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终结者晋朝奠基人“司马懿”是战国七雄赵国剑客司马蒯聩

凡霜谈过去的历史时光 2024-12-28 20:03:27
三国乱世终结者 晋朝奠基人“司马懿”是战国七雄赵国剑客司马蒯聩与将军司马卬后裔 三国是中华史上“最精彩 最波澜壮阔”的时代

三国乱世终结者,三国时期政治家

晋朝奠基人司马懿,生于179年

天命所归,冥冥中自有安排,三国定归晋

先探秘司马懿家族祖上的来头

汉末三国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无数英雄人物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大剧,然而最终却是司马家熬到了最后,吃到了胜利的果实,三家归晋中华大地重归一统。三国是我国史上一段重要又特殊的时期,它上启汉朝、下接晋朝、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多政权的动乱时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个复杂动荡的大形势之下,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在自己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尽情的发挥了他们的本色。

无论佩服还是厌恶司马懿,你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先探秘司马懿崛起的家族来头。

司马懿出身河内温县(河南省温县)司马氏,这个家族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司马懿十六世祖司马凯,战国时期墨家人物;十五世祖司马蒯聩,战国时期赵国剑客。十一世祖司马卬,西汉殷王。这个司马卬熟悉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肯定不陌生,他本是秦朝末年赵国(诸侯国)将军,秦末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司马卬被封为殷王,王河内。汉二年三月(前205年),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被虏,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河南焦作)。同年四月,彭城之战后被楚军所杀,距其称王仅一年多,后裔居河内温县。

战国七雄之一赵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开国国君赵烈侯,亡国国君赵代王嘉。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几经变迁,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太原),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今邢台),前423年,赵献侯从耿迁都中牟(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55年,赵国在邢地建檀台(今沙河市兴固村南),修信宫(今永年县西阳城村),邢地成了赵国的别都,称信都

司马卬,在之前的秦末起义当中,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人物。而且,他也不是当年六国王族的后人,他只是当年秦末赵王武臣麾下,一个普通的别部将领。别讲司马卬了,就连这个武臣,都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人物。武臣当年也是出身普通,但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名叫陈胜。而陈胜带领大家起义之后,曾经派出多路人马,帮助六国复国,而这个武臣,就被陈胜派往功打赵国故地,去帮助赵国复国。

武臣(?-前209年),陈县(河南淮阳)人,秦末农民起义将领、自称武信君。史书称武臣是陈胜“故所善陈人”,即他与陈胜以前就熟识。陈胜称王后,张耳、陈余请兵攻秦,陈胜任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人攻打秦朝赵国故地。由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强渡黄河,连续攻下赵地十余城,发展至几万人。随即又招降三十余城,进占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自立为赵王,后来被部将李良所杀。武臣打下邯郸后,就自立为赵王,自立为赵王后,武臣开始傲慢,不再听从陈胜的调遣。但结果没过多久他麾下一个将领,就被秦军那边策反,发动了兵变。最后,武臣也就直接死在了这场兵变当中。身为一位主君,这个武臣也算不上什么关键人物。那么作为他们手下的一名普通将军,司马卬自然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司马氏定居于河南河内温县就是从司马卬开始,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司马氏开始在东汉朝廷展露头角。

秦朝末期反抗秦朝统治的诸侯国:

楚国:领导人项梁、项羽、熊心(后自称楚义帝)

齐国:领导人田荣等 赵国:领导人武臣、赵歇

魏国:领导人魏豹等 燕国:领导人臧荼等

秦国:部分旧贵族和将领也反抗秦朝统治,形成新的秦国势力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诸侯国势力如韩、九江英布等,这些诸侯国在秦末的战乱中争夺天下,最终刘邦的汉朝取得了胜利。

司马氏得姓来历

“司马”是古代职官名称,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战争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而古代的战车是由马拉的,所以马的地位极其重要。形容哪个国家军力强盛,就称呼它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由于这层关系,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司马官职的另一种职务在原始社会负责掌管火,这一职位的职责包括管理火的使用和保存火种。在夏朝时期,司马负责军事事务,管理军赋和军事训练。

周朝宣王时,担任司马一职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于在征伐徐国时立下大功、就将其官职赐给他作为姓,被赐姓司马。

