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吕之乱”,竟然是一场千古奇冤?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5-01-18 20:27:43

吕后身上,还有一个“污点”,就是其死后的“诸吕之乱”。在释读这个专题之前,我们套用一下知乎的模板,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不是。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因病去世。吕氏的诸侯王,害怕刘氏迫害,于是在同年九月,吕禄家中秘密讨论造反之事,夺取刘汉政权。”

史料记载,仅仅寥寥数语,就一笔带过。吕氏造反的动机与目的,以及参与者状况,均不见确切记录。因此,但当我们厘清整个过程,会发现,比起其罪当诛,更像是有罪推定。

我们要知道,吕氏一族最大的资本,是拥有刘氏皇族的血统,对因封诸吕为王,而四处树敌的吕氏一族来说,主动发动叛乱,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

而且即使铁心要造反,不在吕后掌控全局时发动,而要等到其死后匆匆而就,实在是不可思议。      反倒是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因为想夺回被吕后逐渐剥夺的实权,与齐王为首的刘氏篡位集团,歪打正着联手完成“诛吕”。

“诸吕之乱”是功臣集团和齐王兄弟捏造的政治阴谋,对吕氏一族不满情绪的最终爆发,吕氏集团实际上是含冤而殁。

西汉前期,地方刘氏诸侯王中的齐王一系异常活跃。除了齐王刘襄兄弟参与“诸吕之乱”,在文帝时期,齐王刘襄的弟弟刘兴居也起兵谋反。至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参与其中的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都是齐王刘襄的弟弟。

为何齐王一系几十年来会反复叛乱?或者说他们一直如此执着皇位呢?

齐王刘襄的父亲,齐悼惠王刘肥,是刘邦的庶子,但年龄最长,是长子。西汉建立后的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封刘肥为齐王。齐自古以来被称为“东西秦”,经济富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面积辽阔。刘肥显然受到了刘邦的厚待。

一个可能的假设是,刘肥原本就是刘邦的嫡长子。如果此事为真,则刘肥当为继承刘邦帝位的强有力人选。

此外,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则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就是刘邦的嫡长孙,在“诸吕之乱”除掉惠帝一系后,刘襄将成为继承帝位最有力的人选。

换言之,齐王以帝位为目标举兵,诛杀了吕氏一族,但由于功臣们选代王继任称帝,故而未能达到目的。不难想象,齐王一系对该结果并不满意,这应该就是后来齐王一系反复叛乱的理由。

从以上情况来看,刘邦把他与曹氏之子,本来是嫡长子的刘肥封为齐王,让其统治地理、经济条件得天独厚的齐国,就可以理解了。

同样,如果从曹氏本是刘邦正妻的这一事实来理解,吕太后对刘肥怀有强烈戒心,其子刘襄等人,后来也被文帝与景帝严加防范,并加以遏制,也就说得通了。

那么,史书中曹氏,必须被记载为“外妇”的理由是什么?“诸吕之乱”后,西汉皇帝都是文帝子孙,如果承认曹氏是刘邦正妻,即承认齐王一系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孙,则文帝一系的正当性会被否定。因此,史书中曹氏的相关情况,及刘肥被封齐王之前的事情,被完全抹杀了。

而在吕太后看来,比惠帝年长,且获封富饶辽阔土地的齐悼惠王刘肥,自然是对惠帝帝位的潜在威胁。为了保护惠帝一系,吕太后在世期间将齐国一分为四。

不难想象,这件事必定引起了齐王兄弟的不满。吕太后死后,齐王举兵,首先骗取了曾是齐国一部分的琅邪国的军队,并进攻原为齐国济南郡的吕国。

由此可以看出,封地被分割的齐王,对吕太后怀有强烈的憎恨。但齐王举兵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复仇,而是夺取帝位。

首先,就刘氏来看,齐王明确宣布要杀吕氏一族并举兵。当时,齐王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两人,身居警备都城长安之职。

吕产与吕禄是长安守备军南北军的最高统帅,因此刘章兄弟当归吕氏管辖。因此,如果吕氏一族想对抗举兵的齐王、可以考虑杀死刘章兄弟或者将二人作为人质。而实际上,吕氏一族对刘章兄弟,从来未采取任何措施。

