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蒋介石利用三年自然灾害危机,大肆叫嚣反攻大陆,党中央召开会议,商讨痛击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方案。
会议上,毛主席听取了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的汇报,并询问刘培善有没有必胜的信心,刘培善坚定地表态说:
“部队士气高昂,群众基础良好,我们有信心消灭一切来犯之敌,誓与阵地共存亡,情主席放心。”
然而,刘培善根本不会想到,在自己忙于战备工作时,一场浩大的政治运动爆发了,而这场政治运动将夺走刘培善的生命。
刘培善15岁参加农民运动,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革命经历丰富的老红军,曾被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斗争。
抗战期间,刘培善出任新四军第1纵队第2团副团长,与猛将王必成搭档,在苏南敌后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由于刘培善和王必成指挥得当,第2团接连打赢了多场伏击战,成功打通了苏南、苏北之间的通道,为新四军向北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相持阶段,刘培善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部队北上发展,与叶飞的江南抗日义勇队合兵一处,统一接受整编。
1943年,刘培善被送入延安党校学习,十几年的戎马生涯暂时结束,刘培善第一次获得尽心学习的机会。
刘培善如饥似渴学习的过程中,还听取了毛主席的报告,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刘培善详细汇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收获。
对于刘培善的革命经历,特别是北上抗日的功绩,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肯定,刘培善深受鼓舞,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延安学习结束,刘培善返回新四军,参加解放全国的战争,跟随粟裕创造了著名的“七战七捷”,迫使国民党军队退回两淮。
随着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并,刘培善出任第七纵队政委,先后参加泰州战役、莱芜战役和淮海战役,为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
人民解放军跨过长江天堑后,刘培善又指挥部队解放了上海、福州和厦门等地,之后留在福州军区任政委。
1955年授衔时,刘培善凭借战功被授予中将军衔,之后领导福州部队进行训练,参加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大跃进运动期间,刘培善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批评炼钢浮夸风,还对公共食堂发起质疑,结果被批为“右派”。
对于上级的批判,刘培善并没有选择妥协,依然为生活困苦的人民群众说话,由此遭受更为严厉的批判。
时值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之际,组织上没有处分刘培善,可是随着历史转入特殊时期,刘培善还是被卷入政治旋涡中。
当“武斗”之风在福州盛行时,刘培善十分不理解,为了保护被迫害的老同志,刘培善四处奔走,结果招致陈伯达的忌恨。
1968年,刘培善来北京参加“学习班”的机会,陈伯达借此机会以莫须有的罪名软禁了刘培善,施以严厉审讯,可怜的刘培善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最终在工厂的锅炉房内上吊自尽。
刘培善的死惊动了党中央,毛主席认为刘培善是被逼自杀,就给刘培善之死定性为:“不给出路,逼迫自杀。”
直到1978年,党中央为历史冤假错案平反,刘培善才恢复名誉,其骨灰也被安放进雨花台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