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聚拢超千亿,保险公司的“补血”时刻

花儿发展 2024-06-27 07:48:04

发债小高峰正在到来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松壑

保险公司正在密集“补血”。

仅2024年6月内,已有4家公司通过发债、增资等形式补充外生性资本。

6月24日,国民养老保险宣布注册资本由111.5亿元增加至113.78亿元;而3天前,新华保险刚刚完成10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发行。

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加剧、利率中枢持续下行,保险公司补充资本因增强竞争力与风险抵抗能力的需求持续提升。

特别“偿二代”二期工程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资本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在盈利能力不佳、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不少机构选择通过发债、增资途径补充资本。

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2024年年内各保险公司“补血”总额已超230亿元;2023年至今,已突破1100亿元。

01

发债近900亿

开年沉寂4个月后,保险发债迎来小高峰。

4-6月,利安人寿以每月10亿元的速度连续发售三期资本补充债。

6月11日,中粮资本发布公告称旗下中英人寿拟发行总额不超过30亿元的永续债。

3天后,太保寿险发行实际总额达80亿元的永续债“24太保寿险永续债01”。

6月18日,新华保险发行实际总额达10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24新华人寿资本补充债01”。

据估算,2024年年内上述保险公司发债实际总额已达210亿元;2023年至今,保险公司发债“补血”总额已达893亿元。

从数据看,各公司发债情况有三大趋势。

一是头部机构更具优势。

规模上,13家机构中有太保寿险、太平人寿、新华保险、阳光人寿、人寿再保险及泰康人寿6家公司发债面额在50亿元及以上。

除泰康人寿外,均为A股、H股已上市保险集团旗下公司。

二是永续债的密集落地。

“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原银保监会于2022年8月发布文件组织保险公司开展永续债发行工作。

虽都属资本补充工具,但保险资本补充债仅可用于补充附属资本,提高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永续债却可同时补充附属资本与核心二级资本,提高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2023年9月,泰康人寿永续债发行资格获批,保险永续债正式“开闸”。

此后,泰康人寿、太保寿险、人保健康、农银人寿、太平人寿、建信人寿、光大永明人寿先后发布多支永续债,面额总计437.7亿元。

三是票面利率持续下降。

保险公司资本补充债发行平均票面利率已由2019年的5.30%逐年降至2023年的3.66%。

2024年,新一轮保险公司债票面利率降至3%以下:利安人寿所发三期资本补充债票面利率分别为2.75%、2.78%、2.59%,太保寿险所发永续债票面利率为2.38%,新华保险所发资本补充债票面利率仅为2.27%。

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梳理行业观点发现,险企发行债券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市场整体利率下行;二是市场对险企信用等级与偿债能力认可度提高;三是投资者对险企债券需求有增加。而持续下降的票面利率也有助保险公司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

02

优化与纾困

对于发债目的,包括新华保险、太保寿险、利安人寿、中英人寿在内的多家公司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资本、增强偿付能力。

“偿二代”框架下,保险公司补充资本有内源性与外生性两种方式。前者来源于利润留存与保单未来盈余,后者主要通过发债、增资实现。

行业深度转型的近几年,保险公司投资端普遍承压、自身“造血”能力受限,加之“偿二代”二期落地后保单未来盈余确认方式调整,不少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进一步承压。

为将偿付能力稳定在监管红线之上,保险公司只能寻求向外寻求“输血”。

相较增资扩股,发债往往不改变股权结构且流程简单灵活,更受机构青睐。

监管当下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所划红线共有“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3项。

对比上述要求,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发现各家发债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表现均在“及格线”以上。

但“及格”不意味着“优等”。

13家机构中,紫金财险、太平人寿、新华保险等机构偿付能力表现出色,3项指标均远高于监管要求。

但中华联合人寿、泰康养老、建信人寿、利安人寿4家机构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已跌破100%。

依照规定,上述4家机构在互联网渠道上或面临销售限制。

这些机构不得申请审批或者使用新备案的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

在偿付能力表现分化的情况下,发债行为也体现出各公司不同的负债调整策略。

其中的“优等生”意在优化长期负债结构。

以新华保险为例。

2020年5月,新华保险发行总金额共计10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利率设定为3.3%。

该债券采用分段计息方式:前5年债券票面利率不变;但第6年起票面利率将增至4.3%。

相比之下,此次新华保险新债前5年票面利率仅为2.27%。

对比2020年旧债票面利率上升带来的赎回压力,有业内人士测算,此次“赎旧发新”或为新华保险降低1亿元左右的年均利息支出,利好其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财务成本。

“后进生”则意在防范偿付能力进一步下滑带来的展业限制。

以利安人寿为例。

“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后,利安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21年的151%、172%降至2022年的79.22%、158.44%。

2022年6月,利安人寿获批发行50亿元资本补充债券。截至6月14日,其获准发行的50亿额度资本补充债券已全部发行。

2024年一季度,利安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已升至99.71%、168.33%。

03

增资大军

发债之外,增资是另一条“补血”之路。

依照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应满足“连续经营超过三年”、“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上年末经审计和最近一季度财务报告中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等6项条件。

严格要求下,大量面临偿付能力危机的保险公司无法发债,只能依靠股东增资或引进外部投资者缓解压力。

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发现,2024年内,已有4家险企公告增资,涉及金额共计20.41亿元;2023年至今,已有23家机构发布增资计划,各股东“输血”总额达250.36亿元。

上述名单中,多家机构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增资获批前,三峡人寿2023年上半年末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0.02%、75.13%,且上期风险综合评级为D类,低于监管要求。

复星联合健康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3.25%、106.49%,低于“及格线”。

另有信泰人寿、中华联合人寿、长城人寿等机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互联网产品销售或面临限制。

业内人士指出,在当下的环境中,偿付能力承压的中小型保险公司普遍面临更艰难的“脱困之路”:

一是投资端承压、负债端受限,难以依靠自身经营能力脱困。

二是“偿二代”以风险导向为特点,保险公司风险越高、资本要求越高,盈利能力不佳的公司需要股东源源不断地“输血”。

三是在部分保险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各股东难以就是否增资、增资金额达成一致。

四是监管近年来对保险公司股东资质和来源审批趋严、同时对股东持股比例有上限要求,“补血”挑战重重。

“我们当时的增资就面临很大压力。”一位人身险公司内部人士对华尔街见闻·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其所在公司于2023年获批增资,背后过程颇为心酸。

“协商过程很漫长。不增资,能开展的业务就会变得有限;增资,就需要股东集体支持。”上述内部人士表示,“因为公司股权机构均衡。各位股东希望增资后能保持持股比例不变,但又无法就增资金额达成一致,因此磨合、商讨了很久。”

亦有业内专家针对上述困境指出,针对情况特殊、有风险资产需要化解的保险公司,监管可酌情放开优质股东持股上限。

例如横琴人寿2024年增资事项获批后,其大股东珠海铧创投资管理持股比例已高达49%,远高于《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所规定三分之一。

但作为风险化解的重要一步,上述增资事项依旧获得监管批复。

更需关注的是,上述增资事项之外,部分偿付能力显著低于“及格线”的保险公司仍在苦于引战。

例如在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财产险公司中,富德产险、安华农险、珠峰财险、前海财险、都邦财险、渤海财险、华安保险及安心财险8家险企偿付能力均不达标。

安心财险是财产险公司中唯一一家风险综合评级为D类的险企。

当前,其已被责令暂停接受车险新业务,公司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尽管安心财险曾多次表示公司正积极推进增资工作,但截至今日,其仍未发布注册资本变更公告。

0 阅读:1

花儿发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