反而刘章因为是吕禄的女婿,率先知晓了吕氏的“阴谋”。

如果吕氏一族都没有计划除掉,想杀自己的齐王兄弟,自然应当也没有,诛杀其他刘氏成员的打算。

除了齐王兄弟,在事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自然是身在朝堂的,周勃、陈平等大臣。

一般认为,刘邦通过多年战斗,搭建了西汉的基本结构,后经过吕太后15年的统治,在吕太后去世前,天下归属刘氏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此外,在为刘氏一族封王政策的影响下,形成了“地犬牙相制”的态势,大臣们即便扶立新帝,也很难自立为帝。那么,更换皇帝就不一定,对大臣们有好处。

废黜当前的皇帝,就必须从刘氏诸侯王中选出新的皇帝,而一旦某个诸侯王成为皇帝,很可能会通过起用亲信,将大臣们排除在外。

因此,如果大臣们的目的在于夺回权力,那对他们而言,最有利的选择,就是通过和平手段让吕氏一族就任封国,他们通过辅佐少帝刘弘来控制政局。

那么,大臣们为何还是与强大的齐王同谋,诛杀吕氏一族,甚至更换了皇帝?

因此可能的实际情况是,以周勃为首的大臣们虽然企图清除吕氏势力,但并未考虑将吕氏一族全部诛杀。因为如果诛杀吕氏一族,就必须废黜少帝刘弘,而大臣们应当十分清楚,另立新帝对他们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与之相对,刘章为了让齐王登上帝位,则必须除掉吕氏一族。刘章奉陈平之命帮助周勃,但不一定按照周勃的命令行动,他应该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擅自行动。其结果就是吕产与吕更始被杀,吕氏一族也全部被杀。

基于前文的考察,“诸吕之乱”的经过大致如下:

吕太后去世,留下了年幼的少帝刘弘,由吕氏一族辅佐。一方面,身在长安的齐王之弟刘章与刘兴居认为,这是让自己兄长登上帝位的绝好机会,于是让齐王以吕氏一族要发动叛乱为由举兵。

也就是说,齐王兄弟从一开始就打算清除吕氏一族,乃至于废黜少帝刘弘。另一方面,当时吕禄作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吕产作为相国统率南军,故大臣们几乎没有实权。

大臣们虽经常伺机从吕氏一族手中夺回权力,但并没有具体计划,在如何对待少帝刘弘的问题上也不一致。此时发生的齐王举兵与灌婴出征,是大臣们重获权力的大好时机。掌握军队的灌婴在抵达荥阳后,派人与周勃商讨,其结果是身在长安的大臣们,以清除吕氏一族为条件,令齐王撤兵。

大臣们让与吕禄关系密切的郦寄,说服吕禄主动让出权力。然而,在等待结果时,郎中令贾寿的使者来到吕产处,告诉他灌婴已驻军荥阳的消息,并催促吕产迅速进入未央宫。

碰巧在场的御史大夫曹窑(曹参之子)与齐王一系是旧交,于是急忙向周勃报告此事,试图阻止吕产人宫。周勃从吕禄手中骗取北军将军印,接管了北军,并通过御史大夫曹窑,命令未央宫卫尉不得让吕产进入殿门。

不过,未央宫卫尉是吕太后任命的,不敢保证他不与吕氏一族勾连。因此,周勃派憎恨吕氏一族的刘章前往,以确保阻止吕产入殿,而刘章在没有周勃命令的情况下,擅自杀死了吕产与吕更始。

在以帝位为目标的刘章兄弟看来,这样做理所当然。因为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兄长登上帝位,故必须废黜少帝刘弘,而在此之前的首要任务,是诛杀辅佐少帝的吕氏一族。

从大臣们的角度来看,刘章的行动则导致了从未预想过的重大事件,不仅吕氏一族及其亲信被杀,甚至连少帝刘弘都必须处死。这是因为,在大臣们看来,如果没有少帝刘弘的同意就擅自杀害其祖母一族,少帝成年后定会清算此事。

如上所见,大臣们与齐王兄弟在互相牵制的同时,也互相利用对方的行动,试图使事件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结果,吕氏一族被诛杀,最终连少帝刘弘及其兄弟也都必须被处死。

