霹雳-6。霹雳-6利用了霹雳-5的部分技术,外形设计则基本照搬魔术1导弹。但是,在关键的技术上(比如红外器件)始终无法取得突破。甚至在研发过程中,霹雳-6还试图对标1976年服役的第三代红外弹AIM-9L,那就更是给自己加难度了。

因为AIM-9L射程达到了18公里,而当时第二代红外弹的射程普遍为10公里左右。为了发挥这个射程,AIM-9L采用了敏感度更高的锑化铟器件,以增加导引头的作用距离(能达到20公里)。而且支持与雷达联动,获得火控雷达的数据,从而大大扩大了导弹的供给范围。

但是国内却无法搞出高性能导引头。

1978年,612所研制出首批霹雳-6的模拟弹,并在1979年进行空中发射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81年,霹雳-6转入预研项目,并在1983年正式下马。

5.霹雳-7霹雳-6是参照R550魔术1自研的项目,而霹雳-7则是逆向仿制R550魔术1的型号。中国并没有引进过魔术1,哪里搞到相关资料用于逆向仿制呢?80年代初,中航技与约旦签订80架歼-7的出售合同。其中20架是歼-7B(歼-7II的出口型)的标准,60架则是利用英国航电改装的标准,称为歼-7M。当时约旦就要求,歼-7M能够发射R550魔术1导弹。那么,飞机和导弹兼容的工作,自然是中国这这边负责。应该就是在这过程中,中国接触到了R550魔术1导弹和相关资料(甚至有可能拿到了样弹)。霹雳-7的仿制工作由331厂负责,于1982年3月开始。1984年,首批6发霹雳-7样弹通过试验,证明设计达到初步要求。1986年10-12月,霹雳-7在空空导弹试验基地进行了技术鉴定试验,4发4中。1987年4月,霹雳-7通过技术鉴定,转入批量生产。

霹雳-7和霹雳-6基本长的一样,因为都是参考的魔术1,三者的参数都差不多

不过,中国空军此时已经有了霹雳-8,对于霹雳-7是看不上了。后者只有少量跟随歼-7M出口的记录。2014年8月24日,伊朗总统鲁哈尼在伊朗国防部长侯赛因的陪同下参观国防工业展览。在发布的照片中,伊朗幻影F1战机下出现的导弹就是霹雳-7。

伊朗的幻影F1是从伊拉克逃过来的,并且伊朗也没有从法国购买该机和魔术导弹的记录,所以这次出现的应该就是霹雳-7,而不是法国的魔术1。

6.霹雳-81982年3月,在贝卡谷地空战之前,中国就开始与以色列拉斐尔公司谈判,引进“怪蛇-3”空空导弹。当年的6月9日,“怪蛇-3”在贝卡谷地空战中大放异彩,让中国直接见识到了这款导弹的先进程度。经过4轮谈判,1983年9月15日,中以达成协议,引进若干枚原装“怪蛇-3”(有外媒说是1000枚,但是笔者没查到很实锤的数据),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且,引进导弹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完成国产化,代号“八号工程”,国产化型号称为霹雳-8。霹雳-8的研发一开始打算由331厂负责,后来转给了612所。“八号工程”与同期的“八二工程”(中美合作改进歼-8II)、“三七工程”(引进英国L7 105毫米坦克炮),是80年代国内最重要的军事技术引进,非常受重视。为了不再出现之前的生产质量问题,“八号工程”不只是引进技术,还有的西方当代先进生产流程和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贯穿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检测、交付等环节,对保证霹雳-8的研发和生产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八号工程”开始后,国防科工委就向成飞(132厂)下达任务,对歼-7II进行改装,承担“怪蛇-3”和霹雳-8的发射试验。改进后的飞机就是后来的歼-7IIH。1984年11月至12月,歼-7IIH在空空导弹训练基地进行了“怪蛇-3”打靶试验(此时霹雳-8还在研发中)。

歼-7IIH挂载怪蛇-3测试的画面

这次试验,发现了3个问题:第一个,“怪蛇-3”120公斤的体量对歼-7IIH来说太重了(之前挂的霹雳-2只有80公斤左右)。挂弹之后,飞机重心后移,纵向操纵困难。第二个,“怪蛇-3”的尾烟太大,会被发动机吸入,导致停车。第三个,“怪蛇-3”发射时的扰动太大,会带动飞机产生40°的侧翻(相当于顶了飞机一个跟头),飞行员必须及时操纵把飞机改平。第一个问题好解决,在歼-7IIH的机头加上了一定重量的配重就行了。当然,后来优化了机体结构的歼-7E和歼-7G就不需要再加配重了。第二个问题没法解决,因为烟大是原始设计决定的。第三个问题好解决,让飞行员操作的时候注意一点就行。但是,当时试验的时候,刚加入试飞院的雷强因为经验不足,在发射导弹后没有及时改平(慢了2秒),却阴差阳错的躲开了尾烟。于是,这个操作就被当做教程推广开来,并借助发射产生的坡度顺势完成摆脱。当然,这么做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空战中也会出现需要逆着发射产生的坡度,进行摆脱的情况。所以,很多歼-7部队平时更喜欢挂霹雳-5C,因为轻巧,也没有尾烟大的问题。

