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后若有这两种表现,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妈妈别洋洋得意

创客目的地 2025-04-15 17:26:44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每一位妈妈都怀揣着对孩子满满的爱与期待。我们都盼着孩子乖巧懂事,能省心省力。可有时候,孩子过度的 “懂事”,却像一颗隐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暗礁,悄无声息地带来危机。曾经,我也天真地以为,孩子懂事是老天赐予的福气,可后来,当 “讨好型人格” 这个词闯入我的世界,就像一道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我才惊觉,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他们并非自愿 “懂事”,而是在痛苦地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有个同事,她家的小璇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同事每次跟我聊起小璇,都是满脸骄傲:“我家小璇啊,打小就特别懂事。我要是哪天心情不好,冲她吼一顿,她立马就不闹着买玩具了,也不会乱发脾气。而且啊,她还特别会照顾弟弟,弟弟有时候不懂事打她,她都不还手,还会给弟弟呼呼手,说不疼不疼呢。” 每次听到同事这么说,我都只能礼貌地笑笑,可心里却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直到有一天,同事慌慌张张地跑来跟我说:“你知道吗?小璇这孩子,居然每周都要给她那个好朋友买东西,过年收的几百块压岁钱,一个月就全花光了!” 同事满脸疑惑,怎么也想不通,孩子为啥要这么讨好别人。

我当时正好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听到同事这么一说,心里就有了底。我小心翼翼地跟同事说:“小璇可能是有讨好型人格了,而且这种情况可不是突然形成的,很可能跟你们从小对待她的方式有关。你仔细想想,小璇是不是平时经常会讨好你们呢?” 同事听了,先是一愣,然后使劲儿点头。我便跟她详细讲了讨好型人格的一些特征,同事越听脸色越难看,原来小璇几乎全都符合。她满脸懊悔地说:“自从有了弟弟后,我每天忙得晕头转向,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经常控制不住就吼她。每次吼完,她都特别懂事地来哄我,我还以为她是真的听话,现在才知道,她是在讨好我,怕我不要她了……”

我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太理解那种在忙碌和疲惫中,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的心情了。哪个妈妈不想时刻温柔如水,可生活的琐碎就像一团乱麻,时不时就会把我们的耐心磨得一干二净。偶尔吼孩子几声,其实也无可厚非,可我们真的要尽量少吼孩子,尤其是当孩子被吼后有以下两种表现时,妈妈们可千万不能再洋洋得意,以为孩子是懂事,这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的危险信号。

表现一:害怕妈妈生气,不敢哭、更不敢顶嘴,还主动讨好

在正常情况下,家应该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在父母面前,孩子就像自由自在的小鸟,可以毫无顾忌地展露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包括喜怒哀乐。你看,大多数孩子被妈妈骂、被妈妈吼的时候,那小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有的会生气地顶嘴,小脸憋得通红;有的会难过地哇哇大哭,眼泪鼻涕一大把;还有的甚至会像小霸王一样撒泼打滚,哭闹不止。可有些孩子呢,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吼后连一点点不开心都不敢表现出来,只能偷偷地掉眼泪,就像一只受伤后只能独自舔舐伤口的小兽。更让人心疼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生气,甚至会马上停止哭泣,反过来安慰父母,说着自己错了,会努力改正,可实际上,他们内心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完全错误,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才不得不这么做。

这种压抑自己真实情绪去讨好父母的行为,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埋下,就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你想想,如果孩子在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面前都不能做真实的自己,长大后,他们又怎么可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勇敢地展现自我呢?他们会习惯性地为了迎合他人而压抑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明明渴望自由,却始终不敢冲破束缚,一辈子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这该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就拿我邻居家的孩子明明来说吧。有一次家庭聚会,大人们在客厅聊天,孩子们在一旁玩耍。明明不小心碰倒了果盘,水果滚落一地。明明妈妈当时正和亲戚聊得火热,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打断,顿时脸色一沉,冲着明明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天天就知道调皮捣蛋!” 明明吓得身体一哆嗦,眼睛里瞬间蓄满了泪水,可他硬是咬着嘴唇,把哭声憋了回去,然后赶紧蹲下身,一边手忙脚乱地捡水果,一边带着哭腔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小心的。” 实际上,当时孩子们在客厅玩捉迷藏,空间本就狭小,果盘又放在边缘,明明并非故意。从那之后,明明在妈妈面前越发谨小慎微,每次家庭聚会,他都安安静静地待在角落,不敢随意玩耍,生怕又惹妈妈不高兴。在学校里,明明也变得胆小怯懦。有一回,同桌不小心撞翻了他的铅笔盒,铅笔撒了一地,同桌不仅没道歉,还责怪明明放得不是地方。明明心里委屈,却只是默默捡起铅笔,不敢有丝毫反驳,因为他习惯了息事宁人,用讨好和忍耐换取表面的和平。

表现二:完全服从父母的安排,不敢有丝毫的违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像一颗正在努力发芽的种子,自主意识会逐渐觉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所以,和父母意见不统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有些孩子,遇到父母 “吼” 或者 “批评”,就像小战士一样,会坚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甚至还会和父母据理力争,非要争出个胜负来,这其实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反应,说明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但如果孩子被吼后,不管什么情况,都像温顺的小绵羊一样,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不敢有丝毫违抗,那可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也是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就像我同事小璇的例子,小璇刚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可能有自己的节奏和想法,不太愿意完全按照妈妈的标准来。妈妈呢,望女成凤心切,又没有足够的耐心,经常吼孩子。吼了几次之后,小璇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没违背过妈妈的意愿。每天放学回家,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雷打不动地坐在钢琴面前练 2 个小时的琴,中途连厕所都不敢上。这哪里是孩子在享受音乐,分明就是在讨好妈妈,用这种极端的服从,来换取妈妈的认可和爱。

