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人大量返城,广大的乡村再一次陷入凄凉状况。走在乡间小道上,能见到很多人家的房屋大门紧锁,屋前屋后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偶尔还能看见几个老人慵懒地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晒太阳闲聊着村里的琐事。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并不少见。
众所周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实施多年,为何农村仍旧是一派萧条景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场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运动,依然难见曙光?今天,让我们走进乡间,一探究竟。

漫步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个普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农村空心化”。
很多曾经热闹非凡的村庄,如今都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空荡荡的房屋,荒芜的田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乡村的凋敝。
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小王感慨道:“我回到家乡想大展拳脚,却发现村里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了。老人们对新事物接受度低,很难推动任何变革。这样的乡村,拿什么来振兴呢?”
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乡村发展的活力,更是断送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种地不赚钱,赚钱不种地”,这句话道出了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窘境。
在湖南某村,种粮大户老李一脸愁容地算了笔账:“一亩地种水稻,一年到头忙活下来,除去成本也就挣个千把块钱。这点钱连城里人一顿饭钱都不够,哪还指望养家糊口?”
传统农业效益低下,新兴产业又难以落地。一些地方盲目跟风发展乡村旅游,结果是“千村一面”,特色全无。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农民自然难以安心留在农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却让无数基层干部焦头烂额。

走进不少农村,仿佛穿越回到了几十年前。
泥泞的道路、摇摇欲坠的房屋、缺乏的医疗设施......这些都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绊脚石”。
在四川某偏远山村,村民老张叹息道:“村里连个像样的诊所都没有,生个病还得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年轻人谁愿意留在这种地方?”
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更是阻碍了现代化产业的引入。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一切美好愿景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形容基层工作的老话,在乡村振兴中依然适用。
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各种乡村振兴政策落地时常常遇到“卡脖子”问题。有的政策不接地气,有的部门各自为政,有的资金使用受限......种种因素导致好政策在执行中大打折扣。
某县扶贫办主任无奈地表示:“上面给钱给政策,但具体怎么用、怎么干,常常让我们很为难。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指责为政策执行不力,但严格按规定来又常常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政策真正惠及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挑战。
文化认同缺失:农民不认农,农村不像村“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折射出当前农民对农村生活的普遍态度。
长期以来,“农民”似乎就与y落后”、“贫穷“画上等号。不少农民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羞耻,拼命想要“跳农门”。
一位返乡大学生坦言:“很多人觉得留在农村就是没出息。这种观念不改变,农村永远留不住人。”
如何重塑农民的文化自信,让“务农”重新成为一种令人尊重的职业,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一道坎。
破局之道: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面对乡村振兴的重重困境,我们既要正视问题,更要坚定信心。毕竟,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
要破解人才困境,关键是要为年轻人返乡创造条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农村真正成为一片可以施展才华的热土。
要振兴产业,必须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品牌化道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应进一步下放权力,给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执行机制,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要重塑农村文化认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农村的魅力。同时,要通过教育和宣传,培养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谱写出中国农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