程伯休父像

程休父,西周宣王时人,史称程伯休父(程伯休甫)。父,一作甫,”休父“为其字。是颛顼高阳氏后裔重黎之后,和叔(即伯符·又名乔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追尊庙号·晋始祖·谥号大皇帝)玄孙,袭程国君主。程国,(1040年不详)黄帝后裔,风姓程氏以国为姓,被周王朝册封诸侯国西周时期诸侯国,其始封之君为程伯符,其国都一说在广平(邯郸鸡泽),一说上程聚(河南偃师)、一说在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程休父周宣王时官至大司马,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因从征淮夷有功,克平徐方,功勋卓著,改封“安定侯”,封地改在今陕西咸阳附近程邑。周王室允许其后代以官职为氏,和以邑为氏。休父长子仲庚后代以官职为氏,其后遂成司马氏;次子仲辛后代就邑为氏,称为程氏。程国在西周初年被重新册封,封地就在程国故地,《史记》记载:‘休甫(父)之国也。”休父是何人?《国语-楚语》记载:“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意思是在夏商两朝,一直由重黎氏掌管天地,周朝时、程伯休父就是他们的后代,程休父在周宣王时已经失去了祖先的掌管天地的官职,而是担任大司马(上将军)。

根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晋书·宣帝纪》记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文学、思想家司马迁和司马懿的祖先是相同的,都是周宣王时的程伯休父。程伯休父在当时官拜大司马,周王室允许其后代以官职为氏,因战功被封在程邑,因此程伯休父的后代就以程伯休父的官职或者采邑为氏,休父长子仲庚后代以官职为氏,其后遂成司马氏;次子仲辛后代就程邑为氏,称为程氏。庚这一支也就是最开始的司马姓的来源,而司马迁和司马懿都来自于这支。

但后期司马氏一族离开了西周都城而到了诸侯国晋国,之后司马氏一族进一步分散,有的去了卫国、有的去了秦国、还有的去了赵国。

在卫国的一支后来辗转到中山国为相,是司马憙的后代,中山国灭亡后,司马憙家族辗转来到了秦国,他的孙子司马靳军从白起。在赵国的一支就是著名剑士司马蒯聩的后代,司马蒯聩的玄孙是司马昂。在秦国的一支就是名将司马错后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自己就是司马错的后代,是司马错的八世孙,不过也有人推测司马迁实际上是中山国司马憙的后代。

而司马懿则是赵国这一支的后代,即司马昂后代,司马昂在秦末曾被项羽封在河内做殷王,后来刘邦俘虏司马昂,设置河内郡,而司马懿正是司马昂的十二世孙。

战国七雄赵国著名剑士司马蒯聩、秦末赵国将军司马昂

是晋朝奠基人司马懿祖宗

司马家族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

战国时期,司马家族出了很多剑术高手,是赵国享负盛名的武术世家。秦朝末年,有个叫做司马卬(音通昂·著名剑士司马蒯聩玄孙)的年轻人凭借武勇当上了起义将领赵王武臣(诸侯王)的赵国将军,却恰逢项羽灭秦国…

司马蒯聩,战国时期赵国人,司马氏族有一脉留居在赵国,家族世代传承剑道,司马蒯聩就是这一脉的后人。自从司马氏离开周国(周朝诸侯国位于岐山之阳(今陕西扶风县一带)去到晋国之后,族人分散各地,分别在卫国、赵国、秦国。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司马蒯聩就是他们的后代。

秦朝末年,司马卬瞅准机会,跟随项羽灭秦,平定了河内郡(今河南焦作市),受封为殷王,与汉王刘邦一样成为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

两年后,刘邦要渡过黄河和项羽死磕,河内郡是必经之路。司马卬的都城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个了解一点历史和《封神演义》的中国人都不会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既充满艺术魅力又霸气绝伦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辉煌距离当时已经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马卬拿什么去跟已经占据富庶的关中地区的刘邦抗衡?他的地盘转眼就被汉军占了个精光。司马卬是个现实主义者,立马投降、表示坚决服从刘邦的领导,一起讨伐有恩于他的西楚霸王。

殷王司马昂

司马卬(?-公元前205年),司马氏,项羽所封十八诸侯王之一,为殷王,周朝诸侯程伯休父嫡系后裔,河内司马氏始祖。本是秦末赵国将军,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灭秦后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分魏国地为西魏、殷两国,被封为殷王,王河内。汉二年三月(前205年),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被虏,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同年四月,彭城之战后被楚军所杀,距其称王仅一年多,后裔居河内温县。

