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薄一波打电话给李聚奎:中央有个考虑,你与余秋里对调一下

娱小七 2022-11-16 15:46:33

1955年,中国石油部工业部正式成立,周总理亲自点将李聚奎,出任部长一职。

短短三年时间内,李聚奎带领地质部、燃料工业部、科学院一众专家日夜奋战,成功开采出了著名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

而后,李聚奎带领队伍接连西南、东北地区发现油田,为新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就在他热火朝天地忙着完成组织交代的石油任务时,老领导薄一波一个电话却将其调离了原本的岗位。

带队走南闯北勘探石油的过程中,李聚奎又是怎样出色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的?

脱下军装、投身石油工业

李聚奎,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928年,李聚奎通过参加平江起义走上革命道路,并于同年加入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做到了师长的位置,成为彭德怀将军麾下一员大将。

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李聚奎率部南征北战、征战沙场二十余载,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被任命为东北军区政委兼后勤部部长。

1955年,中共中央做出“对革命战争年代做出卓越贡献的将领授勋”的决定。

按照李聚奎过往的辉煌战绩,授予他中将、乃至上将军衔都是很有可能的事。

但是就在授勋前夕,组织对他做出了另外一项安排——发展中国石油事业。

旧中国时期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国内几乎没有任何石油工业基础。

出于国家建设的角度考虑,毛主席多次指出:石油是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源!

的确,中国需要石油,中国更需要有人来干石油。

好在国民党在败退台湾之际,留下了一大批石油、地质方面的专家。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成立石油工业部。

那么,工业部的首任掌舵人应该由谁来做呢?

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说是要“开天辟地”也不为过。

组织上想从军队中选拔出掌舵人,希望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作风带到日后的石油工业当中。

中央军委向周总理推荐了三个人选,经过仔细斟酌,周总理在李聚奎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

之所以选择他,一方面是因为李聚奎是个老党员、老红军,被深深地打上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烙印,另一方面是此人一生坚决听从党的指挥,执行力很强。

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时常遭到美国空军的打击。

彭德怀将军向身为志愿军后勤部部长的李聚奎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建立起一条“钢铁运输线”,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后勤补给的畅通。

为此,李聚奎命令后勤部队深入前线,沿途设置大量兵站、医院、仓库,以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艺术,出色的完成了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任务。

很快,李聚奎的调任命令就送达了。

对于他本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到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部门去,我的确有点发怵,况且这又是与国民经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部门。”李聚奎回忆说。

李聚奎确实毫无准备。

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毛主席看到了现代战争中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于是授意建立一所后勤学院,专门培养后勤方面人才。

李聚奎因为颇具后勤保障经验,所以1952年6月被任命为后勤学院院长。

可以说,他在新岗位上才刚刚坐稳就要面临新的调任。

而且这次换岗并不是在军内进行变动,而是直接脱去了军装,去其他部门。

这就意味着李聚奎将会错过接下来的授勋仪式,原本应该被授予的将级军衔也就飞走了。

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革命,好不容易熬出了头,却要错失收获果实的时刻,这不免让人感到万分遗憾。

但是李聚奎用自己的表现告诉了所有人,一名老党员、一名老红军应当有的样子。

没有任何讨价还价,李聚奎接下了这项任务。

虽说一开始有些担心自己无法升任,但当他听说自己是被周总理钦点的第一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当即毫不犹豫地脱下了军装。

1955年7月30日,李聚奎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被正式任命为石油工业部部长。

会议结束后,周总理马上召见了他。

“聚奎,国家的情况你也清楚,五年计划马上就要完成,现在就问你要石油显然不现实,但是在下次五年计划完成前,你可一定要拿出石油来。”

李聚奎有些忐忑地说道:“总理,我是外行,怕干不好。”

周总理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有什么!我们现在很多部门的同志都是外行,谁也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的,从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吧。”

有了总理的鼓励,李聚奎顿时有了信心和力量。

克拉玛依出油,李聚奎被调离

1955年9月1日,以国民党石油管理局几十位专家为班底,中国石油工业部正式宣告落成。

在那个全国各地都忙于建设祖国的年代,工业部从李聚奎到一般职工,个个激情澎湃,大夏天一干人等挤在几间闷热的办公室里热火朝天的讨论:究竟该怎么样把中国的石油搞上去?

