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天百天了,看着他熟睡的脸庞让我想起了他刚出生时的样子,五斤四两,小小的,软软的,躺在医院的小车上,我不敢动,就拿手指戳一戳他。现在他已经十四斤了,会翻身了,会咿咿呀呀的发出声音了。
回想这一百天的时间可真是应了“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俗话了,以前上学时,在学校不听话啦,跟母亲顶嘴啦,经常听母亲说“养你这么大容易嘛!”,我就不理解,总认为“养孩子有啥不容易,不就是花点钱嘛,饿了给奶,冷了添衣,不容易?太夸张了吧。” ,自从有了孩子,我知道了,是真不容易,身体上的累,自不消说,精神上,心里上的累才是真的难挨,孩子有点动静就得抓紧起来看看,喘气声儿有点不对就害怕是生病了,不过,总体上儿子还算是省心。
虽然要孩子这件事,是计划好了的,从得知妻子怀孕的那天,我就开始作准备,物质上的准备是肯定的,纸尿裤,奶瓶,奶粉,可心柔婴儿纸,刀纸,消毒烘干机等等,对比来,对比去,生怕买到不合适的,这些物质上的东西都好说,准备起来也相对容易,真正让我感觉不容易的是心理的准备。有了孩子,我的身份标签多了一个,身上责任也重了,我一直认为我的心理年龄不够成熟,总担心能不能扛起这份责任。
对于身份的转变,正如17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结是纯天然的,而父亲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则是需要被培养的。”,妻子对于身份转变就过渡的非常自然,而我就显得有点生硬。
有一个心理学家说“中国家庭里父亲常常是缺席的。”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是一个非常勤劳,不抽烟,不玩牌,唯一的爱好就是晚上下班回到家喝点儿酒,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但是我对他却没有什么感情,他在我的生命里是缺席的。父亲的缺席有两种,一种是他很少在家,第二种是,他虽然常常在家,但他对孩子是回避的,回避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我父亲就属于第二种,他与我的交流一直是处于非常浅的层面,吃啥,穿啥,喝啥,而对于人生啊,我的想法是怎样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跟我交流过,可以说,我与他生活这么多年,他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他就像大多数父亲一样,认为孩子生下来自己就不用管了,养孩子这种事儿女人来就好了,自己只管挣钱养家就行,等他发现孩子好像跟自己不亲的时候,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去怪孩子“白眼狼,其实父亲这个角色特别能够帮助孩子度过其人生中的艰难时刻——比如丧失、挫折、失望——他要让这些困难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限制其成长的绊脚石。
对于孩子,我想当一个不缺席的父亲,积极回应他的需要,同时我也不想限制他太多,不会喊出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口号,搬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什么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啊,孝顺不是强迫的,不是强迫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如果孩子的孝顺不是发自内心的,证明父母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也没必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到孩子身上,我有想自己去实现的价值,用不到他来实现,他只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就好,我尊重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至于孩子的未来如何发展,是他自己的问题,即使我是父亲,我也没资格去替他选择要走的路,我连自己的路还没走明白呢!我只负责在他年幼时帮助他搞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等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后,我更希望的是多与他去讨论问题,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去为他“指明方向”。
当然了,这些只是我现在的想法,我也会努力的去把我的想法实践下去,希望以后他惹我生气的时候我也能克制住脾气,尊重这个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