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机器的目的与功能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机器不是生产价值的手段,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资本主义工厂依靠剥削雇佣工人并利用机器体系来生产商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价值,从而增加剩余价值。机器的应用使得工厂能够以更少的劳动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或者以同样的劳动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增加资本家的利润。
(二)工具与机器的区别
工具和机器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复杂程度,更在于其社会属性和生产方式。从经济学角度看,工具是简单的机器,而机器是复杂的工具。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区分忽略了机器的社会属性。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其关键在于它如何与劳动力如何结合改变,并生产关系。机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连续和高效,摆脱了人的生理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机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或工作机。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源,传动机构负责调节和分配动力,而工具机则直接完成劳动过程。这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使得机器能够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四)机器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机器的发展,单个机器逐渐演变为机器体系。机器体系通过传动机构将多个工作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体系化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连续性,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技术基础。
(五)机器生产对基础设施的依赖
机器生产对基础设施有着高度的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港口、电力和通信等,是机器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例如,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同样,工业机器的生产和运输也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和物流网络。
(六)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是大工业发展的缩影。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生产,再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机器制造业不断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机器制造业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
二、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一)机器不创造价值但转移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它只是将其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机器的价值通过折旧和磨损逐渐转移到产品中,成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然而,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使得资本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机器价值转移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机器的价值转移对产品成本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机器的使用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因为机器可以替代大量的人力劳动;另一方面,机器的折旧和维修费用也会增加产品的成本。因此,资本家需要权衡机器使用带来的利弊,以优化生产成本和提高利润。
(三)机器生产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机器生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机器的使用使得大量手工劳动者失业,因为机器可以替代他们的劳动;另一方面,机器生产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如机器操作员、维修工和技术人员等。然而,这些新就业机会往往要求更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四)资本家利用机器剥削工人的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利用机器来剥削工人。他们通过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降低工资等手段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机器的使用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生产过程,从而加剧了工人的剥削程度。同时,机器也使得资本家能够更容易地替代工人,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议价能力。
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标志。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商品价值,从而增加了资本家的利润。然而,机器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劳动力市场分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加剧了工人的剥削程度。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机器和技术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