起初,石油工业部的会议李聚奎几乎插不上嘴,只能在鼓舞士气的时候说上几句,毕竟他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这让他非常着急。

好在他从7岁就开始读书,在组织内算得上是小知识分子,这给他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从身边的秘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李聚奎对每个人都摆出了学生的姿态,想要尽快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刚到工业部的前几个月,李聚奎除了处理文电、找专家谈话,其余时间都被他用到了学习上。

他宛如一个小学生一样,疯狂的汲取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养分。

当他慢慢买进石油工业的门槛后,我国的石油业发展才算真正展开。

李聚奎了解到,针对石油短缺问题,当下国内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大范围寻找油田,二是发展人造石油。

前者相对耗时耗力,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石油问题;后者操作性更强,且国内存在大量人造油原料,可无法根治中国的石油短缺问题。

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个决定最后落在了李聚奎的手中。

深思熟虑之之下,李聚奎选择了寻找油田,当然短时间内也可以适当发展人造油,以解燃眉之急。

他相信在疆域辽阔的中国,必定存在着不少资源丰富的油田,这些资源不开发出来是我们自己的损失。

况且人造油终究不是根本之道,它只能满足祖国建设的一时之需。

有了发展方向,接下来就是全国各地勘探油矿,他们的第一站是新疆。

之所以会选择这里,主要是苏联的专家曾对克拉玛依地区进行过勘探,表示地下很有可能有石油,但存量应该不多。

此外,我国的地质专家认为准噶尔盆地内部存在很多多油岩系,下面应该藏有储量丰富的石油。

这两条线索足以让李聚奎下定决心,带队前往新疆。

一行人跋山涉水来到了克拉玛依,那时候天上正飘着雪,刺骨的寒风整日呼号。

李聚奎白天带大家冒着风雪四处摸查情况,晚上一群人挤在大通铺上七嘴八舌的讨论、总结。

他们费尽心思在克拉玛依打了两处井眼,可惜最终一无所获。

但根据地质专家们对地下土质的判断,附近地区理论上非常有可能藏有油田,只不过井眼的位置没找对。

在冰天雪地中摸爬滚打了几个月后,众人回到了乌鲁木齐。

此时大家心中几乎得出了一致的想法,那就是必须广撒网、多打眼,大规模勘探石油资源。

如此一来,就意味着他们的工程量和工作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可为了祖国的石油资源,没有一个人退缩。

“光有理论不行,我们必须把油找出来,让钻井说话!”李聚奎鼓舞大家道。

自那之后,石油工业部上下一干人等,开始了在克拉玛依长时间的艰苦奋战。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55年10月29日这天,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了石油。

见到这一幕,李聚奎等人欣喜若狂。

当晚,他就把这个消息汇报给了中共中央。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听说后也非常振奋,特地将李聚奎招致北京。

两人就中国的石油事业进行了深入探讨。

李聚奎提议:“成立一支专门的解放军石油师,充分保障后续石油工业的发展。”

此外,李聚奎开始从新疆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投身石油生产,并立下了“一年之内打40口油井”的军令状。

1956年5月,李聚奎时隔半年再次回到克拉玛依,这里的改变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还没进入克拉玛依境内,李聚奎就从车上远远地看到了一排排的井架和楼房,让人简直不敢相信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

同年年底,克拉玛依40口油井全部打通,我国的石油产量那一年当年就翻了两倍多。

克拉玛依油田的建成,正式宣告中国告别了“贫油时代”,这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桶金”,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李聚奎并没有满足于克拉玛依油田的辉煌战果,而是马不停蹄地奔向了下一处勘探地点。

往后两年时间,李聚奎长时间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尤其是西南和东北地区,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可就在李聚奎热火朝天地忙着组织勘探石油时,中央的一纸调令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夕。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薄一波给李聚奎来了电话:“聚奎啊,组织现在对你有个考虑,想把你调到总后去当政委,让余秋里接替你石油工业部的工作,你二人对调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这显然是李聚奎没有想到的,他当时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薄一波在电话中也没有点明调任原因。

