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很明显,作为一个以工科为本的校区,对盘锦来说这句话是鬼话。
对于大连理工大学而言,盘锦这个校区就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自从大连理工大接手这个校区以来,它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让大连理工大学进退两难。
盘锦校区不是大工想建的,是当时盘锦把所有一切都准备好了,大工只要派人来就可以了,白捡一个校区。
但是,大工没有再向外发展,确实是跟不上步伐,还有就是没有发展新兴专业,于是越来越落后了。
建盘锦校区是败笔,一下子把录取线干到了中流211的水平。

好学生一看,我考那么高的分进大工主校区,结果跟盘锦校区的学生拿一模一样的毕业证学位证,自然也就不愿来了。
盘锦校区录取分数低于主校区和开发区校区,是因为没啥好专业,第一学期结束后尖子生都转到主校区。
即便这样,化工分院和海洋院每年毕业生都有保研到清华等名校深造的。
盘锦只是四线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以石油化工为主,难以为校区提供充足的支持与资源,也不易吸引到高水平的师资。
有人试图用高考分数来证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的成功,这实在有些荒谬。
异地分校区的录取分数线往往由其母体大学的声誉决定,如今所有异地校区都颁发母体大学的毕业证,考生为了这张毕业证,分数自然不会低。
若清华在盘锦设分校区,即便师资来自二本院校,考生为了清华的毕业证,分数恐怕也不会低于华五高校的录取线。
分校区的发展上限却取决于所在城市及学校的重视程度。
四线城市盘锦的支持有限,而大连理工大学自身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投入。
过去十年间,其他大学的异地校区规模不断扩大,而盘锦校区却逐渐萎缩,这足以证明其在办学上的不足。
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将盘锦校区的六个学院缩减至三个,原本独立的海洋、化工、生物医药三个学院被合并为一个化工海洋与生命学院。

这一调整显然是校方对盘锦校区发展缓慢的不满,高层更希望集中力量,在海洋化工生物医药领域办出特色。
盘锦校区隶属于大连理工,也是985高校,这使其保研率较高(12%—15%),这是同分数段其他学校难以达到的。
新校区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其相对年轻,导致社会知名度较低。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寻找实习机会变得不太方便。
部分学院的管理较为严格。
如果你计划毕业后直接就业,并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积累经验,可能会面临一些难题。
由于新校区与主校区的专业设置完全独立,新校区提供的专业选择相对较少。
如果你对当前所学专业不满意,那么转专业的选项也会相对有限。
大连理工在自我怜悯的泥沼中徘徊了数年,完全错失了中国以新技术革新为标志的突破时期。
这是一群沉溺于势力迷信、幼稚如病者,在逆流中挣扎时,对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造成的无法挽回的损害。
哈工大深知自身地理位置不利,遂前往深圳建立校区,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带动哈尔滨本部和威海分校的录取分数节节攀升。
而大连理工当年录取分数线虽不及哈工大本部(却远胜哈工大威海分校),但亦明显高于西工大、华南理工等校,更别提川大电子科技、中南吉大兰大等一众985高校。

然而突然间灵机一动,跑去辽宁省内排名垫底的城市盘锦设立分校,该分校录取分数线比本部低了50多分。
大工本部在外面临南方普通211高校的挑战,在内被985高校录取分数线倒数的吉大和东B所轻视。
当初的四大工学院中,大工与东南、华科实力旗鼓相当,各省录取分数也相差无几,均为副部级高校,相较于厅级的华工要强不少。
如今华科吹嘘自己全国前十,而东南作为中流 985 也有碰瓷同济的实力。
反观大工,别说比不上华科和东南,就连武汉理工和南京理工都想来试探一番。
大工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盘锦分校的成立,本是人往高处走,大连理工却似往低处流,盘锦分校与中外合作办学使得生源分数一落千丈。
上交、复旦、浙大等名校都在努力提高一批录取分数线,如复旦在很多省份理科招生仅十几个甚至个位数,把冷门专业留给本省或提前批,热门专业只拿出一小部分给各省。
而大工至今提前批仍是王牌创新实验班,超冷门专业拉低提档线,还有盘锦分校和中外合作办学严重拖后腿,实在让人费解上层的思路。
别拿城市、东北、专业冷门说事,大连再不济也强过哈尔滨,东北三省哪个城市经济能比得上大连?

在这理工类专业火爆的当下,大连理工作为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怎能每况愈下?
建筑土木不行还有化工材料,化工材料不行还有机械运载,机械运载不行还有电信软件,还有永不过时的数物化基地班。
时代需求什么就发展什么,哪个优秀的大学不是紧跟时代前沿不断改革创新呢?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胡说八道[得瑟]
小编癔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