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别样乡愁骆驼刺/陈国敬

马兰文化 2024-06-23 09:06:42

我所接触的许多马兰战友中,不少人的微信昵称都有着骆驼刺的影子,或是戈壁骆驼刺,或是大漠骆驼刺,或者直接骆驼刺,骆驼刺已然成了战友们的别样乡愁。

作为曾经投身我国核试验伟大事业的一名老兵,在我心目中,那成千上万为铸造祖国核盾牌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人们,正像那一蓬蓬不起眼的骆驼刺,犹如战地黄花,为罗布泊这亘古荒漠妆点出不同凡响的别样生机。

于绝大多数人看来,骆驼刺其貌不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是作为能在砂砾遍地、人迹罕至的漠野里顽强生存的植物,骆驼刺自然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与其矮小的身高不同,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最长的甚至可以深达地下一二十米,它们是骆驼刺生命的来源,长长的根茎直插地下深处,既能吸取水分,也可以使自己拥有更强的抓地能力。

对于其他植物来说,能够在荒漠戈壁恶劣环境下生活上一阵子,已属不易,但是骆驼刺不仅顽强生存,甚至还能开花结果。每年的6月之初开始,骆驼刺就开始实力乍现,孕育出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迎着烈日挂在灰绿多刺的枝头。花期过后,结出的果荚悬挂在刺条上,等待大风将其带到土地中;蛰伏到来年春天,这些种子又会蓬勃生长,变成另外一个全新的荒漠生命。

这像极了我们一茬茬的战友:伴着那骆驼刺,扎根戈壁滩,于默默无闻里爆响阵阵春雷,用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撑起神州华夏鸽哨长鸣晴朗朗的天。

谁说荒漠戈壁上没有生命,骆驼刺的光彩,就是无言的回应。长在大漠戈壁,却是风沙的邻居,肆虐妄为的旱魃和尘暴的每次霸凌背后,都有一群咬紧牙关的灵魂。再疼再痛,从没有一丝抛弃故土的杂念。孤独守望,只为荒凉点缀生机。它们身体紧贴戈壁,走一步就扎下一个根。是苦是累,从没有一丝哀怨。坚韧、顽强,是它的性格;严寒、酷暑,是经常的考验。为生存,铆足劲儿,把根扎进大地的心脏;为不折,扭动身子,坚强不失柔韧,迎风而立,永不妥协。样子虽显平庸,抑或有点粗鄙,可在高尚者的眼中,其美在不屈的灵魂,并不在意外表俊俏瑰丽。

离开罗布泊核试验场多年了,但一当浏览到战友们“做隐姓埋名人,创惊天动地业”的壮美故事,我都仍会被这些东西深深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朋友们。但我越来越希望告诉大家的,是马兰人思想感情的一段又一段重要经历;而在我,则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我们这些最可爱的马兰战友,真的更像骆驼刺的化身!他们以其独有的生态烙印,触动了我的想象和情思。那些根植戈壁滩、荒漠上的创业者、奋斗们身上所闪耀的骆驼刺独有的精神光芒,一直激励着我,感动着我,温暖着我的心房。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傻大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细腻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友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这一批又一批憨憨的兄弟姐妹: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襟是那样的隽美和宽广!正像我前面所赞美的骆驼刺。

还是让我来说几段故事吧。

始终战斗在永久沾染区心脏的部队

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比基尼岛爆炸,有人曾预言:“岛上100年将寸草不生”,后来实践证明,这有些言过其实。但核武器对环境的巨大的、永久性破坏是毋庸置疑的,核爆后的区域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是永久沾染区。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升起了我国第一朵蘑菇云,大气层实验区就成了永久沾染区。自1964年596任务至1986年21-717任务,这里进行了二十多次大气层核试验,有一支部队则始终战斗生活在爆心,这就是英雄的124团。

