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太平洋战场那么多地方,塞班岛却成了焦点?有观点觉得,美军就是冲着离日本近去的。也有人讲,日军在那死守着他们“国防铁壁”的最后防线。
其实啊,得从头开始讲这个故事,才更有意思。你想啊,要是从最开始讲起,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更有味道了。这样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它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从头到尾地捋一捋,你会发现,里面的细节和转折都挺有意思的。别急着跳过去,慢慢来,一步步跟着走,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1944年那炎热的夏日,太平洋热得跟开了锅似的,美军七万大军浩浩荡荡,一脚就踏上了塞班岛的地盘,那场面,简直就像是把一把火直接扔进了油桶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这边,日军有四万人,他们下定了决心,说什么“死也不撤退”。结果呢,战场上尸体到处都是,血流得到处都是。这场仗打得实在太惨烈,连日本天皇都被吓得差点有了心理创伤。
【大本营的算盘珠子打得响,美军的大炮轰得更响】
回到1943年那会儿,日本人可真是过得挺惨。中途岛战役败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也守不住,拉包尔那边也快撑不住了,整个南太平洋的防线就像个漏网之鱼,到处都是洞。
看到美军攻势越来越猛,日本高层一拍大腿,决定把战线收缩一下,搞一个“铁壁国防线”,从千岛群岛一直延伸到马里亚纳,而塞班岛就成了这条防线的关键位置。
日本人计划得很精明,但关键问题是——人手短缺。
1943年9月底,也就是9月30号那天,日本高层开了个重要会议,商量后决定“塞班岛绝对不能拱手让人”。
接着,他们从中国战场、关东军,甚至日本本土,一股脑儿地把大堆人马调到塞班岛。那里守军的人数猛增到31000人,除此之外,还有大约10000名的工人、民兵以及所谓的“后勤支援者”。
说白了,塞班岛上挤得满满当当,就像个塞满火柴的小盒子,想挪个窝都得横着走。
另一边,美国海军和陆战队一共派出了7万人,加上500艘船只和300架飞机,由在太平洋战场上声名显赫的霍兰·史密斯中将担任指挥。他简洁明了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占领塞班岛,为通往东京的道路扫清障碍。”
1944年6月15日那天,美国大兵们开始往岸上冲。天还没亮,大概五点钟吧,炮就猛打起来,海面上乱得跟煮沸的豆浆似的,爆炸声连连,连海水都被炸得白茫茫一片。
九点钟那会儿,美国的海陆战队士兵开始往加兰帕戈滩上冲。日本人老早就在那儿埋好了地雷,架好了机枪,把美国人堵得死死的,根本没法往前挪步。但话说回来,这次美国人可不是来玩“突然袭击”的小把戏,他们是打算“大开大合”地推进。
第一天登陆时,美军一上来就被狠狠拦截,只往前挪了不到五百米,就有一千人牺牲了。不过到了第二天,等装甲车一到岸,日军的防线就一个接一个被美军给打破了。
美军不断向前推进,但日军那边却一直没见增援的影子。咋回事呢?还不是因为日本海军已经忙得团团转,哪有空管岛上那点儿兵力。
美军在塞班岛上使用的火力强度,简直就像大型工厂全力开动一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海军那边,大战舰足足有7条,驱逐舰更是超过了20条,炮管子从127毫米到406毫米大小不一,没日没夜地对着山地阵地狂轰滥炸。
B-24轰炸机日复一日地频繁出击,每天执行好几十趟轰炸任务,扔下的炸弹加起来超过1500吨重,硬是把岛上的树林给烧成了黑漆漆的焦炭。
塞班岛地形特别复杂,有茂密的树林、崎岖的山地,还有难走的丛林沼泽地。美军在往前打的时候,牺牲特别大,特别是到了北边的塔波查乌山,日军在那布置了好多重火力防线。
美军海军陆战队发动了一次攻势,他们在那个两百米高的山坡上,连着打了三天硬仗,终于把日军的防御工事给打垮了。
为了确保战斗顺利进行,美军搞起了战地医疗站、弹药运输路线,还建起了临时飞行场地,并且每天都送热乎乎的饭菜上岛。反观岛上的日军,粮食没了,药品短缺,啥补给都没有,只能靠着煮点野草,加点盐水来填饱肚子。
每天晚上,美国军队的夜视装置和强光探照灯轮流亮起,只要日军那边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立马就会遭到美军猛烈火力的猛烈打击。
这场战斗变成了“新式作战方式”与“老旧决心较量”的直接碰撞。老一套的方法被完全打败。
【夜袭、剖腹、集体跳崖——日军“玉碎”的最后狂飙】
