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曹操乘胜追击袁绍残部,却在节节胜利之际突然撤军,转向南方。这一反常决策背后,是谋士郭嘉对袁氏家族矛盾的精准预判——曹操最终不费吹灰之力平定河北,关键在于一个“等”字。
袁绍生前偏爱幼子袁尚,却未明确继承人,导致长子袁谭与弟弟势同水火。袁绍麾下谋士郭图、逢纪等人各为其主,进一步激化矛盾。当曹操大军压境时,兄弟二人尚能勉强联手;但郭嘉指出,若曹军主动撤退,二人必因权力争夺自相残杀。
面对将领们急于进攻的呼声,郭嘉力排众议:“袁氏内乱如干柴,吾等只需退后一步,待其自燃。”他建议曹操佯攻荆州刘表,实则静观其变。这一招成功让袁谭、袁尚放松警惕——外患刚减,冀州城内便爆发火并,袁尚击败兄长,袁谭走投无路向曹操求援。
曹操的致命回马枪曹军假意南下的幌子尚未撤下,邺城已传来兄弟阋墙的消息。曹操立即回师北上,以援助袁谭为名攻占邺城,彻底剿灭袁谭势力。袁尚仓皇逃往乌丸,袁氏经营多年的河北基业至此土崩瓦解。此战中,曹军伤亡极少,却一举肃清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战略智慧的双重启示郭嘉的“乘讧计”不仅体现对人性弱点的洞察,更揭示了博弈的高阶逻辑:有时以退为进才是真正的速胜。而袁氏兄弟的败亡则警示后人,内部分裂比外敌更致命——即便坐拥强兵良将,缺乏核心凝聚力终将自取灭亡。
这段历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曹操的纳谏胸襟与郭嘉的谋略眼光相辅相成,成就了“隔岸观火”的教科书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