124团大气层试验区营地驻扎在离爆心5公里的108工号附近,工作在爆心周围。除了基地前指设在距爆心20公里的720主控站外,其余离爆心最近的部队是30公里开外的气象大沟。主力则驻扎在40公里外的黄羊沟。这些部队的营房都是半永久性房屋,124团因为离爆心太近,核爆时会摧毁一切建筑,所以住的都是帐篷。大部分部队和参试人员是临近试验才在黄羊沟集结。而124团,一旦任务确定,就必须立即驻扎108,开始试验准备工程。124团战士长期战斗工作生活在核爆中心,由于试验是在炎夏进行,官兵们基本都是光着膀子穿着裤衩,这里又没有任何遮阴挡风的树木,不这样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但工兵战士们为了国防事业没有选择,必须直面核沾染。长期战斗在刚核爆完的永久沾染区心脏的124团战士,当年没有任何补贴、领着几元钱的微薄津贴,居住着比山顶洞原始人还恶劣的帐篷,默默地战斗在永久沾染区核心,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着超负荷的重体力工作,为尖端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青春、汗水、健康,乃至子孙。之后,这些官兵陆续退出了现役,回到了原籍,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荣誉刻在丰碑上,英勇留在记忆里。当年战斗在核试验一线的老兵们,因为受到大剂量核辐射伤害,一些人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活着的,大部分也已至暮年,虽然他们依然清贫,一身伤痛,但每当回首这段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往事,他们无怨无悔,依然感到自豪和无上荣光。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我的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

林俊德的最后一声心跳

林俊德是中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生命的最后8天,他执意不做手术和化疗,只是用营养针和止痛针维持生命,依然坚持工作……他“宁可透支生命,也不拖欠使命”的精神,一次次地深深震撼着认识和不认识他的人们。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主治医生给出了立即手术以延长生命的建议。他却拒绝了,理由是不愿以牺牲工作为代价来延长生命。

生命垂危之际,林俊德依旧坚持整理了积累的科研资料,还多次打电话指导科研工作,召集课题组布置后续任务,修改8万多字的博士论文并写下7条共计338字的评阅意见。5月26日,林俊德因病情突然恶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几后,他要求将自己转回可以工作的普通病房。29日,林俊德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医生再次建议手术,他又拒绝了。30日,林俊德肝肾功能衰竭,亟需血液透析治疗。在得知治疗可能影响工作后,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延长生命的机会,选择戴着氧气罩、浑身插满管子忍痛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整理分类电脑里的科研技术资料。31日,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时,林俊德仍以国家利益为重,9次请求医生同意其继续工作,因为他担心没有把一个由其牵头的项目交代清楚而给国家造成损失。大家劝他躺下休息一下,他却说“躺下就起不来了”。20时15分,一辈子只做了核试验一件事的林俊德去世。他把最后一声心跳献给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送给他的颁奖词。

2018年9月,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在全军连级单位俱乐部、军史场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等场所悬挂。林俊德和人民军队各个历史时期9位英模一起,作为最鲜明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全军官兵砥砺前行。

这并不是简单的悬挂工作,更是对英模精神的尊崇和践行,是对马兰精神的致敬。

这是马兰人的骄傲!

巍巍天山下的400多座坟茔

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只留下一句话:“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在马兰基地的西北角,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挺拔肃穆,在这里长眠着400多位有名或者无名的革命英雄。他们中有的是戎马一生的将军,有的是以身殉职的普通官兵,有的是积劳成疾献出生命的科技人员。他们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而献身大漠,他们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块被称为“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罗布泊。

碑体呈字母“H”的立体造型,是“核”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象征着中国核试验基地,代表着中国核试验事业,也代表着“和平”之盾巍然屹立在罗布泊广袤的大地上。

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着碑文:

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

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试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

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靠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有的在试验现场壮烈牺牲,有的在建设基地中以身殉职,有的在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中英勇捐躯,有的在平凡的岗位上积劳成疾悄然逝世,还有的则是为支持这项事业而栖息在这里的父老妻儿……

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创造的“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已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记住长眠在这里的人们!

为中国核试验事业而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而那一蓬蓬不屈的骆驼刺将陪伴着长眠在这里的英灵们,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陈国敬,河南汝州人,法学硕士,1982年入伍到新疆马兰中国核试验基地,1997年调入洛阳63880部队。喜诗书歌赋,习作散见于《新疆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红叶》诗辑等报刊,有系列强军战歌及《公安技侦之歌》传唱,书法作品多次在军队和公安系统获奖。为戈壁春雷马兰诗友作品集《马兰花开》编审。

作者陈国敬

0 阅读:1

马兰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