霹雳-8发射(上)和霹雳-10发射(下)对比,好像尾烟都挺大的

1991年,霹雳-8的国产化工作完成,开始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霹雳-8弹长2990毫米,弹径160毫米,尾翼翼展860毫米,最大射程15公里,最小射程0.5公里,最大速度3马赫,最大过载35G,最大离轴发射角达到30度。除了歼-7,霹雳-8的另一个大用户是歼-8B。后者有火控雷达,虽然性能不咋地,但是给霹雳-8用,可以充分发挥其大离轴发射能力。霹雳-8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硕大的尾翼,这导致飞机的挂梁必须往下延伸很长的距离,才能避免尾翼触碰到机翼。

歼-11B的翼尖挂架,往下延展了一段距离,才能挂上霹雳-8

现在的歼-16、歼-15不再挂载霹雳-8,所以翼尖挂架没有往下延展。注意这两张图翼尖挂架的区别,L字型和一字型。

在中距弹不成熟的90年代和21世纪初,霹雳-8是中国海空军手里最可靠的空空导弹。因为射程能达到15公里,甚至可以充当小型中距弹使用。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美方拍摄的那架81192歼-8B,挂载的就是霹雳-8,这也是该弹服役多年后第一次公开露面。

90年代开始,霹雳-8是歼-8系列的标配

也是在2001年,改进型霹雳-8B服役。相比于基本型,霹雳-8B外观上和基本型最明显的区别是,其导引头罩换用了非透明材料。相比原来采用的透明件,它改善了导弹最“娇贵”的导引头部分的可维护性和妥善率。

霹雳-8(上)和霹雳-8B(下),注意导引头保护罩的不同

霹雳-8B最大的改进,是将基本型的单元红外导引头改进为四元红外导引头,在抗干扰性能上要比R-73的双元红外导引头更强。霹雳-8B的射程提高到18公里,最大过载也增加到40g,属于第三代红外弹里不错的水平。目前,霹雳-8B仍旧是中国海空军的主力近距弹。不过,最新的歼-20、歼-16、歼-15T都不再挂载该弹。

歼-10系列因为不受挂架设计限制,可以兼容霹雳-10和霹雳-8。而歼-20、歼-16和歼-15T因为挂架做了修改,挂不了霹雳-8,也不稀罕了。

7.霹雳-9霹雳-9是霹雳-8+霹雳-5C的缝合物。80年代,歼-7大量对外出口。客户买战斗机,那自然也要买配套的空空导弹。当时能给歼-7用的空空导弹包括霹雳-5B/C、霹雳-7和霹雳-8,前两者是国产的,性能较霹雳-8差很多。为了打动客户,最好能卖霹雳-8。但是当初引进“怪蛇3”生成线时,中国与以色列就有约定,不得对外出口原装引进的“怪蛇3”以及对应的国产型号。于是,中国便基于霹雳-8的弹体,然后移植霹雳-5的前翼和尾翼,搞出了一个外贸型霹雳-9。既能继承霹雳-8精度高、射程远的优点,又能规避当初的合同约束。霹雳-9从1986年就开始研发了,还是612所负责。1989年,霹雳-9完成设计定型。霹雳-9没有装备中国海空军,因为该弹跟霹雳-8基本是一回事(本就是用的霹雳-8弹体),而且研发的时候就是奔着外贸去的。不过,霹雳-9也没有外销记录。1997年,612所对霹雳-9进行改进,也就是后来的霹雳-9C(很奇怪,查不到霹雳-9B这个型号)。2001年10月,霹雳-9C首次试验,2发不中,原因是软件故障。2002年8月,霹雳-9C再次试验,5发全中,达到了设计要求。2004年8月,霹雳-9C定型。

成飞公园歼-10C下挂载的霹雳-9C,注意其前翼是双三角翼(移植霹雳-5C的)。另外其弹径160毫米,跟SD-10A的203毫米差不了多少。霹雳-2/5系列的弹径都是127毫米,会明显比SD-10A细很多。

霹雳-9C弹长2990毫米,弹径160毫米,尾翼翼展650毫米,最大射程16公里,最小射程0.5公里,最大速度3.5马赫,最大过载40G,最大离轴发射角达到30度。霹雳-9C主要改进之处是增强抗干扰能力。导弹冲向目标时,导引头接受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检测、目标识别、坐标计算等功能,以稳定跟踪目标,并派出干扰。这需要很庞大的计算量,原有的模拟电路是根本达不到要求(不要问我为什么达不到,因为我也不知道)。所以,霹雳-9C的导引头使用了数字信号处理器,并更换了相应的图软件控制系统,以提高想信息处理的能力。类似的技术国内当时还没有,是跟着导弹一起研发的。连夜起高楼,压力还是挺大的。2001年试验失败就是因为软件的故障,当然后来解决了。霹雳-9C跟着歼-7有多笔出口记录。2005年,尼日利亚购买了12架歼-7NI(歼-7MG的技术水准),并配套购买了20枚霹雳-9。2006年,孟加拉购买了12架歼-7BG(歼-7G的出口型)和一批霹雳-9C(数量不详)。2023年,孟加拉还公布了一段霹雳-9C的打靶画面。

