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发展到今天,俨然成为俄罗斯同整个西方阵营对峙的持久战,双方都耗不起了。德国最先释放这个消息,并坦言担忧起美国的状况。
据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消息称,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留斯表示,在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装备缺口扩大。除已经承诺的军事支援项目外,德国将不会再从库存中拿出武器进行支援。
德国防务装备的现有缺口,恐怕到2030年前也无法补足。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欧洲各国,先前北约决定在波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新的军火工厂,但这远远无法满足乌军前线的巨大消耗。
单拿4月1日而言,俄乌双方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等地皆有战事,其中在东部战线约进行七十次战斗冲突,而巴赫穆特有二十五次,马林卡大约有二十次。
其背景是在快节奏、大规模冲突结束后,而该地区又雪雨交加的复杂背景中。
乌克兰现有的军工体系,在去年2月27日战争伊始,就被俄军标记轰炸。哪怕还有些勉强维持的地下工厂,产能也总是有限的。
基辅的为今之计,只能是仰仗北约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而西方又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俄罗斯可以破罐子破摔,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西方冻结,也不顾国内军工产业将吃多少“皇粮”,只要能拿下乌东四州,打通连接克里米亚半岛的陆上走廊,一切都是值得的。
可反观西方能获得什么呢?
莫斯科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后,波兰副外长雅布隆斯基遗憾地表示“在国际组织中,这种孤立俄罗斯的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的实际对手只有美英欧日,而其他国家要么是居中和稀泥,要么是旗帜鲜明地支持俄罗斯。
西方的号召力远不如预期,许多中东和非洲国家不仅没有谴责俄罗斯,反而指控西方殖民时期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以及二战结束后对他国主权侵犯的历史。
尤其是科索沃局势紧张后,更彰显出北约无法公正做出裁决。
具体到东欧局势而言,俄罗斯国库虽日渐空虚,但防务力量并未有半点放松。
4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自2016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征兵。同时,莫斯科所有高层都在为防务而积极调整,旨在快速恢复俄罗斯的军事工业能力。
这场持久战,莫斯科显然做好充足的准备,而西方却有些认怂。
德国防长在表示无法加大对乌的军事援助后,也明确对美国如今的状况表示担忧。
他认为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将影响北约对乌军事援助的可持续性,哪怕是“亲欧洲和基辅”的总统上位,也会影响提供预算的额度。
如果美国这个大头都放缓援乌进程,那俄乌冲突也将进入尾声,基辅则不得不选择妥协。
确实,在美国党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任何议题都将被拿来炒作,尤其是一场费力不讨好的地缘政治冲突。
尤其是欧洲各国诉求不一,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态度自然也泾渭分明,德国做此表态,波兰还没来得及说话。
何况德防长的意见,未必是议会的意思,而其他行政部门也未必能通过。毕竟前几天,德国财长才刚要求加大对乌克兰的预算。
说到底,西方在俄乌冲突中唯一能收获的好处,就是俄罗斯被卷入战争泥潭,从而使普京政府垮台。
时至今日,俄罗斯国民经济虽遭受重创,但财政支出仍在可控范围之内。军事动员虽遭致非议,但民族意识形态并未动摇。
反观西方,很难在高通胀的压力背景下,掏出更多的财政预算去扩大军备生产,支援乌克兰。
说到底,这不是一场真正威胁欧洲的战争,政府无法说服民众为俄乌冲突买账。
眼下正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欧洲政坛上出现,认为基辅应尽早与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但被泽连斯基不屑一顾。
生存于上层建筑的人怎么会认不清形势?很大程度是因为美国还不希望战争停止,俄罗斯与欧洲并未实现零和博弈。
如果想打破僵局,或许在乌克兰战场上还会出现“布恰镇事件”等人道主义危机,迫使欧洲在舆论上不得不持续援助乌克兰。
总而言之,俄乌冲突发展是多方博弈的战场,明暗多线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