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光皇帝选择继承人时,为何没有选择综合能力更好的恭亲王而选了咸丰,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相比后来的皇帝们确实算是较多的。然而,在选择继承人时,道光并没有将综合能力作为唯一的考量因素。
首先要注意的是,道光的长子(奕伟)并非他自己认可的嫡子,而是在道光十几岁时与一位宫女所生。虽然道光并不喜欢这个孩子,但嘉庆皇帝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因此道光无法排除他的继位机会。当道光登基时,他已经接近40岁,只有奕伟这一个长子,因此即便道光去世,奕伟也有可能继承皇位,因此也没有必要秘密立储。
此外,清朝立储一向讲究立贤不立长,以选取最有能力的继承人。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骨肉相残的问题,而康熙朝时九子夺嫡的悲剧就是例证。因此,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的做法,咸丰的继任与此也有相关。
奕詝是道光的第四个儿子,其前面的三个哥哥都已经去世,实际上奕詝成为了长子。另外,奕詝的母亲是孝全成皇后,是满洲正红旗人,而奕䜣的母亲晋贵妃则地位较低。道光对孝全成皇后非常喜爱,加之奕詝是长子的位置,因此奕詝在继承位次和出身上明显领先于恭亲王奕䜣。
然而,道光的儿子们逐渐长大,使得道光开始陷入选择的困境。虽然奕詝是长子,但老六奕䜣在德才两方面均出众,尤其在武艺和见识方面广受好评。与此相比,奕詝在某些方面并不出色,甚至在年幼时还受了致残的伤。总体来说,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考虑,奕詝都远不及奕䜣。
然而,老四奕詝在仁义方面表现出色。道光举行狩猎活动时,奕詝故意不参与,声称要爱护小动物,受到了道光的赞扬,认为奕詝是仁慈之人。这令道光感动,他在立储之后将奕䜣封为亲王,以补偿他。由于秘密建储,众人并不知晓这一事实。
道光感觉生命走到了尽头时,他紧急召见王公大臣和亲王,并宣读遗诏。其中,奕䜣被封为亲王,而奕詝则被立为皇太子。奕詝继位后改元为咸丰,按照遗愿封奕䜣为亲王。至于奕䜣在道光去世后的恭顺与否,现在我们无从得知。道光去世后,恭亲王奕䜣对于继任皇帝的态度已经无法预知了。
在这个过程中,道光皇帝的选择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除了长子和出身的考量因素之外,道光对于儿子们的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也是有一定了解的。尽管奕䜣在个人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但咸丰在某些方面可能具备更适合担任皇帝的特质,比如温和的性格和儒家的道德修养,在一些方面看起来更符合道光的期望。另外,奕䜣可能还面临着其他限制,比如政治派别和亲信势力的影响,这些也可能导致道光在选择继承人时需要做出妥协。
选择继承人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决策过程,道光作为皇帝,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考量,并在继任者中找到最适合的人选。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对这个决策进行分析和评价,但要理解道光当时的情况和思考,我们需要考虑到他面临的各种政治、家族和个人的因素。
总而言之,道光皇帝选择咸丰奕詝而不是恭亲王奕䜣作为继任者,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无论是长子的身份认同、咸丰的母亲地位、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等等,都在道光的选择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我们可以对这个决策进行分析和讨论,但最终结果是历史的产物,我们只能从中了解清朝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片段。
受汉文化影响 百善孝为先 道光就是墨守成规没有魄力不敢打破常规 糊涂帝 那时候清朝根本不需要守成之君 而是需要一个恭亲王这样有思想接受新事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