基于霹雳-9C,发展过地空导弹型号DK-9。该弹与PG-99式双管35毫米高炮组成弹炮防空系统,用于近距离野战防空。这套系统被称为390天空盾牌弹炮合一系统,已出口摩洛哥等国。

390天空盾牌弹炮合一系统,已出口摩洛哥等国。

8.霹雳-10霹雳-10属于第四代红外空空导弹,对标美国的AIM-9X、以色列的怪蛇-5、欧洲的IRIS-T等型号。霹雳-10的研发始于2004年,第一次曝光是出现在歼-20的2002号验证机的侧弹仓内。从目前的照片来看,霹雳-10延续了霹雳-8的大型化弹体设计和大尺寸尾翼设计,比较注重射程和过载。

霹雳-10E是航展上的常客

霹雳-10采用大边条主翼,升阻比较高,在空气稀薄的高空或者无动力飞行的末端,也得保证比较好的机动性能。尾部采用类似R-27的蝶形控制面,并通过燃气舵产生控制力矩。在末端无动力飞行阶段,也能有比较高的过载。当然,第四代红外弹必备的红外成像技术,霹雳-10也有。关于霹雳-10的具体参数,目前没有太多公开数据。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其离轴角度达到了90°(不然还怎么算作是第四代)。

考虑到霹雳-10的尺寸并不比霹雳-8小(钛合金眼目测),再加上这些年国内发动机和推进剂的进步,其射程有望超过20公里(霹雳-8B是18公里)。在燃气舵的加成下,最大过载可达到50g(AIM-9X的数据)。

这是巴基斯坦空军歼-10CE挂载的霹雳-15E和霹雳-10E,通过近距离比较,可以看到后者挺粗的。霹雳-15E的弹径是203毫米,推测霹雳-10E的弹径应该和霹雳-8一样(160毫米)。

9.霹雳-90

这是国内空空导弹家族中的一个另类,以前叫天燕-90,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为直升机空战而设计的格斗导弹,本世纪初服役。

这次珠海航展展示了它的外贸版,改叫PL-90AE了,应该是回归了霹雳家族本名。

该弹是专门为直升机打造的,所以尺寸很小。早前的TY-90长1862毫米,弹径90毫米,质量20公斤,射程6公里(中行工业官网的数据)。

而这次展出的霹雳-90AE,略微加长了一点。

之前的TY-90

这次展出的霹雳-90AE,自用型号应该是霹雳-90A,属于改进型。

红外制导导弹型号谱系,蓝色的表示下马型号,外贸型霹雳-10E没有列出来

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1.霹雳-1严格来说,霹雳-1不是雷达制导,而是驾束式制导,跟雷达只是有点挨边,所以就放在这里讲吧。1957年10月,中国与苏联达成协议,引进米格-19P(全天候机炮型)、米格-19PM(装备空空导弹,没有机炮)歼击机以及生产技术,另外还包括给米格-19PM配套的K-5M空空导弹的全部技术资料和生产协议。

K-5是战后发展的第一代空空导弹,同期的还有美国的AIM-4“猎鹰”。这俩的技术来源都是德国在二战时期研发的X-4,一种采用简单而又实用的指令制导模式的空空导弹。不过X-4采用的是有线指令模式,即导弹发射后,尾部会拖拽一根长长的指令导线,用于接受飞行员的指示。这就要求飞机只能按照特定的路线飞行,否则导线就会被拽断。这种呆板的制导模式,严重影响作战的灵活性。所以,K-5和AIM-4都改成了无线电驾束制导。所谓无线电驾束制导,是指机载雷达发出跟踪波束,瞄准目标。然后导弹会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判断自己距离波束中轴线的距离。一旦有偏离,导弹就会调整姿态,回到中轴线上。待飞到终点,就能命中目标了。

无线电驾束制导示意图,导弹只要沿着波束中轴线飞行就可以。但是载机不能大机动飞行,否则导弹就会乱飞。

苏联的K-5服役后,主要用在米格-17PF和米格-19PM等机型上。这些机型配置了RP-2U型雷达,能为导弹提供制导。K-5M是K-5的改进型,主要是增加射程,从4公里提高到了6公里(没错,就是这么点距离)。1958年10月,一机部航空工业总局制定了仿制K-5M空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计划,开始根据引进资料测绘仿制,并筹建生产线,代号为7089项目,由331厂负责。K-5M仿制型被命名为霹雳-1空空导弹武器系统,配套的RP-2U机载火控雷达仿制型号为SL-1B。这是中国第一个空空导弹项目(霹雳-2晚一点),在技术和人才都缺乏的年代,进展自然不会顺畅。1959年12月13日至24日,原装进口的K-5M打靶成功。期间一共测试了61枚导弹,圆满完成了设备测试校准和试验部队的既定任务。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仿制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当年8月13日,第一批仿制出来的样弹进行试验,4发全部没有命中。331厂不得不联系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一起寻找问题并消化苏联给的技术材料。1961年7月,霹雳-1的仿制工作转交给刚成立的612所。又经过2年多的艰难工作,1963年11月,霹雳-1再次进行试验。发射20发,全部命中目标。1964年4月,霹雳-1定型,投入生产,与歼-6乙配套使用。