但事件的最终走向,对大臣们与齐王兄弟双方而言,却出乎双方的预料。齐王没能当成皇帝,作为最大功臣的周勃也没能长久掌权,不得不就任封国。

通过探明“诸吕之乱”中大臣们与齐王兄弟的关系,可以看出汉初权力结构的以下几点事实:

对吕氏一族而言,其作为外戚的权力基础是与少帝刘弘的亲戚关系。只要少帝刘弘是皇帝,就可以确保吕氏一族的地位与权力。因此吕氏一族的最大目标是保证少帝刘弘的地位,取代刘氏称帝并不是吕氏一族的目标。然而作为外戚,为了保护年幼的皇帝,必须执掌大权。为此,吕氏一族成了诸侯王与大臣们的攻击对象,原因在于吕氏一族,掌握着齐王追求的帝位与大臣们追求的权力。

对大臣们而言,他们打算清除吕氏势力,同时遏制诸侯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臣们的目标是夺回实权,并不一定希望诛杀吕氏一族和皇帝。因为无论哪位诸侯王登上帝位,都会重用自己的亲信,大臣们还是有可能被排除在外。

对齐王而言,只有废黜少帝,自己才有可能成为皇帝,而在废黜少帝之前,要先清除吕氏一族,这正是刘章诛杀吕氏一族的原因。结果,大臣们不得不废杀少帝。由此来看,大臣们与齐王兄弟在清除吕氏势力这点上一致,但是否要诛杀吕氏一族及是否要废立皇帝,双方存在冲突。

如上所述,所谓“诸吕之乱”并非吕氏一族引发的“乱”,而是朝堂大臣与齐王兄弟发动的政变,因此不如叫作“诛吕之乱”。

那么,如此简单的真相,为何一直被掩盖?此外,诛杀吕氏一族与杀死少帝刘弘之事,又怎样实现了“正义化”?

首先,来看齐王兄弟。事件发生后,他们不仅没能达到目的,汉文帝后来,也知晓了他们举兵是为了称帝,于是大臣们许诺给刘章兄弟的分封赵、梁二国一事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分割齐国两郡,分别作为刘章与刘兴居的封国。

原来的齐国被一分为三。对此,齐王兄弟自然心怀不满。然而作为引发事件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法主张“诸吕之乱”是虚构的。如果“诸吕之乱”是假的,齐王兄弟就会失去举兵的正当性,甚至危及政治生命。

其次,就大臣们而言,强臣周勃、陈平和灌婴参与了清除吕氏一族与废立皇帝的行动,因此必须使自己在“诸吕之乱”中的行动正当化。

其中,立场最为艰难的是周勃。他作为事件的中心人物受到文帝的防范,甚至被下狱。但即便如此,周勃也无法说出事件的真相。他如果表明当初没有诛杀吕氏一族、更换皇帝的意图,那也就是承认没有迎立文帝的意图,自然会引起文帝的不满。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帝。文帝以代王身份进入长安时,少帝刘弘仍在位。诛杀吕氏一族自不必说,如果不将另立皇帝的行为正当化,文帝即位的合法性也就不复存在。

“诸吕之乱”的真相,是齐王刘襄与朝廷大臣各自为了获得帝位与政治权力而发动的政变。一方面,从事件发生前吕氏一族的动向来看,他们既没有理由作“乱”,也没有具体的准备与计划。事件发生当天,吕氏一族也完全没有作乱的迹象。

通过阐明“诸吕之乱”的真相,能够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吕氏一族不想作“乱”,也不想夺取刘氏天下。

第二,吕氏一族因该事件被清除,但事件的主谋却未必达到了目的。齐王未能称帝,周勃等大臣也没有长期掌权,两方都被文帝严加防范,未得善终。

第三,“诸吕之乱”发生至今2000多年来,“乱”的真相一直被掩盖,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冤案之一。

再加上史无前例的皇太后临朝称制,该如何处理朝廷上的功臣集团、地方刘氏诸侯王集团及外戚吕氏集团的关系,自然成了一大课题。特别是女人在政治生活的角色定位,直到800多年后的武则天,依然在登基和传位上,遭遇最严峻的挑战。

君主与臣下、中央与地方、刘氏与外戚等问题,在吕太后时期值得借鉴的先例很少,应当遵守的规则也不甚明确,只能摸索尝试。

最终在历史背景局限性、当权者政策以及个人不幸遭遇,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共同酿造了吕后及其一族的悲剧。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