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子凭母贵第一人,死后独霸后位13年,其子谋反皇帝都舍不得杀

谈谈旧历史 2025-02-09 09:44:41

前言

“朕杀了太子,实在是愧对他的母亲啊!”唐太宗在下定决策时竟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来怜悯此人的生母。要知道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入宫的女子更是被视为给皇家开枝散叶的“生育机器”。她们的使命就是生下皇子,如若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继承人,自己也能母凭子贵,青史留名。

但这位皇子的生母,她不光不需要“母凭子贵”,就连儿子也是因为在她的肚子里生出才能被立为太子。她就是文德皇后——长孙氏,一个李世民念念不忘的女人,她的后人都因她而荣耀,就连她的儿子谋反,皇帝都迟迟不舍得杀死。

她的一生究竟有多传奇?在李世民和大唐的故事中,又起到了怎样关键的作用?

将门之女的姻缘

长孙皇后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从北魏以来就一直人才辈出,名扬在外。而她的父亲是隋朝将军,母亲也是北齐时期乐安王之女。骁勇善战的父亲和世家贵女的母亲,更何况她还是备受全家喜爱的幼女,这样的家世背景,注定她也不会是个普通人。

在她幼年时期父亲就曾经为其定过亲,当年唐国公李渊与长孙家来往密切,而李渊一家都是睿智知礼的大家。所以两家便定下了他们的婚事,毕竟在当时不光这两人年纪相当,就连长孙氏的兄长都和李世民是好友知己,这桩亲事可谓是再好不过。

然而,命运却在她八岁那年发生了剧变,在定亲后的第二年,父亲长孙晟不幸去世,她与母亲、兄长被迫回到舅舅家。

失去家庭,这对他们一家来说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好在,舅舅高士廉丝毫没有嫌弃他们,反而对他们十分亲厚,不光给予了她上私塾读书的机会,还在她成人后代替父亲前去唐国公家,履行当年的婚约。

十三岁时,她嫁给了李世民。两人从小就是青梅竹马知根知底,所以在这段婚姻当中,她不光是李世民的妻子,更是好友。更何况她聪慧过人,经常为丈夫出谋划策,所以也是一名贤内助,是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之后李世民在外征战,她就把持好内政,将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还给予了李世民巨大的支持。直到李渊荣登皇位,李世民受封为秦王,而她也荣耀地被册封为秦王妃。李渊做了皇帝后管理国家,而太子又必须留在都城中学习处理政务,所有开疆扩土抵御外敌的任务就落到了李世民的头上,而长孙氏都毫无怨言。

可惜到后来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争日益激烈,朝局动荡不安。长孙氏为了缓解李唐家尴尬的氛围,经常到宫内以李世民的名义去和后妃以及大臣打好关系,为丈夫维持好家族关系。

青梅竹马,事变封后

只可惜皇位之争到后来演变成了生死之争,皇帝也对自己这位儿子产生猜忌之心,对他步步紧逼。而长孙氏选择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联合自己兄长等人一同出主意,为李世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

而在玄武门之变中,身为秦王妃的她站在丈夫身边,她作为女子、作为家属、更是作为长孙氏的一员亲自鼓励将士们前行。她的勇气和智慧,让众将士对秦王敬佩万分,深受感动和鼓舞,因此更加卖力,成为了李世民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

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两人十分恩爱。传闻两人不光同吃同住,还经常捧着同一本书阅读谈论。

据说当年李世民身怀重病时,她日夜守在丈夫身边寸步不离,以至于她自己的身体过度劳累都出现了问题。许多人都规劝她要放宽心,以自己的身体为重,毕竟帝后不能同时倒下。而回到他们的便是长孙皇后的决心。

她找来毒药每日随身携带,依旧执着的陪伴照顾李世民,如若有人来劝,她便拿出毒药,声称如若李世民病逝,她必定服毒自尽死生相随。

而李世民对长孙家族也十分偏爱,在长孙皇后掌管后宫时,不光重用长孙家,还给予妻子明目张胆的偏爱。在房玄龄因过错被遣返回家时,她念及旧情,识贤力争规劝皇帝,使房玄龄得以再次被重用。

换作一般的嫔妃和家族求之不得,而长孙皇后却坚决劝阻李世民不要过于重用长孙家,依赖外戚势力,一来能够让朝中的忠良之士也有所成就,二来不要让自己的家族过于庞大,以免日后成为皇权的绊脚石。

而长孙皇后经常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她关注朝政大事,多次在关键时刻向李世民进谏,常常以古代帝王为政的故事来提醒李世民,让他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还经常保护那些直言得罪李世民的大臣,所以深受文武百官爱戴。

功绩流传后世

除此之外她身为一国之后生活却十分俭朴,不喜好举办和参与奢侈浪费的宴会,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之风,成为后妃表率。

她的孝顺和妇道也是出了名的,为此她还亲自撰写了《女则》三十卷,用此教导后宫嫔妃及天下女子。

她和李世民夫妻一共二十三载,为其诞下三子四女。长子李承乾十分优秀,是李世民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但只可惜后来在她死后谋反,本该处死的他也因母亲的原因被网开一面,最后只是被贬为庶人,流放;其中三子李治后来成为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在对皇子的教养中,她注重品德教育十分严格,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他们勤俭爱国,不要留下奢靡的坏习惯。也正是夫妻两人一致的想法才开启了后来的“贞观之治”。

只可惜红颜薄命,在长孙皇后三十六岁时候她因病去世。李世民悲痛欲绝,将她葬于昭陵,并追谥为文德皇后,后世对长孙皇后的她为 “千古贤后”。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