博物馆里的歼-6乙,注意翼下有6个挂架(每侧3个),可以挂载2具副油箱和4枚霹雳-1导弹。

歼-6乙是米格-19PM的国产型号,由南昌320厂负责仿制。该机在机翼下有2对4个导弹挂架,可以挂载4枚K-5M空空导弹。并且,拆除了机炮。由于遇到了生产质量问题,歼-6乙到1966年才交付,且只生产了19架。因为霹雳-1太落后了,这还是二战时期的技术。射程近(只有6公里),机动能力差,只能对付轰炸机这类慢速目标。而且,无线电驾束制导也不适合现代化的空战。再加上当时国内已经在仿制性能更好的霹雳-2,这种红外制导的空空导弹跟霹雳-1的制导原理完全不同,也无法通用。综合考虑下来,歼-6乙和霹雳-1的前途就不被看好了。1967年6月30日,三机部正式通知320厂停产歼-6乙。而为后续生产已备下的料和零部件,则转给歼-6其他型号(因为大部分零部件是可以通用的)。而已经生产的歼-6乙,则加上航炮,恢复到歼-6甲的技术状态(全天候航炮型)。至于霹雳-1,也没有服役几年,甚至连服役时间的照片都很稀少。

霹雳-1在中国空军服役时期的照片,很少见

2.霹雳-41965年是中国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中国获得了相关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并非来源于苏联,而是美国。1965年4月9日,美国海军4架F-4B“鬼怪”舰载战斗机,在南海海域遭到中国海军航空兵4架歼-5的拦截。缠斗过程中,1架F-4B被友机发射的AIM-7D“麻雀”空空导弹击落,坠海。事后,广州军区和南海舰队会同当地政府和水产渔业部门,组织军队、海上民兵和渔民前往美军坠机海域搜寻落水人员和残骸。人是没找着,但是却捞到2枚AIM-7D中距空空导弹(编号R-3977和R-5725),2台J79发动机。另外,还获得了机上的航电系统。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

F-4“鬼怪”可以挂在4枚中距弹和4枚近距弹,火力强度甚至高于很多三代机

AIM-7“麻雀”是美国在战后开发的第一代中距空空导弹,先后发展了多个型号。第一个型号AIM-7A,采用的还是无线电驾束制导模式(霹雳-1就是这种),实战价值有限,没有服役。第二个型号AIM-7B,采用的是主动雷达方式(算是很领先的设计了)。但是当时电子技术还无法做到小型化,导弹的直径又太小,无法安装功率足够的雷达,导致该弹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最后也没有服役。第三个型号是AIM-7C,改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终于具备了实战价值,于1958年开始服役。不过,AIM-7C产量不高,因为紧接着就出现改进了发动机和制导设备的AIM-7D。后者大量生产,并投入到越南战场。美国的AIM-7“麻雀”空空导弹影响力相当大,可以说是引导了全世界雷达空空导弹的发展路径(其就像AIM-9响尾蛇影响红外弹发展)。一直到现在,该弹已经发展出美国麻雀、英国麻雀(天空闪光)、意大利麻雀(阿斯派德)、苏联麻雀(R-25)和中国麻雀(霹雳-4和霹雳-11)这五大分支。我国获取的这两枚AIM-7D,算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所以在1966年,612所很快就接到任务,仿制该弹。国产型号称作霹雳-4,作为歼-8的配套武器。而且,当时霹雳-4有两个型号,一个是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霹雳-4甲,一个是采用红外制导的霹雳-4乙。还记得前文讲的霹雳-5吗,也是一弹两用。霹雳-4乙的导引头和霹雳-5乙的导引头,用的是同一款。所谓半主动雷达制导,大概原理是这样的:机载雷达先截获目标,并把参数传到导弹的导引头。导弹发射出去后,机载雷达要持续照射目标,并把雷达波反射给导弹。导弹则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调整飞行姿态,一直到命中目标。

半主动雷达制导示意图,导弹会接收目标机的雷达反射,然后往那个方向飞。但是这个反射波是载机发射的雷达波在目标机上生成的,导弹本身不发射雷达波。

这里面技术要求最高的,是机载雷达。当时国内手里仅有的机载雷达还是给歼-5甲和歼-6甲用的RP-2U,根本无法作为霹雳-4甲的制导雷达。所以,当时给歼-8配套的204雷达,也是同步开始研发的。接下来的事,我不说大家也猜得到。歼-8和204雷达的进度都进度缓慢,一直到1980年才匹配成功。然而此时无论是歼-8还是204雷达,都已经落后,也无法还是不能满足霹雳-4的制导要求。于是在后来的歼-8II上,改用升级型208雷达(其实也不咋样)。当然,霹雳-4甲的进度也不如意,一直到1980年才完成了地面试验。1984年,第一批样弹生产出来,并与歼-8II进行了地面联调试验。

