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5
在传统的价值坐标里,孝顺,向来是被顶礼膜拜的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品德高下的重要标尺。古有“二十四孝” 的故事口口相传,为世人勾勒出一幅幅至善至美的尽孝图景;今时,“常回家看看” 入法,也足见社会对孝道传承的殷切期许。然而,当我们在追逐孝顺之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时,是否曾停下脚步,审视过这 “孝” 的内核究竟该是什么?
曾听闻这样的事例,在某偏远乡村,一位老人卧病在床多年,子女们为了在邻里间博一个孝顺的好名声,每逢有外人来访,便在老人床前大演“亲情戏码”。他们不顾老人身体的虚弱,强行将老人扶起,摆上满桌饭菜,让老人对着镜头强颜欢笑,只为拍下照片发在家族群、朋友圈,收获一片赞扬之声。而平日里,对老人的照料却敷衍了事,老人的痛苦诉求被当作耳旁风,个人尊严更是被践踏于这场虚假的孝顺秀之下。这看似荒诞的场景,却映照出当下部分人对孝顺的扭曲认知 —— 以长辈的痛苦为代价,用他们的尊严作垫脚石,去堆砌自己孝顺的 “丰碑”。
与之相对,真正的孝顺,应是发乎于心、止乎于情的纯粹关怀。在城市的喧嚣角落,有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小李,他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记忆逐渐消散,生活不能自理。小李没有选择将父亲安置在养老院,图个自己的轻松自在,也没有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 在人前过度折腾父亲。他默默地辞去了一份高薪却忙碌的工作,换了一份时间相对自由的岗位,只为每天能有更多时间陪伴父亲。清晨,他耐心地帮父亲穿衣洗漱,面对父亲反复无常的提问,总是微笑着一一解答;夜晚,他守在父亲床边,在父亲因病情焦躁不安时,轻轻握住他的手,哼起儿时的歌谣,安抚父亲的情绪。他不在意旁人是否知晓自己的付出,在他心中,父亲的舒适与安宁高于一切,这是对父亲生养之恩最质朴的回馈,是对孝道最本真的践行。
在社会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养老问题愈发凸显,孝顺的话题也被置于聚光灯下。我们看到一些网红为了流量,带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直播“卖惨”,利用老人的年迈体弱赚取观众的同情与打赏;还有些地方,为了宣扬孝道文化,大搞形式主义,让老人们在寒风中、烈日下观看冗长的表演,美其名曰 “精神滋养”,实则是对老人身心的双重折磨。这些行为,无不是本末倒置,将孝顺异化成了满足私欲、追逐名利的工具。
孝顺,绝非一场华丽的作秀,亦不应是功利的算计。它是在父亲疲惫时递上的一杯热茶,是静静聆听母亲唠叨时的专注神情,是尊重长辈意愿、守护他们尊严的无声承诺。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孝顺之名的诱惑与长辈真实需求的抉择时,愿我们都能坚守本心,摒弃虚荣,用一颗滚烫而纯粹的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温暖孝道篇章,让孝顺回归到爱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