不过几十年的党性还是让他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回答:“我没意见,我听组织的安排。”

第二天,周总理在怀仁堂接见了李聚奎,再一次向他说明了这件事。

“一波同志与你说了吗?”李聚奎点了点头。

见状,周总理紧接着说道:“对这次的工作变动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没意见,到哪里都是为国家搞建设。”李聚奎用一贯令行禁止的语气回答道。

就这样,李聚奎离开了蒸蒸日上的石油行业。

余秋里接任李聚奎

其实,不管是李聚奎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调走,石油工业部的其他人也有些没想到。

毕竟他是当年总理亲自任命的部长,后来在毛主席面前汇报时,主席也对李聚奎的领导工作进行了夸奖。

总的来说,中央对于李聚奎在石油工业部取得的成绩还是相当满意的。

同时,作为李聚奎主管领导的薄一波,同样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二人当年在山西闹革命时,李聚奎就是薄一波的属下。

他们曾一起整治过新军、与日伪军做过殊死搏斗,一路走来二人建立起了深厚革命友谊。

或许也正是因为李聚奎对薄一波有着十足的信任,所以当调任命令传达下来时,李聚奎没有多说一句话,甚至没有追问其中的原因,直接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

接替李聚奎的余秋里,也是一位从革命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老红军。

当年参加长征时,余秋里失去了一支左臂,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率部冲锋陷阵。

建国后余秋里一直在军方后勤部门工作,与李聚奎的工作经历相似。

1955年,余秋里被选为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

能被委以如此重担,可见余秋里在经济与实业方面的突出作为。

1958年2月11日,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对余秋里的任命,而李聚奎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到部队,他还需要将工作交接给余秋里。

所以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部长的位置上经常坐着两个人。

李聚奎负责召开会议、统筹工作,余秋里就在一旁学习,俨然成为了三年前的李聚奎。

2月底,邓小平同志前来视察工作。在汇报工作时,也是李聚奎打头阵。

在如数家珍般地介绍完石油工业部的成绩后,邓小平同志竖起了大拇指。

同时,邓小平对东北地区的石油工业表示了期待。

令邓公欣慰的是,短短半年后大庆油田就宣布找到了油田。

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工作效率,跟余秋里统筹的“大庆油田大会战”脱不开关系。

余秋里上任之时,国内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根据邓公的指示,余秋里率领石油部从战术、战役、战略三个层面来打翻身仗。

战术上稳住克拉玛依等现有油田产量;战役上组织川中会战,扩大战果;战略上放眼全国继续勘探储油地。

1960年初,石油工业部对松辽地区是有情况进行了勘探和反复研究,认为大庆地区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大油田。

紧接着,余秋里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开展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邓公大手一挥同意了他的计划。

随后,中央根据余秋里的建议,从新疆、四川、青海等地抽调数十支钻油队伍、2000多名工程人员赶赴大庆,轰轰烈烈的大庆石油会战就此拉开序幕。

会战地点位于大庆郊外一片荒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作为总指挥的余秋里非常担心同志们的士气,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稳住队伍,他创造性的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大家,充分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

后来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也在会战现场流传开来。

在党中央的思想鼓舞和余秋里的统筹指挥下,工人们的信念愈发坚定,过程中诞生了诸如王进喜这样的劳动模范榜样人物。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话成为了所有人心中的信念。

在上万名石油工作者的众志成城之下,大庆油田终于被开发了出来,中国的石油事业再度迈上新台阶。

结语

在那个新中国刚刚成立、外部群狼环伺的年代,以最快速度发展、建设国家是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所以当李聚奎被周总理点将调任石油工业部时,他没有任何犹豫,更没有顾及脱下军装之后的个人前程问题,毅然投身到了一片荒漠的石油事业。

在冒进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下,李聚奎也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搞发展。

即使被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他也没有任何的怨言与不满。

李聚奎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在党旗下的伟大誓言,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该有的出色品质。

3 阅读:2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