此时的霹雳-4甲,已经严重落后(这话我都不知道说过多少遍),毕竟还是60年代初的技术水准。而且,作为一款中距弹,霹雳-4甲的射程也只有26公里。当时国内即将装备的霹雳-8近距弹,射程都有15公里了。当然,这也不是霹雳-4的问题。其仿制对象AIM-7D的射程就是这个数据,后来的AIM-7F的射程才增加到了40公里以上。再加上歼-8II的208雷达也落后的要命,几乎没有下视能力。这样的雷达+导弹,哪还有战斗力。所以,在完成地面联调之后,连空中试验都没有做,霹雳-4甲就下马了对了,前面还提到一款红外制导型霹雳-4乙。笔者没有查到该弹的更多信息,应该是很早就取消了。毕竟从60年代开始,国内先后霹雳-3、霹雳-5/6/7多个型号的红外弹进入研发,没有必要重复建设。

感觉这张图很像油画

3.霹雳-10这个霹雳-10,不是前文提到的霹雳-10红外弹,而是80年代开发的一款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80年代初期,眼看着霹雳-4半死不活,空军又急缺超视距空战能力,国内只得另想办法。1980年上海机电二局上报了一个方案,基于该局正在研发红旗-61舰空导弹,开发一款空空导弹版本。其实红旗-61也是基于AIM-7D的技术,只不过进度更好一点,在1980年的时候已经进行过发射试验了,属于“看得见眉目”。机电二局的方案得到批准,导弹被命名为霹雳-10。1982年,霹雳-10第一批样弹进行了地面和空中试射,其中空射试验由轰-5轰炸机充当发射试验平台。1986年,霹雳-10由歼-8II挂载,在国家航空兵器试验基地首次空中打靶成功。1988年,霹雳-10设计定型。前面说了,红旗-61和霹雳-4都是基于AIM-7D研发的,性能自然是大差不差。既然霹雳-4满足不了要求,那基于红旗-61开发出来的霹雳-10显然 也不堪用。所以,霹雳-10没有服役。

没有找到这个霹雳-10的图片,就以红旗-61作为参考吧,图为海军博物馆里531舰上的海红旗-61。

4.阿斯派德弹/霹雳-11

国内自研的霹雳-4和霹雳-10都不堪用,只能从国外想办法了。

最早在1978年,就曾考察过英国的“天空闪光”中距弹(麻雀在英国的分支),但是后来没谈成。

80年代与美国格鲁曼公司合作改造歼-8II的“八二工程”,核心需求就是整合以APG-66雷达为核心的火控系统,然后使用从意大利购买的“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就是后来常说的A弹)。

1988年9月,中意签订85枚A弹的协议。1990年,首批25枚A弹交付中国。但是,此时“八二工程”已经中止了,中国并没有获得APG-66雷达。于是,国内的研发团队决定,继续用208雷达。只要能把导弹和飞机结合起来,那就是胜利。1992年年底,歼-8II用A弹进行了3次打靶试验,全部失败。试验遭受重大挫折,25枚库存一下子少了12%,真是亏到姥姥家了。又经过3年的攻关,1995年,歼-8II带着A弹再次来到试验基地。试飞院龙林仓驾驶歼-8II在15千米的距离用雷达捕捉到目标,然后发射导弹,成功击落靶机。不过,这次发射距离也只有15公里,实战价值是很有限的。整个90年代,除了少数的苏-27,这些歼-8II+A弹(后续60枚在1995年交付)的组合,已然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力量。

早些年歼-8II携带的A弹(地面运输车上的那枚),机翼外侧挂载的是霹雳-8,机翼内侧弹径更小那枚是霹雳-5乙。

A弹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速度可达4马赫以上(高空),最大射程达80公里,最大过载为35G。并且,A弹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单脉冲卡塞格伦天线,具备了“下视下射”能力,在90年代属于不错的水平(跟AIM-7M差不多)。所以,获得A弹后,国内立马对其进行了仿制,由上海航天八院负责。不过,霹雳-11的仿制时间有点久,一直到2002年10月才进行靶试。试验由歼-8H进行,6发6中,达到设计目标。此时霹雳-12已经接近服役,霹雳-11出来的时间有点晚了。但是,仍然投入生产并服役。因为当时歼-8D/DH等型号,都只能使用霹雳-11。哪怕是还未服役的歼-10,在早期也只是如此。在霹雳-12还吃不到嘴里的时候,空军已经等不及要铺开霹雳-11这款国产第一型中距弹了。别忘了,当初只买了85发A弹,这么多年用下来已经差不多了。而跟随苏-27和苏-30引进的R-27和R77,是需要外汇购买的。再加上霹雳-12后来试验不大顺利,导致在2005年前后备战压力极大的那几年,霹雳-11被大量生产,广泛出现在歼-8系列和歼-10的机翼下。一直到去年央视报道空军最后一支歼-8F部队,还看到了霹雳-11的身影。

