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中,能够提供品效合一的平台,抖音和小红书属于两个典型,前者更偏向于市场行为,后者则更偏向于公关行为。
衰老从哪里开始?
从听不懂年轻人说话开始,热衷于怼天怼地怼员工的我,到了2024年,经常被年轻人怼的哑口无言。
开工第一天,我们内部报选题、报策划案的会议如常。
最近汽车发布非常多,比如聊到理想mega,我们的小伙伴就会说,这款车具有强大的“性缩力”,聊到小米su7,有些女同学又惊呼“性张力”,我直接被干的很懵逼,这是啥?
然后就是,“你都不上小红书的吗”,“无语子,这都听不懂!”,“老头,你要是听不懂,就上小红书!”,我算了算,整场选题会小红书出现了11次。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出去散心,跟着一个团出去玩,媒体人好为人师的天性,导致我一路哔哔哔,似乎啥都懂,有两个妹子嫌我烦,调戏我,问我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哈基米?当时就蒙圈了,这是个啥?然后又问我知道什么是显眼包吗?我又蒙圈了,我说,你俩就是!立刻被捶。
眼下,也到了给客户规划新一年合作的日子,我的一些客户,也开始要求我2024年提供小红书服务,微博的热搜他们玩腻了,抖音的热榜难度太大了,公众号的打开率太低了,B站知乎的消费力太少了。
我不得不去思考,引领生活方式潮流的表象之下,小红书相比较其他平台的区别在哪里?它的社区属性是什么?对于品牌方的价值在哪里?
艾.里斯有两本营销领域的经典之作,《定位》、《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前者被广告业和公关业共同膜拜,但是后者则是公关行业的圣经,广告行业的谬论。
但是这两本书中,很多的逻辑都是上个世纪的媒体环境的产物,放眼到如今人人都是媒体的时代,很多逻辑已经变成错误。
于是2018年,艾.里斯又推出了《21世纪的定位:定位之父重新定义“定位”》。
为什么要扯到上述三本书?因为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交营销平台,已经无法用公关和广告来区分,在不同的公司里,很多社交舆论平台到底归公关部还是市场部,是没有准确规则的。
一个化妆品公司的公关老大说,市场部去小红书花钱,但是有了负面,又得我们处理。
潜台词,这里,既有舆情,也有转化。
能够提供品效合一的平台,成了最近五年最大的营销赢家,我一直说,公关人和广告人,都在被重新定义为传播人。
这几年,传统广告行业的苦不堪言,就不用我去赘述了吧?分众传媒最近五年的营收和净利润的走势,几乎与字节跳动、小红书被媒体披露出来的营收走势成相反的方向。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眼球的战争!
谁占据了人们最多的用户时长,谁就是最大的广告主,曾经的腾讯,今天的字节。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再到如今的手机,手机已经是人类的器官,只要人类没睡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
传统广告营销最后的价值,就是去人们无法使用手机的夹缝环境中,寻求生存,我经常说传统广告跟自动售货机这个生意很像,必须在公园、学校、医院、机场、车展等小卖部不多或者没有的环境,才有生存空间。
你看看中国营销圈最精明的华与华,为何长期执着于在航空杂志投放广告?因为这里没网可上呀,人群又很精准。
而媒体所擅长的公关行业,这几年也在大幅度萎缩,各地的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传统的报纸和杂志,以及曾经风靡一时的自媒体,最近五年,媒体营收同样在下滑,人们给予传统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最终,谁是胜利者?手机中,能够提供品效合一的平台,抖音和小红书属于两个典型,前者更偏向于市场行为,后者则更偏向于公关行为。
抖音偏向于市场行为,要的是短链路的转化,那么,为什么我说小红书更偏向于公关?
对于一个全新的初创公司或者一个大公司的新产品来说,公关人最热衷于推崇的“心智占领”和“战略定位”概念,和小红书的“种草”,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我曾经在我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当下营销,性价比最高的一种玩法就是玩梗,用最低廉的投入,撬动最持久耐磨的自来水流量。
以前大家擅长的自来水思路,就是做热搜,全中国的媒体人几乎都在盯着热搜,于是热搜成了公关行业的一种kpi指标。
但是我个人的观点是,微博更像是黑夜中的一簇烟花,而小红书则是窗前的一盆鲜花。
烟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让一个事件点爆,但是也会迅速被遗忘;而鲜花,则持久力更强,会在持续性的时间里,对周边形成影响力。
因为小红书的潮流发起人是用户,而微博热搜的发起人是媒体,主体的区别,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小红书潮流的生长周期很长且很难充满了偶然性,而微博热搜的生长周期非常短有套路可循难度较小。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大量的营销公司靠着在微博做热搜生存。但是做小红书的MCN公司基本都是贫穷饥渴,这是个自然生长的平台,证据就是,你看,很多素人账号的数据,连顶流明星看了都眼红。
我最近跟客户说的最多的一点是,如果做小红书,我们要学会借力打力,这里的梗,是用户中间天然生成的,我们要做的是,借助这股天然之力,跟跑、放大、转化。用户自己发起流量和品牌发起流量,一个是主动喜欢,一个是被引导喜欢,二者性质不同。
在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引发“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红书,发现力要远远大于创造力,这里的用户的创造力也远远大于其他平台。
搭子、Citywalk、脆皮大学生、特种兵旅游、mbti社交、听劝、显眼包……今年年底,《咬文嚼字》、《新周刊》年终的十大关键词,溯源的话,很多都是来自小红书,也为无数的营销人,创造了用之不竭的免费流量池。
这些代表着生活方式的流行词,被媒体大量使用,无形中让小红书内在的语境成功破圈,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的潮流中心和造梗基地。
公关做不出方案,媒体找不到选题,其核心原因,小红书用少了,信息来源少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之前写过的始祖鸟案例,为什么今年,冲锋衣能够成为整个中国年轻人最流行的服饰?这与始祖鸟在小红书上持续性的种草,有直接关系,中年少女三件套,中年人的校服,等等持续性的顽梗,直接带动了整个冲锋衣板块的走俏。
淘宝双11,给记者们发的超大显眼包,抢都抢不到,这种刷屏的灵感,最终都是免费的。
本质上,小红书自己的公关也在小红书中寻找传播的灵感,今年他们策划的Citywalk就算是一个成功案例,成功让我这种老人家,也在几个城市暴走了一把。
最后,回到最核心的议题,小红书对于品牌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我觉得有三层价值。
第一,检测。
第二,放大。
第三,长尾。
在产品没有竞争力的时候,所有的公关和广告行为,都是耍流氓,这是我的基本观点,就算短期可以成功,时间也会很快淘汰他们。
所以,小红书首先是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检测中心,这里的品牌浮浮沉沉,被淘汰掉的,一定是产品出了问题。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环节,如果你没被淘汰,就会被放大。
诸如,这几年,lululemon在中国巨大的成功,如果小红书自己的功劳排第二,就没有其他平台敢说自己第一,安踏收购回来的一系列品牌,始祖鸟、迪桑特、萨洛蒙等等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就是长尾效应,小红书带来的品牌效应,会跟随小红书创造出来的梗,一起扩散到其他流量池中,最终变成中生活方式的循环双重效应。
商业化,是摆在小红书面前最后的一座山。
我是佩服小红书的管理层的,守着一座金山,却能不忘自己的初心,毕竟如果素人用户们,不再把自己生活搬挪到小红书,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用户大于天,生活大于地,商业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