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7
在社会治理的宏大版图中,法律与文化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却又各自担当独特使命。“法律治标,文化治本。法律对于滋生法律的文化土壤无能为力,对于越过法律潜入文化土壤地带从事更大损害、更大掠夺的行为无能为力,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软弱、最无奈的强大。法律的神圣是缘于道德文明的崩溃,关注弱势,激励强者构筑更高的道德平台和获得更大的综合效应,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 这段话,恰似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出二者深层关联,指引我们探寻构建和谐社会的通途。
回首往昔,历史上诸多变革皆凸显法律与文化交织的力量。法国大革命时期,旧制度下封建贵族与教士阶层尽享特权,广大平民在经济、政治上饱受压迫,社会矛盾尖锐至沸点。法律层面,民众奋起推翻封建法律体系,颁布《人权宣言》,以法律条文宣告平等、自由等基本权利,这是对旧秩序的强力冲击,是“治标” 之举,迅速为社会带来表面的革新。然而,若仅止于此,革命恐难彻底。彼时,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民主等文化思潮如汹涌暗流,早已浸润人心,为法律变革提供思想沃土,激发民众对旧文化枷锁的挣脱渴望,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等级观念根基,这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深层 “治本” 力量。若无文化觉醒,新法律易沦为一纸空文,难以落地生根。
再看当下社会热点,网络暴力治理难题恰是例证。在虚拟网络空间,键盘侠肆意辱骂、诋毁他人,给受害者造成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从法律视角,虽有诽谤、侮辱等相关法条,可面对海量匿名发言、跨地域作案,执法难度飙升。即便惩处个别恶劣者,新的“暴民” 又层出不穷,法律在这文化 “恶土” 上尽显疲态。追根溯源,是网络文化中的戾气、匿名下的责任缺失、“流量至上” 扭曲价值观作祟。若不重塑网络文明,倡导友善、尊重、理性表达的文化氛围,法律再多,也只是扬汤止沸。如一些正能量博主发起 “文明上网倡议”,科普网络言行责任,以文化引领点滴改变网络生态,配合法律震慑,双管齐下,方能有效遏制乱象。
于商业领域,诚信经营困境亦反映二者关系。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曾震惊全国,法律严惩涉事企业,可为何类似丑事屡禁不止?背后是商业文化中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腐朽因子。部分商家视法律为可钻空子的“壁垒”,在监管盲区,受不良文化驱使,为逐利践踏底线。此时,单纯法律严打只是事后补救,构建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商业文化才是关键。老字号企业同仁堂,数百年坚守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靠文化传承铸就金字招牌,为行业树立标杆,这是文化治本的生动诠释。当多数企业受正向商业文化熏陶,自律经营,法律便能专注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而非疲于扑救 “失火后院”。
法律与文化,一刚一柔,共同勾勒社会秩序轮廓。法律以强制力匡扶正义,是社会平稳运行的刚性保障;文化则如春雨润物,从灵魂深处塑造价值观念,铲除乱象根源。唯有在法治轨道上弘扬先进文化,以文化滋养法治精神,方能标本兼治,让社会在秩序井然中蓬勃发展,向着公平、文明、和谐的理想彼岸稳步迈进,书写人类社会进步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