谁能想到到刘邦领导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竟然在彭城之战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打得大败亏输,司马卬很不幸的成为了唯一一位在此战中战死的诸侯王,没能看到后来刘邦阵营的绝地大反击。司马家族就只好在河内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三百年的时光。

征西将军司马钧

司马钧(?―115年),字叔平,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秦末殷王司马卬八世孙,晋宣帝司马懿的高祖父,东汉时期将领。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军事才能出众,后在狱中自杀。

东汉中期,司马家族终于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将军司马钧。自匈奴衰落之后,东汉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后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战争。司马钧将军戎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汉羌战争,他经过不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汉羌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将,因为他每战必败,胜率为零,是汉军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敌人却着实喜欢他得紧。

河南河内郡,今焦作市

一个战绩如此不堪的武将,却能坐上征西将军的高位,这说明他一定有别的本事。司马钧的本事在于,他不知用什么方法,紧紧地抱住了当朝最粗的那条腿,汉和帝第二任皇后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的大腿。那么问题来了,司马家族当时也没有什么财产,邓鸷身为朝廷事实上的一号人物,手下也不至于缺人缺到这个地步,司马钧这么一个常败将军却能得到重用、提拔,这其中的原因限于史料不足,姑且理解为人格魅力吧…

可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点儿!由于在公元115年的汉羌战争中表现的太不像话,司马钧终于迎来了下狱问罪的一天。司马将军虽然胜率为零,却也有着飞将军李广的骨气,他不愿受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杀。

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际关系是很不错的,由于交友广泛,他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豫章太守司马量

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司马防的祖父,司马懿的曾祖父,秦末殷王司马卬九世孙。其父亲司马钧在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军事才能出众,后在狱中自杀而死。

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就是史书上对于司马量的全部记载。或许是由于老爹的名头儿太响,司马量没脸担任武职,捧起了书本,孜孜不倦,终于当上了文官。虽然枪杆子里出政权,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重文轻武的时代,做文官一则安全好混,二则可以提高家族地位。司马量是给司马家族改道的人。

颍川太守司马俊

司马儁,字元异,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东汉大臣,豫章太守司马量之子。博学好古,倜傥大度,仪态伟岸。举孝廉出身,累迁颍川太守。

到了司马量的儿子颍川太守司马俊(又名司马儁),已经是博学好古、倜傥大度的文士派头,唯一与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司马量继承了家传的人格魅力,从家里的亲戚到外面的邻居、老乡都表示大哥我以后就跟你混了。虽然司马俊和他老爹一样只做到太守一级,但这两个太守的实际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语。

因为颍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京师洛阳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颍川 ,古代郡名,秦王嬴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这里是夏朝的龙兴之地,更出过吕不韦、韩非子、张良、晁错等历史名人,之后即将在三国舞台上表现活跃的的荀彧、陈群、徐庶、司马徽、郭图、郭嘉、钟会也都来自这里。尤其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更是天下豪门大族中最具影响力的顶级世家,由于颍川世家在数量上的优势,足可以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并驾齐驱。

如果说毗邻京城洛阳的河内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颍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继承了家传人格魅力的司马俊担任了颍川太守,自然是与几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实在的亲戚关系,经过司马俊一生的奋斗,河内司马氏跻身于当世一流门阀之列。

京兆尹司马防

司马防(149―219年),字建公,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祖籍河内郡野王县(今河南博爱),东汉大臣,颍川太守司马俊之子,司马八达之父,晋宣帝司马懿父亲,殷王司马卬之后,官至京兆尹。耿直公正,颇有威仪。爱读《汉书》,讽咏数十万言。年轻时,起家郡官,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多次赞扬曹操并举荐他。年老后,转拜骑都尉,养志自守。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防去世,终年七十一岁,河内名门“司马氏”的代表人物,生八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馗、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由于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将河内司马氏引入了一流门阀的行列,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风顺。他年轻时在州郡做官,26岁就被调入中央担任尚书右丞(中央政府副秘书长尚书仆射的助理,主管钱粮)。当时官员升迁需要有人推荐才可以,在尚书右丞的职位上,司马防保举了一个20岁的年轻人出任洛阳北部尉(洛阳市公安局北城分局局长),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坐上了领导岗位。这是一次改写司马家族历史的举荐,因为这个年轻人,叫做曹操。

