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会怎么样?这样脑洞大开的文章就是鼎鼎大名的卡夫卡写就的《变形记》。
这本短短一百多页的小说看起来令人并不费力。小说写到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早晨,格里高尔却发觉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
1、此前,原本他还是一个工作勤奋踏实努力,为自己的公司带去效益,为父母以及妹妹带去支撑的人,最后因为变成昆虫,从家人的担忧、惊骇到避之不及,再到最后格里高尔的死去给他们带去“长舒一口气”的逐渐转变,人性被揭露无遗。
从文中经理因为格里高尔未去上班来“视察情况”,嘴上挂着“人文关怀”,话里话外却夹杂着解雇他的威胁,从中甚至能看出当今社会“打工人”的写照。
“我马上就穿好衣服,装好样品,搭车出发。怎么样?经理先生,现在您该知道我并不顽固,而且乐于工作。出差固然辛苦,但不出差我就活不下去。”
“谁都可能暂时无法工作,而这正是回顾他过去表现的大好时机。何况一旦排除了障碍,日后他将会更加兢兢业业。”
“我对老板非常感激,这一点您很清楚,再说我要养家,不能不顾爸妈和妹妹。现在我身处困境,但我会努力脱困,请别让我的处境雪上加霜,回到公司请替我说几句好话!”
然而,结果是经理最后像是被烫到了脚后跟快速逃离。
2、格里高尔的变化给家庭带去一击,为了不吓到家人,他常常钻进沙发下,在每日每夜,半睡半醒满怀忧愁和模糊的希望时,他想到的是”现在他得保持冷静,以耐心和最大的体谅对待家人,协助他们度过他目前的情况势必造成的不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们的态度也逐渐转变,曾经贴心端来饭食的妹妹最后也只把他当成了真的虫子,用脚推食物到房间,用扫把把剩的食物扫走。
世界上也许只有母爱对孩子有更深的牵连。
腾空房间时,母亲会想到在空荡荡的房间他会不会孤单,这样的行为是否表示对他的好转不报任何希望,任由他毁灭?
3、如果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就会知道为何在文中把格里高尔的父亲描写成那样——一个满脸怒色,转背用苹果“轰炸”他。
被苹果砸中,嵌进了肉里,成了触目惊心的纪念,而这似乎唤起了父亲记起他还是家中的一员,尽管形貌丑恶,也不该待他如敌人。
然而,格里高尔听到妹妹拉的小提琴声,情不自禁想和家人们亲近,却由此吓到大家。
他已经被称为“怪物”了。
“他怎么会是格里高尔呢?如果他是,早就该看出人类不可能跟这样一只动物一起生活,早就自动离开了。”
虽然失去哥哥,但他们却能生活下去,可以在记忆中怀念他。
这就是人类的宝贵“情谊”。
4、格里高尔背着身上腐烂的的苹果,发炎的部位蒙着尘土,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
除了“感谢上帝”、露出一丝忧伤的微笑,以及佣人像报告天的的喜讯,邀功似地说不用操心,她已经把那东西处理好了。
一切似乎宛如新生,连空气都清新中带着暖意。阳光温暖,三人成行,舒服地靠在椅背上,满怀憧憬畅想美好未来。
5、天才卡夫卡写就的《变形记》,虽是薄薄一本,却满是悲凉。
卡夫卡不愿让人画出“虫子”的样貌,因为那是潜藏在人们心中的怪兽,各有不同,都在背后注视着这坚韧而脆弱的人间关系。
卡夫卡之所以在文中表述着这样的情感与家庭环境不无关系,才会写出——我们就像迷失在森林里的孩子一样。即便你我面对面,谁又能知晓彼此心中苦楚。就算我扑倒在你面前,向你泣诉,你又能知晓多少?——一如你对地狱能知晓多少。
卡夫卡的读书观:“只有那种咬你、刺痛你的书才读。如果一本书不能给人当头棒喝的效果,何必去读?为了快乐,大可不必,那些可以自己写。真不愧是天才卡夫卡。
“上帝不要我写作,我却非写不可。”倔强的卡夫卡。
“这世上是有希望,无穷的希望。只是你我没有。”绝望的卡夫卡。
我常想一个人的内心得有多沉重的痛苦,才会写出这样样令人心痛心碎的句子,苦痛犹如地狱之深,谁能窥见、体会?
卡夫卡的一生与城市布拉格密不可分,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布拉格的影子,而在布拉格大街小巷卡夫卡元素更是无处不在,希望有机会能亲游领略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