箭头所指的就是霹雳-11,蓝色弹体的是霹雳-12

关于霹雳-11的参数,国内没有公布过,不过可以参考A弹大致估计一下。

A弹长3700毫米,弹径203毫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高空),最大射程80公里(高空),可用过载35g。

注意A弹的直径,后来霹雳-12和霹雳-15都是这个数值。可以推测,霹雳-11也是这个值,并且这个设计一直延续了下去。

值得一说的是霹雳-11的射程,之前看到一则2003年的报道,提到2003年12月,歼-10最后的定型科目——发射霹雳-11。

注意红框里面的一句话:导弹飞向百余公里外的靶机。这就说明,霹雳-11的射程超过了100公里。

当然,导弹的射程是由发射条件决定。载机的高度和速度,目标机的高度和速度,都会决定导弹的射程。

所以,霹雳-11这个超过100公里的射程,应该是特殊条件下取得的,比如高空,载机速度很快。

在2008年的一次演习中,海军某驱逐舰发射2枚鹰击-83反舰导弹,模拟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当年三打三防的必备科目)。王伟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两架歼-8DH各发射1枚霹雳-11将这两枚靶弹全部击落,充分证明了这款半主动弹的性能。不过, 随着歼-8系列的全部退役,霹雳-11也会退出舞台。另外,这次珠海航展上, 出现了一款名为霹雳-11AE的型号。

上面为这次出现的霹雳-11AE,下图那枚粗的是霹雳-11

从外形上看,这款霹雳-11AE和霹雳11差别还是很大的。首先,霹雳-11AE的翼展明显降低,可能是为了放入弹舱中的。其次,主翼由原来的可旋转弹翼,改为固定弹翼。最大的区别,是霹雳-11AE的弹头不是常规的雷达护罩,倒像是红外导引头的护罩。也就是说,霹雳-11AE改成了红外制导。这个改动设计,有点像是R-27ET的思路。中国购买苏-27的时候,配套引进了两种R-27,一种是雷达制导模式的R-27ER,一种是红外制导模式的R-27ET。除了导引头不同,其他参数是一样的。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一般是两种弹同时发射(或者间隔时间很短),然后共用一套数据链。当敌机发现中距弹来自,会做大机动规避,此时红外特征会更明显,给红外弹创造更好的跟踪条件。而且,敌机在此时可能会忽略来袭的导弹中还混杂了红外弹,所以只会释放电子干扰,不会释放红外干扰。不过,这次航展上没有具体介绍霹雳-11AE是给哪个机型准备的。理论上,所有能用霹雳-11的,都可以挂在霹雳-11AE。

5.霹雳-12这是中国第一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早在1984年,612所就开始对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弹做预研。到1990年,预研取得初步成果,包括导引、控制系统等。1992年,612所的代表团前往俄罗斯考察,在“信号旗”国家机械制造设计局接触到了刚刚服役的R-77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R-77对标AIM-120,在当时属于不错的水平。颇具特色的格栅尾翼,有控制力量大、高迎角性能好等优点。但是该弹的飞行阻力大,射程不足(俄罗斯宣称的100公里射程,是在双方20公里高度、1.5马赫速度对头飞行时能达到的数据,水分很大)。所以,612所向国内报告,可以引进R-77的部分技术(比如惯导、主动雷达导引头等),用于国内自行设计的中距弹。612所的报告得到批准,1993年国防科工委批准霹雳-12立项,采用自研+引进相结合的办法,研发国内第一款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资料说霹雳-12采用了R-77原装的9B-1348E导引头,其实不是。霹雳-12用的是当年还在研发中的第二代9B-1103M导引头。因为缺钱,研发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后来由中国提供经费,完成了后续的研发工作。拿到相关成品和技术资料后,中国又进行了部分改进,毕竟中国的电子技术比俄罗斯更好。

这里普及一下主动雷达制导的概念,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发射后完全不管了”。

所谓主动雷达制导,是导弹同时装有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半主动导弹没有发射机),可以自主发射雷达波搜索目标,并根据接收到的信号调整飞行姿态。不像半主动制导导弹那样,需要飞机持续照射目标。

但是,并不是说飞机发射主动弹之后真的就完全不管了。

因为导弹的雷达功率有限,作用距离是远远小于射程的(比如前面提到的9B-1103M,对RCS=5平方米的目标的探测距离是25公里)。所以在导弹飞行中段,还是需要飞机把目标的位置传给导弹。导弹收到信息后,更新到惯导系统中,往这个位置飞去。

区别在于,飞机只要隔一段时间传一次就行,而不需要持续照射。等到目标进入到导弹导引头的作用距离,飞机才真的不用管了。

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可以自行发射雷达波,搜索目标。但是,其雷达探测距离有限(一般有个二三十公里就很不错了)。在进入这个距离之前,如果载机不再提供照射,那导弹就靠发射前获得的坐标,靠惯性导航飞过去。如果目标坐了大范围机动,可能就没法顺利找到目标。所以,为了提高命中率,在发射初期,还是会让载机继续提供坐标。

