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前,中日对抗已使用地雷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地雷战》,至今家喻户晓。影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日伪军在群众性的地雷战打击下,寸步难行、处处碰壁的场景。尤其是1943年以后,在华北敌后战场,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因地雷而造成的“事故死”,比被子弹击毙的数量还多。即使是日伪军的据点、重兵驻守的城区,也会隔三差五传来一声地雷爆炸的巨响。
但实际上,在抗战初期最早大规模使用地雷打击日寇的,却是国民党军。在全面抗战爆发前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坚守上海的蔡廷锴第19路军和张治中第5军就曾经利用收集来的白口铁皮油桶,装填炸药,制成地雷和滚雷,预先埋设在阵地侧面的开阔地和道路上,予敌人大规模杀伤。
国民党地方派系也生产和使用地雷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军不断使用地雷来迟滞日军的攻势。由于这些地雷都是由兵工厂生产的制式地雷,有着专门的机械设备和炸药生产线,因此地雷威力较大,其中有一款常用地雷直径达37厘米,厚24厘米,重约50公斤。
当时,部分实力较强的地方军也装备和使用地雷。如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就根据山西地形特点,专门设计了更加轻便的20公斤和10公斤地雷。而穿草鞋离乡抗战的川军更是取得了中国战场上地雷战的最大成果——炸死了日寇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
国民党军没有广泛开展地雷战有三个因素
不过,日寇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实际上他们根据1931年-1932年在我国东北和上海作战积累的经验判断,中国军队在未来的中日战争中必定会大规模使用地雷。因此,凭借其国力和科技优势,提前下令研制高效探雷排雷装置,并于1938年正式装备部队,这种装置就是电影《地雷战》中工兵使用的九八式探雷器。
另外,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国民政府兵工署并没有将地雷作为生产的重点。相反,不少地雷型号到1937年已经被兵工署淘汰。日军探雷排雷技术的优势、我军地雷生产方面的滞后,加上在工兵部队培训和组建上投入不够,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地雷在抗战初期的有效使用,甚至当日寇攻占南京、武汉等地时,仍有大批地雷在仓库中无用武之地,最后成了日军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