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我想先从别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入手,但是工薪阶层,“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个月。”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太大了,夫妻二人又都是上班族压力都不小,我这边没把情绪带进来,ta那边进来了,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拌嘴演变成争吵。虽说什么《别让情绪控制你》《非暴力沟通》之类的书着实没少看,但是一旦“火撞顶梁门”的时候,谁还顾得上这个啊,老话说“骂人没好嘴”,那您就来着吧,看过的书、记过的笔记全扔脑袋后边了。这下我不把情绪带到家里的想法也就仅仅是个想法了。
恰逢最近读了冯唐老师的书,其中有一篇正好写到了这个问题。话说人家这本书多年前就已经出版为什么我现在才读呢 ,是因为我误以为怹老人家与咱们大冰老师属于一个类型,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不读大冰老师的书呢,是因为我看评论都说他是“主持人、作家、民谣歌手、酒吧驻唱、油画画师、皮匠、银匠、黄金左脸”等等,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多身份、手艺、技术的人写出的作品,如此浅薄的我无法深入去理解,但凡读一个字儿,对老师都是亵渎,是玷污。等我有生之年有幸去体验一下老师的这些身份再去好好拜读一下才合适,当然了,“黄金左脸”是体验不到了,毕竟出生就长这样。好了,好了,扯太远了说回正题。
冯唐老师在书中对于如何平衡给出了四条建议:
(1)有所逼
(2)有所专
(3)有所规
(4)有所贪
第一,有所逼
书中说:不逼一把,你都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冯唐老师称为“成事铁律”,我感觉这条“铁律”需要,但不是必要。这就好比是健身,健身的本质就是超越肌肉的极限让肌肉撕裂进而重组,重组之后的肌肉能举起更多重量,并且维度更大,但是长期健身的人都知道,力量训练对身体并不都是有益处的,是有伤害的.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用逼着自己到临界点,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到极限以后是能比以前更加抗压,还是就此无法恢复,所以我说这种超越极限的精神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必要去这么做,我们还是选择温和一点的做法,知道自己的极限大概在什么位置就好。
第二,有所专。
这个专里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心,二是专业。专心好理解,就像小时候写作业,一边写,一边抠抠手,捣鼓捣鼓橡皮,玩玩铅笔,被父母看见了就会说:“你专心一点行不行,踏实写,写完去玩!”,一下我们就赶紧坐端正,好好写了起来,但是表面上我们是在专心写,其实心里早就想着出去玩的事儿了,“一会我是玩沙包儿呢还是玩逮人儿呢”。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只存在于小时候,现在我们也有这个问题,比如说,吃饭的时候饭上桌了第一件事情不是吃,而是找“电子榨菜”。最后,找剧二十分钟,真正吃饭只用五分钟,还有,正在工作当中,脑子却想到“晚上跟朋友去哪里喝点酒,坐一坐。”,所以,要做到的是不仅表面专心,内心也是踏实、平和的去做手头这件事。
当然,要做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佛家打坐讲究“一念不生全体现。”,听起来简单,不就是什么都不想嘛,那还不容易,等真打起坐来就知道了,脑子的想法这个多啊,这个乱啊,有的没的全来了。所以,我们只能是做到尽可能地不去胡思乱想,也可以使用辅助工具,比如非常流行的“番茄钟”,就是很好的一种辅助工具,能让我们在设定的时间里尽可能地集中精神。禅宗讲“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说的是见处要高,但是做事要踏实。做事情的时候关掉一切能影响你注意力的东西,只关注于眼前这件事儿。
“青天莫起浮云障”,专心做事时就比晴朗无云的天空,思路清晰,效率高,而一旦有了杂念,就变成“云起青天遮万象”了,对于手头上的事儿就看不懂,想不通,做不好了。
该集中心力的时候集中,该放松就好好放松,一段时间干一件事,这才是高效的生活方式。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