司马防

司马防39岁时,董卓入京、独霸朝纲,杀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义士仗节死义慷慨赴难,有的则是腹有良谋,曲意逢迎、暗自谋划。而司马防只是眼睁睁看着董卓为所欲为为所欲为为所欲为…

42岁,为了躲避反董义军,董卓迁都长安。司马防当时的官职是治书侍御史(皇帝的秘书),乖乖地跟随董卓入长安。对于为数不多的这样老实听话的官员,董卓表示欣赏,将司马防提拔为洛阳令,到了长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马防虽然没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随董卓。他的长子司马朗带着全家躲避战乱投奔他,他让司马朗收拾行李,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家乡再乱,也好过董卓的魔窟。然而,现实的司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让家人离开归离开,自己还是老老实实跟着走。

43岁,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回长安,李傕挟持天子,郭汜挟持百官。司马防还是乖乖得当他的人质,还是什么也没有做。

47岁,李傕、郭汜败亡。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昌。估计是不愿给自己举荐过的年轻人下打工,司马防以年老为名,挂着一个骑都尉的头衔开始了养老时光。

64岁,216年曹操封魏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想起自己担任的第一个官职,请司马防一叙。酒过三巡,曹操很有兴致地问道:“孤现在还能当分局长吗?”司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当初举荐大王的时候,做分局长很合适”。

除了举荐曹操,司马防在事业上实在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却很有一手。他的八个儿子(司马八达)在面前,老爹不讲进来,儿子就不敢进来,老爹不说坐下儿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问,儿子都不敢讲话。他即便是参加宴会也是正襟危坐、一脸严肃,从来不开玩笑。平时就喜欢看《汉书》中的名臣列传,能背诵几十万字之多。

可是,无论司马防多么严肃、多么性直方正,也无论他是不是整天在家里背诵《汉书》,他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那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态度、处处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为优先选择的人生哲学才是他留给八个儿子,尤其是三个较年长的儿子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

司马懿,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晋朝奠基人

三国乱世的终结者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别名舞阳宣文侯、司马宣王、晋宣帝。最高官职太尉、太傅、追赠相国、郡公。主要成就抵抗诸葛亮北伐、屯田水利、平定辽东!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司马懿

曹魏嘉平三年八月戊寅日(251年9月7日),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偃师县北邙、谥号文贞、后改为文宣!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208年,强行辟为文学掾。曹操封魏王后,帮助长子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权力,诛杀大将军曹爽,251年,司马懿病逝,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晋朝“国号”由来

史上赵魏韩三家分晋,所以司马昭自封晋公

司马炎取国号为“晋”,意思恢复大一统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父亲司马昭被魏帝曹奂封为晋公,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国。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公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资治通鉴·晋纪一》胡三省注:“司马氏,河内温县人。宣王懿得魏政,传景王师,至文王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定都洛阳。

晋朝军队

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王,晋的出现,应该是司马昭的别有用心,因为在春秋到战国时,具体地讲是公元前376年,诸侯国晋国被瓜分为韩、赵、魏3个诸侯国,600多年后,司马昭又逼魏元帝曹奂封他为晋王,明显地有三国归晋之意。可见司马昭的野心有多么的大,他不仅要篡夺曹魏的帝位,还要灭亡蜀汉和孙吴,这就是大晋王朝的第一位王,他建立大晋王朝之心昭然若揭。

因为曹丕的国号是“魏”,史上有赵魏韩三家分晋,所以司马昭最早自封为晋公,司马炎取国号为“晋”,意思就是恢复大一统!

河南名人故事,河南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晋朝皇室的起家之路

河南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晋书·宣帝纪》载“宣皇帝讳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及周,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家焉。自仰八世,生征西将军钧,字叔平。钧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颍川太守俊,字元异。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南阳太守同郡杨俊名知人,见帝,未弱冠,以为非常之器。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晋书·宣帝纪》是司马懿的传记,对司马家族来历的描述,《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朝房玄龄等合著,作者共21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五胡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司马懿出身贵胄,较刘邦之起于草莽,曹操之莫审出身本末,可谓世家矣。

晋世祖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开国皇帝(266年2月8日—290年5月16日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出身河内司马氏。