1997年12月24日只26日,霹雳-12进行了地面发射试验,验证了发动机的性能。1998年8月,霹雳-12的正式试验时间确定为2003年。1999年,霹雳-12与战斗机地面联调成功,导弹系统与战斗机航电,雷达系统匹配正常。2003年10月21日,霹雳-12首次空中试射。导弹飞行途中折断,试验失败。经过技术攻关,2004年3月3日,霹雳-12再次进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顺利命中靶机。在随后的试验中,霹雳-12取得13发13中的成绩,还有一次双发齐射命中,证明了多目标攻击能力。这期间,歼-10发射霹雳-12,创造了当时国内空空导弹发射距离最远的记录。

前面说了,霹雳-11曾经打出超过100公里的发射距离(2003年的事),那么霹雳-12的发射距离显然更远。关于霹雳-12的具体参数,国内没有公布过,不过我们可以拿SD-10和SD-10A作为参考。这里先说一下,网传SD-10和霹雳-12是外贸和自用的关系。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权威资料证实,只不过这两个型号的研发进度很是接近,气动布局一样,尺寸也很接近,所以就会经常拿来互为参考。早在2004年珠海航展上就有SD-10。关于该弹的具体参数,当时有公开,具体如下:SD-10弹长3850毫米,直径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80公斤,作战高度0~25公里,最大发射距离70公里,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

这个数据出自对SD-10副总设计师梁晓庚的采访

当时认为SD-10就是霹雳-12的外贸版。但是考虑到2004年霹雳-12还没有定型,不大可能拿出来外贸。所以,后来2008年珠海航展出现的SD-10A,现在被外界更倾向于认为是霹雳-12的外贸版。

这是2008年航展SD-10A弹体上标的数据

从上图看,SD-10A长度3934毫米(比SD10长84毫米),重量199公斤(比SD10重19公斤),射程标的大于70公里。再结合2004年SD-10副总设计师梁晓庚的采访,当时已经计划开发SD-10的改进型,射程超过100公里。

那么,可以认为SD-10A的射程超过了100公里。自然,霹雳-12也有这个数据(这也能对上前面说的创造了国产空空导弹发射距离的记录)。另外,这次珠海航展,有改进型霹雳-12A的出口版霹雳-12AE展出,并且中航工业也公布了该弹的数据。

可以看到,霹雳-12AE的长度3939毫米跟SD-10A的3934毫米非常接近的。综上,可以做出以下梳理:1.出口型SD-10可能是霹雳-12的早期方案,最大发射距离70公里;2.霹雳-12是定型方案(加长了84毫米,可以增加燃料),射程有所提高,达到了100公里以上。相关的技术,被用在了SD-10的改进上,成果就是SD-10A;3.霹雳-12A则是进一步改进型,尺寸不大变的情况下(只是加长了5毫米),射程超过了120公里(暂且认为霹雳-12AE和霹雳-12A是一样的参数)。按照2004年梁晓庚在采访中透露的,SD-10的70公里发射距离,是在双方高度10公里,速度1.2马赫对头飞行时能达到的数据。既然SD-10是按照这个条件宣传的,那么后来的SD-10A和霹雳-12AE也应该是这样的条件。对比下来,SD-10的射程(70公里)与AIM120A/B相当,SD-10A和霹雳-12的射程(大于100公里)则与AIM-120C5/C7相当。最新型的霹雳-12AE的射程(大于120公里),则比AIM-120D还要远(该弹并没有所谓的双脉冲技术)。而俄罗斯R-77所谓的100公里射程,是在双方20公里高度、1.5马赫速度对头飞行时能达到的数据。这水分太大了,毕竟20公里不是常规作战高度。如果在10公里的高度,空气密度更高,导弹的飞行阻力大。而且,高度更低,载机速度也会更低,给导弹的初速度就越小,射程就越短。目前,霹雳-12仍旧是中国海空军的主力中距弹,所有的三代机都有能力挂载。至于四代机,当然直挂霹雳-15。

6.霹雳-15这是新一代中远程空空导弹,大概是2012年开始研发,2015年首次试射,2016年服役,2021年在航展上首次公开露面。关于该弹的参数(尤其是大家关心的射程),国内公布过相关数据。

看上图中航集团公布的数据,霹雳-15E长3996毫米(比霹雳-12A长57毫米),直径203毫米(和霹雳-12A一样)。尺寸改变不大,射程却达超过了145公里,比霹雳-12AE多了25公里。不过,自用的霹雳-15,却不是这个数据。

上图是2022年《兵工科技》对空空导弹研究院副主管王嘉樱的访谈,里面明确提到自用的霹雳-15射程超过了200公里。霹雳-15的直径跟霹雳-12A一样,只是加长了57毫米,射程却增加了75%,这得归功于国产新型推进剂和双脉冲发动机技术。

