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蔡家关
在国内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院校在被合并之后就自此消失了;除了西藏农牧学院与西藏大学合并十五年之后得以恢复等少数例子之外,与“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情况类似,也还有部分的被合并高校的校名或校舍等资源在后来以另一种身份重新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从贵州工业大学到贵州理工学院再到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的变化。
2004年8月与贵州大学合并之后,贵州工业大学原址成了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尽管贵州工大存在的时间不足五十年,但她也因汇入了贵州机械学院、贵州建筑专科学校、贵州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贵州省工业管理学校、贵阳煤炭工业学校、贵州省城乡建设学校及贵阳工业专科学校、贵州机械学院、贵州水利电力学院、贵州交通学院、贵州地质学院、贵阳铁道学学院、贵州建筑专科学校等院校的部分资源而成了省内理工科高等教育的见证者之一。

2013年在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贵州工业大学)与、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合并设立贵州理工学院,蔡家关校区占地866.7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贵州工业大学的延续吧;从贵州大学的一个校区到以省份冠名的新型理工科本科院校的主战场,蔡家关在贵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又得到了重要的地位。
不过虽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是事物的发展有时候也可能出现无独有偶的情况,随着2023年6月贵州理工学院启动整体迁往位于花溪区党武镇的贵安校区,蔡家关就卸下了贵州理工学院主校区的身份。后来的2024年7月贵州大学资产管理处、资产经营管理办公室联合贵州理工学院将蔡家关校区经营性资产移交由贵州林业学校发展而来的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占地面积875亩)。

蔡家关又以新的身份出现在了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虽然这里的段位经历了从大学到学院再到高职院校的变化,但幸运的是再经历这些起起伏伏之后,这里仍是一所高校的主校区;如果没有这些变动,可能蔡家关在贵州工业大学被合并之后就被定格为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也就没有她曲折的经历了。
从贵州工业大学到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再到贵州理工学院以及后来的贵州生态能源职业学院的转变,虽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但是她也一直为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果加上贵州工业大学的前身贵州工学院,蔡家关如此坎坷的经历在全国范围内应该也是比较少见的了。

这也为其他高校类似的旧校区等资源的发展和利用提供了可行性经验,那下一个成功复制这种模式的高校或城市会是哪里?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既要从资源的利用也要从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高校布局的实际出发,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唉我的母校
感觉不是经验,而是一种悲哀,一种想当然的悲哀。
当初某委的战略部署就是西部开发,培养人才,战略部署,成立某学院。往前看合并贵工就是为贵大做大做强,大是大了,却没有强。 一厢情愿的成立理工,殊不知很多贵州娃去外省上的学校比理工,比贵大强太多,还不是找不到工作。与其浪费资源自以为是搞理工还不如将那部分省外上学未就业的用好,让他们回贵州效力
做了7/8贵工人,压哨做了1/8的贵大人。在外面还是习惯我贵工毕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