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时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谭希林正忙于长山列岛的防务建设,突然接到中央军委的调令,要求他即刻赴京。这位戎马半生的将领心中疑惑:前线战事未平,难道要派他去新的战场?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外交。
谭希林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外交工作产生联系。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他的生活几乎与枪炮为伴,战场才是他的主场。面对中央军委的任命,他内心充满抵触:一个习惯了硝烟的军人,如何应对文质彬彬的外交场合?他甚至找到老上级许世友倾诉困惑。许世友的话让他稍感宽慰:“中央既然选择你,必有深意。”
抵达北京后,谭希林见到了时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以黄埔师生的情谊拉近距离,幽默地称他为“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周总理耐心解释了新中国外交的紧迫性,并传达了毛主席“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谭希林逐渐意识到,外交战场虽无硝烟,却同样关乎国家安危。
谭希林一家入住北京著名的欧式风格新华饭店,这里的奢华陈设让他们大开眼界。弹簧床、西式餐具……这些陌生事物让将军夫妇手足无措。同住的姬鹏飞甚至因不习惯弹簧床彻夜难眠。谭希林苦笑道:“吃一顿西餐比攻碉堡还累!”这份不适应,正是他们迈向外交舞台的第一步。
为让将领们适应新角色,外交部开设了专项培训班。从西餐礼仪到国际礼仪,从着装规范到言谈举止,谭希林和同僚们像新兵一样从头学起。他的夫人吴文彬也换上旗袍,学习“大使夫人”的仪态。周总理的叮嘱时刻回响在他们耳边:“外交无小事,一言一行代表国家。”
经过半年的密集训练,谭希林被任命为新中国驻捷克斯洛伐克首任大使。面对全新的挑战,他已从最初的抗拒转为坚定的使命感。这位“将军大使”将战场上的果敢带入了外交领域,用实际行动证明:军人不仅能保卫疆土,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捍卫国家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