上图是国产某新型推进剂的数据,其比冲有很大的提高,比国外最新的水平还要更优。

所谓比冲是指单位推进剂的量所产生的冲量,这个值越高,就说明同样数量的燃料能产生更多的动力。

当然,霹雳-15用的什么推进剂不得而知,但显然会选择国内最好的型号,尽可能的增益射程。

至于霹雳-15的双脉冲发动机,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这里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双脉冲发动机,为什么能大幅度提高射程。大部分空空导弹采用的都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携带一定的燃料。发射出去后,燃料在十几秒内(多的也不过半分钟)就会烧完,发动机停止工作。之后导弹靠着惯性飞行,直到命中目标。所以,导弹到后面会越来越慢,过载下降,容易被摆脱。而双脉冲发动机,是将携带的燃料分两次燃烧。发射初段先燃烧一部分,中间靠惯性飞行。等到最后冲刺的时候,再次点火,然后最后那部分燃料。

所以,双脉冲导弹的最大优势其实还不是射程,而是最后冲刺阶段还有很高的存量速度,可以做大过载机动,增加不可逃逸区的距离。另外,霹雳-15还有双向数据传递功能。早前的空空导弹,都只能接受载机的信息。而霹雳-15还可以把自身的飞行信息回传给载机。载机就更容易找到飞行中的导弹,并且给其提供末端制导(如果有必要的话)。更重要的是,载机可以把导弹的数据共享给其他飞机,让其他飞机接手,继续制导这枚导弹。这就是所谓的A射B导。

之前《淬火》宣传片就提到过,演习中歼-20在没有发现目标的情况下(雷达干净),通过A射B导(预警进引导)的方式,击落另一架歼-20(同代机)

前面提到,霹雳-15的射程超过200公里,霹雳-15E则只有145公里。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之前有传言说霹雳-15E不是双脉冲,但是这个在对空空导弹研究院副主管王嘉樱的采访中得到确定的信息——霹雳-15E也是双脉冲。

注意后面那段话,已经透露过折叠翼正在研发,而这个采访是2022年的事。

那么,霹雳-15E更小的射程,应该是通过其他方式控制的,比如通过软件控制弹道,或者改变燃料的燃烧速度。而霹雳-15E射程缩水这么多,应该是跟载机性能有关。目前能挂载霹雳-15的有歼-10C、歼-15T、歼-16和歼-20,后三者的雷达尺寸显然更大。而目前能出口的,只有歼-10C。笔者猜测,有可能是歼-10C的雷达无法无法发挥出200公里射程(歼-15T、歼-16、歼-20可以,毕竟尺寸更大),于是就把一起出口的霹雳-15E射程缩短到了145公里。否则,按照巴基斯坦空军那眼高于顶的军购风格,它们绝不会要阉割版。另外,这次珠海航展出现的新型霹雳-15E,翼展降低,尾翼可折叠,应该是为内置弹仓准备的。毕竟三代机外挂导弹时,不在乎翼展多大。那么,歼-20的机腹弹舱应该可以挂载6枚霹雳-15了,全面对标F-22。

这次航展出现的可折叠弹翼的霹雳-15E。

7.霹雳-17其实也不确定是不是就叫霹雳-17,只是因为网上都这么称呼,暂且也这么叫了。该弹仅有的一次半公开露面,就是去年中国军事英文网公布了一张歼-16满载的图片,翼下的霹雳-17惊鸿一现。

霹雳-17没有任何官方数据,目前关于该弹的所有参数(比如射程、飞行速度)都是猜测的。那这里我们不妨也猜一下。

前面说了,霹雳-15的长度是3996毫米,直径203毫米,四舍五入按照4米和0.2米算。从上图大致对比一下,霹雳-15的长度和直径还要加上一半左右,才能赶上霹雳-17的尺寸。

也就是说,霹雳-17的长度可能在5.6米~6米之间,直径0.3米左右。

尺寸大了这么多,显然可以大幅度增加燃料的数量。而且,霹雳-17是光杆弹,是没有弹翼的,所以它的飞行阻力更小。再加上双脉冲技术,保守估计霹雳-17的射程也得在300公里以上,乐观估计达到500公里也不是没可能(毕竟霹雳-15都200公里了)。但是,现在不确定霹雳-17有没有燃气舵,所以无法预测它的机动性能如何。如果没有燃气舵,那就全程只能走高抛弹道,抵达目标后俯冲(靠尾翼改变方向)。这样一来,霹雳-17的机动性能就不大好,无法对付战斗机这类高机动目标。如果有燃气舵,那导弹最后飞行阶段可以保证平飞或者仰攻,机动性会很好。另外还要注意,霹雳-17的射程已超出了战斗机雷达有效跟踪距离了。所以,该弹只能由预警机或者前出的无人机提供制导,依赖体系的力量。

8.霹雳-16

这个型号目前还只是个传说,没有确切信息。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霹雳-16是一款光杆中距弹,有点类似于霹雳-15和霹雳-17的缝合体,或者说是霹雳-17的缩小版。

而缩小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塞进歼-20的机腹弹舱。

这么看来,霹雳-16的射程肯定超过霹雳-15。

9 阅读:532
评论列表
  • 2024-11-29 12:20

    好文章,写得很仔细[点赞]

世界的多重视角

简介:不同角度,了解世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即将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