还有个叫阳阳的小男孩,他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自己拿着画笔涂涂画画。可阳阳妈妈觉得学绘画没什么用,非要让他去学书法。阳阳一开始还小声嘟囔着自己喜欢画画,不想学书法。妈妈一听就火了,严厉地斥责他:“学书法对你以后有好处,你懂什么!必须得去!” 从那以后,阳阳便乖乖地去上书法课,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努力练习,可眼中却少了那份对绘画时的热爱与光芒。在学校组织兴趣小组时,阳阳明明对绘画小组跃跃欲试,可想到妈妈的话,他还是选择了书法小组,哪怕内心并不情愿。长大后,阳阳在工作中也总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公司讨论项目方案,他明明有更好的创意,可看到同事们都赞同现有的方案,他害怕提出异议会得罪人,便选择沉默,默默按照大家的意见去执行,错失了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当孩子习惯了用 “讨好” 来换取安全感,长大后,他们就很容易变成大家口中的 “老好人”。在工作中,不敢拒绝同事的加班请求,哪怕自己已经累得不行了;在感情里,不敢表达对伴侣的不满,哪怕心里已经委屈得不行了;甚至在婚姻里,也只能委曲求全,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深埋心底。这样的人生,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没有方向,充满了无奈和煎熬,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孩子很容易陷入抑郁、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个女孩叫晓敏,她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不管父母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长大后,她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工作,同事们总是把各种杂活推给她,她从来不敢拒绝,每天加班到很晚,累得身心俱疲。有一次,一个同事为了自己能早点下班,把一份重要的文件扔给晓敏,让她帮忙整理,结果文件出了问题,领导大发雷霆,同事却把责任全都推给了晓敏。晓敏虽然心里委屈,却不敢为自己辩解,只能默默承受着一切。回到家后,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失败和无奈。后来,晓敏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这个故事真的让人心痛,而这一切的根源,很可能就是她从小养成的讨好型人格。

妈妈们,如果你们发现自己家孩子有以上这两种表现,千万要警醒,不能再吼孩子,也不能强迫孩子服从自己了。那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讨好别人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做回真正的自己呢?

首先,要用爱滋养孩子,让他相信 “不讨好” 的自己,也值得被爱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我们的生命,不是为了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想要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关键就是要帮他们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从心底里相信,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无比珍贵的,不需要通过讨好别人来证明自己。

我们可以在家里设立一面孩子的成就墙,这面墙就像孩子成长的荣耀殿堂,专门记录孩子勇敢拒绝别人、不讨好的事迹。比如说,孩子今天拒绝了同学不合理的借东西请求,我们就可以把这件事写在卡片上,贴在成就墙上,并且当着全家人的面,好好表扬孩子一番,让孩子知道,勇敢做自己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还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玩 “接纳缺点” 的游戏。每个人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缺点,让孩子明白,人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缺点,也依然值得被爱。爸爸可以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太粗心,总是丢三落四。” 妈妈可以说:“我有时候脾气不好,容易着急上火。” 然后引导孩子也说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说出来后,我们要给予理解和包容,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要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而不是因为你听话、你懂事!” 这句话就像温暖的阳光,能照亮孩子内心最黑暗的角落。当我们和孩子吵架了,也可以真诚地对孩子说:“你刚才和妈妈顶嘴了,虽然我不开心,但我依然爱你。” 让孩子确信,不管自己是否讨好,爸爸妈妈的爱永远都不会变。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这份无条件的爱时,他们才不会再用 “懂事” 去交换爱,才能真正勇敢地做自己。

其次,咱们要教孩子学会说 “不”,敢于拒绝

孩子讨好别人久了,就像被驯服的小兽,有时候连拒绝别人的能力都丧失了。所以,我们得耐心地教孩子学会说 “不”,当然,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引导和培养。

我们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模拟场景演练,就像玩游戏一样,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习惯说 “不”。比如说,我们可以扮演孩子的同学,向孩子借他最喜欢的玩具,并且故意不还。这时候,引导孩子说:“我很喜欢这个玩具,我现在还不想借给你,等我玩完了再考虑吧。”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练习,让孩子逐渐掌握拒绝的技巧和勇气。

我们还可以具体地教孩子如何拒绝别人,把那些容易让孩子陷入讨好陷阱的话语替换掉。比如,孩子以前可能会说 “我怕你生气”,我们可以教孩子换成 “我不舒服”,这样更能让孩子关注到自己的感受。当别人抢孩子玩具时,让孩子大声说:“我正在玩这个玩具,你这样抢,我很不开心,请你先问过我再拿。” 如果遇到妈妈吼他,也可以教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大声说话,我有点害怕,我们可以好好说吗?” 孩子这样说,既不会攻击别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比一味地 “讨好” 要有力量得多。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的感受,不是自私,而是人的本能;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不是得罪人,而是对自己的尊重;真正的友谊,是不需要靠 “讨好” 来维系的,那些因为你拒绝而离开的人,根本就不值得你珍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终有一天,孩子会像破茧而出的蝴蝶一样,挣脱讨好型人格的束缚,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他们会明白:自己不需要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因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就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让我们用爱为他们保驾护航,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