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首次电磁试射,福建舰又有新动作,战斗力大爆发

驾质 2025-04-28 16:54:30

据美国航空航天开源组织“Army Recognition”网站报道,由中航工业沈阳所研制的歼-35隐身舰载战斗机,已于3月下旬在航母“福建”舰上成功完成了首次电磁弹射起飞。倘若此事得到官方证实,意味着中国海军及海军航空兵,将迈入一个全新时代。

鉴于“Army Recognition”网站提到了“3月下旬”,表明这次电磁弹射起飞应该是在“福建”舰第七次海试期间进行的。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3月下旬,“福建”舰正在渤海湾内开展第七次海试,当时曾经频繁地进行过高航速测试,在卫星照上留下了多道极为清晰的航迹。从卫星照片上看,“福建”舰在海上进行了多次往返直线航行,还进行了大S型急转弯等剧烈机动。

“福建”舰第七次海试的海试区域面积也有所扩大,当时就有外界媒体认为该舰或已完成了舰载机弹射作业测试。如今随着相关报道的流出,说明“福建”舰成功进行了舰机融合测试。

大型航空母舰的往返直线高速航行,主要是为了通过“顺风-逆风”航行,让舰载机起降更加高效。在逆风高速航行时,甲板风更加猛烈,舰载机的起飞效率会更高。在顺风航行情况下,舰载机可以借着风势,更加安全快速的在航母飞行甲板上降落。

“福建”舰是我国第一艘安装电磁弹射与拦阻系统的超级航母,相较于传统的蒸汽弹射与拦阻系统,电磁弹射和拦阻系统具备寿命长、体积小、维护简单、整体故障率低、弹射与拦阻效率高等优势。

尤其是在进行弹射作业时,电磁弹射器可以根据不同重量和类型的舰载机调整相应的弹射功率,可极大地节省能源消耗,同样也非常适合弹射较轻的无人机。纵观全球,美国海军率先在福特级航母上安装了电磁弹射与拦阻系统,我国则紧随其后,甚至更有创新,不仅在大型航母“福建”舰上应用了电磁弹射系统,还将其移植到了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上,实现了在两栖攻击舰上应用电磁弹射的全球首创。

美国海军“福特”级航母上的电磁弹射与拦阻系统,曾曝出过一系列问题。包括可靠性不足、重量体积超标、电磁干扰严重、不能隔离维修、往复车方向移动、储能系统振动发热等。特别是可靠性不足,让美海军颇为头疼。

根据美国防部作战试验鉴定局发布的“福特”号航母2017年财年试验鉴定报告,截至当年6月,“福特”号通过电磁弹射器陆上试验估算的关键故障间周期仅为455次,远低于目标值的4166次。按照此可靠性指标,意味着其电磁弹射器完成4天高强度飞行(24小时作业)的概率仅为9%,完成一天持续飞行(12小时作业)的概率为70%。

要想使“福特”号的弹射装置在1天内无故障持续作业的概率达到90%,就需要将关键故障间周期提升至1600次。所以在这以后,美国海军会同多家承包商试图彻底解决此事。

兰德公司曾在此前的研究报告中表示,“福特”级装有4部电磁弹射器,维护要求比蒸汽弹射器低很多,但可靠性还未达标。如果可靠性达到预期水平的话,那么4部弹射器对福特级的出动率指标来说是过剩的,从设计层面上看完全可以改为3部电磁弹射器。

“Army Recognition”网站还把我国航母“福建”舰跟美国“福特”级航母做对比,认为虽然“福建”舰排水量只有8万多吨,电磁弹射器也只有三个,但由于是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驱动的。在造价、综合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要明显强于美国“福特”级航母电磁弹射器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福特”级航母的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面临更多挑战,美国人当年未曾预料到的是,将交流电转换为高频电源时,需要先转换为直流,再进一步转换为高频,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随着歼-35舰载机的成功弹射起飞,标志着“福建”舰的电磁弹射与拦阻系统已经迈过了最为重要的一关,接下来的一切将会水到渠成。“福建”舰的成功电磁弹射,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将要大变样了”,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也将发生质的提升。未来,随着004型核动力航母的亮相,中国海军将真正具备全球作战能力。

1 阅读:126

驾质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