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亡羊补牢”所蕴含的智慧源远流长

马兰文化 2024-06-02 15:10:37

“亡羊补牢”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成语,它描述的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智慧和方法。这一成语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追溯到著名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在这部作品中,韩非子通过一个牧羊人丢失一只羊,却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亡羊补牢”的道理。

韩非子之所以创造并传播这一成语,其背景正是当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在这种背景下,韩非子希望通过“亡羊补牢”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向世人传递一种危机应对的智慧,他认为,在面临各种困境和危机时,人们不应选择逃避和消极等待,而应该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采取果断有效的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化解危机。

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战国纷争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将社会各界的人都培养成能够时刻保持警惕、勇于直面困难、果断采取行动的公民,才能为动荡的社会局势注入稳定因素,进而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而让我真正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并且诠释了这个版本是在参观信阳“城阳城博物馆”之后,觉得它更形象更耐人寻味。

“城阳城”实际就是“楚王城遗址”,距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城区向北约15公里处,城阳城由城址、楚墓群、太子城等组成。城阳城址是我国现存六座“楚王城”中保护最好、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王座古城址。

春秋战国时期,城阳城初名叫“负函”,楚武王破申时所筑,为楚国北部的军事重镇和著名城邑。楚昭王与吴国征战时,改为“城阳”,专为收容蔡国难民。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都,楚顷裹王将楚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北迁至这里,城阳成为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

当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烧楚先王墓,楚国经营数百年的江汉腹地被秦所占。楚顷襄王“兵散,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即郢陈。秦果鄙巫上蔡、陈之襄王流撑于城阳。

楚襄王统治楚国的时候,国势不振。他宠信四个幸臣——州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这四个人没有什么才能,专靠谄媚奉承,得到楚襄王的信任。

臣子庄辛劝谏楚襄王,说那四个人,荒淫逸乐,奢侈无度,不顾国政,将来郢都(楚国国都),定会发生危险。

襄王摇头不信并且冷笑,说:“先生老糊涂了吧,以为楚国出现了妖孽吗?”

庄辛正色道:“臣不敢把他们当成楚国的妖孽,但可以断然预知楚国的前途,君王如果始终宠信这四个人的话,那么楚国一定要亡国的。臣请暂避到赵国去,留在那儿看看吧”。

楚襄王点头同意,庄辛便到赵国去了。

五个月之后,秦军果然进攻楚国,侵占了楚国郢都大片土地。襄王被迫流亡,困在城阳城。

襄王想起庄辛的劝谏,便派人驾车召庄辛返国。

庄辛来到城阳,襄王对他说“寡人以前没有听从你的话,国事弄得一至于此,怎么办呢”

庄辛回道,俗话说:“发现兔子,放出猎犬,不为晚。去就把圈修好,不算迟,”他认为楚国虽然遭到进攻,力量有所消减,但仍有上千里土地,只要发愤图强,是可以复兴的。

襄王听后感到振奋,封庄辛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谋略,夺回了不少失地,“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句成语,就是从这说起。

亡羊补牢的故事说明“发现兔子,放出猎犬,不为晚。去就把圈修好,不算迟。”人虽然疏忽大意而丢失了一只羊,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而是迅速采取行动,设法追回剩余的羊群,并及时补强了栅栏。这种从失去中吸取教训的做法,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正如“亡羊补牢”所传递的,积极有为、及时行动是化解危机的关键。我们应该在面临问题时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症结所在,然后果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雪上加霜,尽快走出困境,重拾前进的动力。

然而有些人面临问题时仍然采取逃避或者消极等待的态度,宁可被动接受结果,也不愿意主动出击。这往往导致问题恶化,最终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状况折射出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比如缺乏危机意识、决策能力不足、行动力不强等。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更好地吸取“亡羊补牢”的智慧,努力改变现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亡羊补牢”这一成语所传达的智慧,不仅可以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升中,而且还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一成语虽然简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后来的漫长历史中,不断为人们所传承和发扬。它不仅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后世的各种历史时期,都为人们化解危机、应对挑战提供了有益借鉴。可以说,正是这一成语所传递的,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智慧,才使得它历久弥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城阳城遗址

0 阅读:6

马兰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