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本遇上大爱:教育与媒体碰撞,让器官捐献理念从误解走向认同

小淼的备忘录 2025-03-31 21:48:46

器官捐献不是人类的天性,是教育的结果......而媒体,可以将教育的结果扩大化。由此可见,在推动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这一崇高事业的发展征途中,教育与媒体分别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如同推动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双翼,为其翱翔天际注入不竭的动力与坚实的支持。

教育,启迪心灵

教育作为启迪心灵的工具,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为例,自2017年起就在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与移植》公选课。这门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平台,更是一座连接知识与情感的桥梁。陈孝平院士及诸多专家教授都会亲自到校为学生们授课,他们不仅用深厚的医学造诣讲解专业知识,更用温暖的人文情怀讲述关于生命、爱与奉献的故事。这些生动的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器官捐献与移植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死观。根据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脑死亡器官捐献的赞同率提高了17.4%,而大学生对逝世后器官捐献的意愿率提高了45.3%。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还能够引导他们影响到家人和朋友,从而推动社会对这一行为的理解和支持。

图为 陈孝平院士为学生们授课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外,对相关从业者的情怀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情怀教育直接影响到从业者对自己工作职责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工作中展现出的热情和投入度。2023年底,同济医院举办了“敢为人先 引领未来”纪念我国首例脑死亡判定及首例器官捐献与移植廿周年暨裘法祖教授逝世十五周年活动。裘法祖院士是伟大的医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他的科学态度、技术特色、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影响了外科学界的几代人。这次活动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一次回顾,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激励。它提醒我们,正是有了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人们,才使得中国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这一活动犹如一曲激昂的赞歌,不仅缅怀先辈的开拓精神,还激励后来者勇往直前,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情怀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后来者投身到这项伟大事业中的热情和决心。

媒体,爱的传递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公众理解和接受器官捐献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正面客观的报道能够帮助消除大众对于器官捐献与移植存在的误解和顾虑,增强社会各界对此领域的认知和支持力度。美国男孩Nicholas在意大利度假时遭枪击死亡,他的父母却决定捐献器官,通过媒体的宣传与报道,这一事件席卷意大利,让人们对器官捐献与移植有了极大的改观,意大利政府还为此进行了器官捐献制度的改革,意大利的器官捐献情况也由此持续改善。这就是媒体在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所能起到作用的展现。而在我国,荆州大爱法医的故事也是一个典型例子,73岁的老法医陈光辉生前勤勉敬业,始终站在工作的第一线,并且对于器官捐献延续生命、传递大爱、帮助他人的理念非常认同,在他逝世后,深受父亲影响的儿子毅然替父亲将他最珍贵的生命礼物送给了渴望新生和光明的病人。媒体通过报道陈法医的故事展现了生前爱岗敬业、逝后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器官捐献严谨的操作流程及其背后蕴含的伟大意义。

此外,利用媒体平台如网站或应用程序等方式,还可以方便地让有兴趣参与器官捐献的人快速注册成为志愿者。同时,媒体还发挥着社会监督职能,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地进行下去,以此赢得更多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无论是通过学校教育还是借助各种媒介手段来宣传推广器官捐献与移植的理念和技术,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全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支持水平。教育是点亮心灵的明灯,在知识的海洋中播撒器官捐献的种子,让其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媒体是传递真情的信使,用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画面,将器官捐献的大爱传递给千家万户,让这一善举成为社会风尚的温暖底色。当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生命健康是共同的责任时,那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就不再遥不可及。

声明:图文仅用于健康宣教,非商业用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