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奔忙在川藏线上的司机,为什么总点燃一支烟丢在公路上?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种行为不“环保”时,当地的藏民却认为:在公路上扔烟的司机是“聪明人”。
扔烟这种特殊习俗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扔烟纪念公路工人驾车在川藏公路上的司机随手丢烟,真的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吗?
细心的人或许发现,这些随手丢烟的司机,并不是把烟头丢出窗外,而是把一根刚点燃的烟丢在公路上。
如果你向熟悉风土人情的藏民询问情况,他们会说:司机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纪念牺牲在川藏公路线上的工人。
1950年4月,早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我国的川藏公路工程便已启动。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的高速公路,在当年的青藏高原上,却是一项难度空前的浩大工程。
百废待兴的中国,当时不仅缺乏水泥、沥青等工业材料,运输工业材料的车辆。更面临着青藏高原高海拔恶劣环境的严酷挑战。
青藏高原以严酷的高原气候特征闻名世界,据统计,夏季最高温度可达30℃,冬季最低温度可达-30℃。
年温差极大,夏季中暑、冬季冻伤对于施工队的官兵和工人来说是家常便饭。
此外,青藏高原夏季高达11级以上的紫外线辐射指数和稀薄的大气压,更易让人产生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诱发皮肤癌。
对于从五湖四海抵达青藏的官兵和工人来说,莫要说长期工作,在这里生存都已成为一项严峻的考验。
然而,在明知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前来修筑川藏公路的官兵们还是迎难而上,日以继夜地为祖国的这条公路生命线工作。
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挑战还不仅仅是当地严酷的气候条件。
公路沿线错综复杂的地势,以及土质结构疏松的冻土层,非常容易在公路施工时诱发地质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施工的官兵和工人跌入山谷和悬崖,或被埋葬在泥石流的石块中。
据统计,全长4561公里的川藏公路,几乎平均每一公里的公路,都有一个人牺牲。公路修缮每天牺牲最少的人数,也有五人。
但在官兵们惊人的毅力下,这条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在4年之后就完成了通车。
得知川藏线通车的外国人,惊呼中国人完成了世界上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官兵为何甘冒牺牲,也要修成川藏公路在川藏公路于1954年修成正式通车后,国家统计牺牲在川藏公路上牺牲的官兵,发现人数达到了惊人的5000人。
即便如此,我国也从未后悔过付出巨大牺牲,修成这条公路。
在青藏高原上浴血奋战的官兵和工人,也从不后悔自己在这里的奋斗。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中国下定决心,不计代价也要完成川藏公路?
其实,中国修筑川藏公路的决心,需要从它的发展历史说起。
在没有川藏公路的年代,藏地和其他民族聚居地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驿站进行。
而从四川到青藏地区崎岖不平的地势,让倚靠马力的驿站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才能实现两地的互通。
加上当时贪腐堕落的清王朝,并不愿意投入财政修缮和翻新驿站,这就让川藏两地的互通更加艰难。
很快,清王朝便因短视的付出了代价。虎视眈眈的英国以印度为基点,对西藏开始大举蚕食。到20世纪初,西藏地方近乎被亲英势力所把持。
辛亥革命结束,国民党建立后,英国便迫不及待地怂恿西藏地方于1913年召开“西拉姆会议”,试图开展外交胁迫。
从那时起,国民党才意识到了川藏互通的重要性,在严词拒绝了英国殖民者的无理要求后,开始筹划川藏两地的公路互通。
遗憾的是,随着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乱的爆发,国民党既无财力,也无精力去真正打通川藏两地的现代交通线。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才修筑完成了。
事实证明了我党的先见之明: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川藏公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条川藏路,藏汉心连心时至今日,全线长达4561公里的川藏公路,依然发挥着连通川藏两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川藏公路在今天的第一大意义,就在于促进了藏区的旅游业。
在今天,旅游行业不仅是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柱,更是藏族人民和其他各民族人民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
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3.7%;实现旅游总收入6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60%。
今天的人们能够观瞻布达拉宫的圣洁,青藏高原的纯美,都和川藏公路的开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川藏公路在今天的另一重要意义,就是保障我国西南边陲的国防安全。
有了川藏公路,我国的装甲部队才能够顺利在短时间内挺进需要防卫的边境地区,这让我国在数次的边境博弈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川藏公路的第三点重要战略意义,就是促进我国“西南丝路”的发展。未来的川藏地区,将作为国际战略的一环,引领着我国西南地区资本、产能走出国门,为中华的崛起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川藏公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那些为川藏公路浴血奋战的人们,值得人们永远去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