6月25号那天,日军头头斋藤义次中将接到了大本营发来的秘密指令,说无论如何都要死守阵地、反击敌人,就算是死也不能让美国人活捉。斋藤中将一看这指令,心里就明白了,这回是得豁出去了。他马上找到太平洋舰队的司令南云忠一,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写遗书,打算到时候一起自杀,绝不向美国人低头。
7月6号晚上,一场肯定会写进战争历史的夜间攻击悄悄拉开了序幕。日军派了大约3000人,从北边的山里头突然冲向了美军的防线。按一般的想法,这种打法简直就是往枪口上撞。
正如预料,突击队遭遇了机枪和火炮的猛烈攻击,瞬间被打得支离破碎。但他们没有撤退,也没有躲避,只是一个劲儿地往前冲,就连医疗兵也拎起刺刀,勇敢地冲上去。
到天明时分,美军那边算了一下,死了300人,还有好几百人受了伤。日军那边呢,满山坡都是尸体。那些没死的日军士兵,也没跑,而是选择了剖腹自杀这条路。
人们常提起的那个历史事件,被叫做“玉碎总攻击”,但在美军那边的战况记录上,只用了一个简单的词来描述:疯狂。
接下来几天,发生了更为震惊人心的事,那就是“平民集体跳崖”的悲剧。北边的万岁崖和击沉崖,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日本政府编造了一些骇人听闻的谣言,说什么美军会伤害妇女,做出极端残忍的事情。这些谣言害得好多老百姓,老的少的都一块儿,吓得从悬崖上往下跳。美军看到了这场景,全都愣住了,还大声喊着让他们别做傻事,可根本没人理会。
美军战后统计结果显示,7月6号晚上,发起“玉碎攻击”之前,那个岛上剩下的日军大概也就7000来人。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再一数,这些日军几乎都被打光了。
战场上,尸体堆得老高,有好几层,清理的人直摇头说:“没走几步就能碰到一具,山路都被血给染红了,跟血河似的。”
特别残忍的一幕是平民跳崖的悲剧。日军在战争爆发前,就搞了个所谓的“防美培训”,说白了就是抱着“宁死不屈”的心态。大人们带着孩子一起跳下悬崖,这些场景被美军拍下来,看着真是让人心里难受得要命。
美军甚至挂上了写有日文的告示,让他们别再动手,但这招根本没啥用。
1947年,联合国做了一项调查,说塞班岛上的平民死了八千多人,大都是因为被逼得跳了悬崖或者自己烧死了。这事儿后来成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研究战时怎么影响人心的一个经典例子。
7月9号那天,塞班岛终于被美军全拿下了,他们对外宣布说这场仗打赢了。
结果是:美军有16,000人伤亡,而日军和平民加起来死亡人数超过了45,000。那座岛简直成了“死亡之地”,尸体腐烂的味道能飘好几里远。
【一岛易手,战局逆转,日本天皇首次“沉默失声”】
塞班岛那一仗打完了,可不光是岛换了主人那么简单,它把日本国内的信心都给打没了。时间回到1944年7月18日,日本那一整套领导班子,全都辞职不干了,就连东条英机这个头头也下了台。为啥呢?说白了,连塞班岛这么个地方都守不住,还谈什么保卫日本老家啊?
美国人拿下塞班,可不是为了简单插个旗子拍张照留念。等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的机场都建好后,B-29战略轰炸机就一批接一批地起飞,直接奔东京去了。
1945年3月10日,东京遭遇了大轰炸,火海中丧生的人数达到了十万,另外二十万人也因此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
战后的塞班岛,美军火速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战略要地。之前那片被称为“血腥战场”的地方,没过多久就变成了B-29轰炸机起飞的场地。
令人惊讶的是,塞班岛的沦陷,竟然成了这一连串事件的开端。
战后,日本有学者做了统计,说塞班岛那场仗,是太平洋战争里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基本上九成以上的人都没了。美军那边呢,虽然人多势众,但也吃了不小的亏,是他们登陆以来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
昔日号称“无敌”的日本军国势力,在塞班岛一战中,显露了真身;那个“坚不可摧的太平洋要塞”传说,在此地被完全粉碎。
1945年8月份,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后,日本就举手投降了。那时候,“绝对国防圈”的说法再也没人敢提起,毕竟连那个“圈”的外围都保不住。
塞班岛,虽只是个弹丸之地,但上面发生的一场战斗,却彻底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