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河南城市改名,驻马店可改为汝南或天中,焦作又该如何选择呢

鹄书说历史 2025-02-05 18:58:33

焦作·来源:解放文旅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鹄书觉得驻马店、焦作及周口或许是与河南省历史文化重镇身份最不相符的城市的名字了,‌其中驻马店被认为河南最应该改名的城市。她们简单粗暴似乎不及省内其他城市的名字有意境,之前也曾不止一次的看到“将驻马店市更名为汝南、汝宁或天中”的观点。其实地名更改需要慎之又慎,区划地名的更改会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产生中断、更迭等影响,而且与县级区划更名相比,地级区划名字变动产生的成本和影响更大,这也是更应值得谨慎对待的事,或许因此国内地级区划成功改名的例子要少于县级城市。

焦作

清宣统二年(1910)修武县设立焦作镇;民国十四年(1925)焦作镇改为由修武县代管,这是焦作市第一次以县级及以上区划的身份出现;二十七年(1938)焦作市改为焦作镇;三十四年(1945)9月焦作镇又改为焦作市;三十七年(1948)3月焦作市改设焦作县。1949年10月焦作县改为焦作矿区,1956年7月焦作矿区改为省辖的焦作市,1958年12月降为县级市;1982年3月焦作正式升为省辖市并延续至今。

焦作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是元至元六年(1269)由焦家作坊简称为焦家作而来,因古时焦姓人在此开办打铁作坊而得名(东焦作);其二是由焦枣的谐音演变而来,相传古时此地枣林丛生,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迁此,以枣为食,其味焦酥可口,称之焦枣;其三是由煤业作坊演变而来,传明朝天顺年间有9户焦姓人家在此地开设窑业(煤炭)作坊,称西焦家作而得名。

河内郡

城市改名应该是可改可不改的情况下就不改动,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驻马店和焦作是否真的没有历史底蕴呢,其实答案是否定的:从明朝成化十年(1474)得名开始,驻马店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同样焦作这个地名出现也有较长的时间了。驻马店有汝南、汝宁或天中等名字作为备选,那么在改名可行的前提下,焦作又有哪些方案可选,他们孰优孰劣呢,个人觉得有如下的可能:

河内市

河内市之名源自西汉高帝二年 (前205) 改殷国设立的河内郡,因古代以黄河以北为河内得名,治所怀县在今武陟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的广大地区,西晋时期河内郡移治于野王县 (今沁阳市)。

怀州市或怀庆市

这个两个名字沿用了焦作境内曾长期存在的怀州和怀庆府的名字,北魏天安二年(467)此地始设怀州,治所野王县;此后曾数次存废,太和十八年(494)被废后又于东魏天平初复置;隋开皇十六年(596)野王县改名河内县,大业初年改怀州为河内郡;唐武德二年(619)复为怀州,天宝元年(742)又被改为河内郡,乾元元年(758)河内郡又改为怀州,此时辖境相当南焦作、沁阳、武陟、获嘉、修武、博爱等地。

金天会六年(1128年)以临潢府另有怀州,遂改此处的怀州为南怀州,直到天德三年(1151)恢复怀州的旧名。南宋宝祐五年(1257)怀州改为怀孟路。延祐六年(1319年)怀孟路改为怀庆路,怀庆始成区划地名,《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记载因元仁宗潜邸在怀孟路而得名,此外元顺宗也曾出镇怀州,父子都曾在此停留又都成了皇帝,或许因此才会加以庆字来作为地名。

怀庆府

洪武元年(1368)怀庆路改设为怀庆府,所辖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县、温县六县即为今焦作与济源两地,清朝时怀庆府增领原武和阳武两县(今原阳县),直到1913年怀庆府改称沁阳县,这个拥有594年历史的地名才退场;这个过程中今天的焦作市还是怀庆府的主体,因此焦作若改为怀庆府也是有理有据的。

怀州、怀庆还是怀孟都有个怀字,二次溯源的话,她们的底蕴则更为深远,极有可能源自于秦汉时设立的怀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置怀县,治今武陟县西土城村附近;怀县沿用了怀邑之名,夏朝称覃怀、周初称怀邑;有人说是出自于《尚书·禹贡》里的“覃怀致绩”,也有人认为是源自周武王改邢丘为怀,怀的古体字褱(原意是衣里裹着眼与水)以及这里曾是商王的田猎区叫衣,当时沼泽遍地,取衣地水多泉眼多而得名。

焦作

此外,西汉设立的山阳县延续到南北朝才被并入修武县,因此山阳也成为焦作的别称,焦作若取其太行山之南之意成为山阳市也是有可能的。沧海巨变之后,焦作的这段历史最可能让人联想到的大概就是“怀山药”了。豫北曾经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如今只有卫辉成了县级及以上区划的地名,如果焦作未来成了怀庆或怀州也是极好的,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而且还更有辨识度;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