曹魏末年,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司马昭相继控制朝政。咸熙元年(264年),司马炎被立为晋王世子,翌年司马昭去世,他继任为相国,袭封晋王。同年十二月(266年2月),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即位之初,鉴于曹魏宗室屏藩无力以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王、又委任几位宗王统领重兵,出镇要地;重视法律的修订,其颁行的《晋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典。咸宁五年(279年)发兵南下,次年灭亡吴国,实现统一。其间颁行占田制、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太康之治”。但随着天下安定,司马炎逐渐“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使统治阶层中奢侈荒淫之风广泛蔓延。执意立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为继承人,又在统一前后命诸王就国、废除州郡武备,为西晋短暂统治的覆亡埋下了深刻隐患。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在洛阳含章殿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峻阳陵今河南偃师南蔡庄北一座山坡。

司马炎在父祖开创的政治基础上,建立晋朝,渡江灭吴,完成了三国统一的历史伟业。由他制定的有晋一代的政治、经济、律法制度,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王朝的政治体制

就像历代帝王不断为自己贴金一样,司马家族自然也要找个根正苗红的出身,这样就扯出了上古时代重黎(黄帝的直系后裔)。这些或许是附会传说,但是司马卬确实是真实可考的,此人是楚汉时期赵国的重要将领,巨鹿之战中,随项羽进兵关中,灭秦之后因功被项羽封为殷王。公元前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进兵楚地,司马卬投降汉王刘邦,其地成为河内郡。次年四月,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精兵大败刘邦及五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司马卬被楚军所杀。可以这样说,司马卬虽然是被迫归降的将领,但是也为汉朝的建立抛了头颅,洒了热血。汉朝建立之后,司马家族虽然并未真正获得高官厚禄,但却在河内郡牢牢扎下了根。

楚汉战争中,拼光了老本的司马家族失去了参与政治博弈的资本,只能安安稳稳的守在河内郡,默默发展,这一沉寂就是三百年。三百年,甚至是一个皇朝的寿命了。但是,司马家族并未表现出足够惊艳的能力!不管是汉武挥鞭,兵伐匈奴;还是王莽篡汉,刘秀雄起,司马家似乎就是时代的看客,被动的被历史大势推入东汉时代。直到了东汉中期,汉安帝时代,才终于冒出一个朝廷要员,只是这个要员或许并没有带来足够的荣耀。他在整个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只是为自己的后人搭起一个为士族所接受的平台,这个人就是司马钧,东汉征西将军。

东汉中期,匈奴已经无法在威胁中原,战争的焦点转向了汉羌之争。羌族与东汉之间的战争持续了百年之久,司马钧正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慢慢从一个底层爬上了将军之位。但是这个升迁之路并非用战功堆积出来的,而是在贵人的提携中青云直上,即便败仗不断,也依然无法阻碍他的高升之路。这个贵人就是安帝时期重要的外戚邓骘,此人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朝堂第一人,正是由于他的大力扶植,才有了司马钧的将军名位。只是司马钧实在不够争气,公元115年,司马钧受命攻打羌族先零部落首领零昌。在另一路大军寸功未立的情况下,司马钧却获得了初步胜利,这让他手下将领仲光等人自信心爆棚,不惜违背司马钧命令,追击敌军,却不料为羌族军队埋伏。而此时的司马钧却因对仲光等人私自行动的不满,而拒绝救援,于是三千军队被屠灭殆尽。这样的重罪,让邓骘也无能为力,只能被问罪查办,最终在狱中自杀。史书中对司马钧的具体生平记载不多,但是从其结局来看,我们可以大致的推断出此人虽小有才干,但是驭下不明,意气用事。这样一个平庸之才显然是无法真正将司马家族带上辉煌之路的,好在他为家族的发展埋下了足够多的人脉与资源。

西晋皇朝版图

东晋皇朝、五胡十六国时期形势图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史上的朝代,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两晋共传15帝,共155年。西晋(266年—317年),是中国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四帝、共51年、为了区别于五代十国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别名晋、司马晋、两晋,士族世家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

东晋(317年—420年),别名中晋、传11帝、共103年、是西晋皇族南迁后建立的王朝,是晋朝的继续,定都建康(南京)。 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在南北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政权,曾多次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和,除刘裕外皆以失败告终。祖逖有望恢复旧土,但被司马睿挟制,导致功败垂成,桓温北伐则先后被前秦景明帝苻健、前燕吴王慕容垂击败。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坚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南北分立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自立为帝,最终为刘裕所平,拥立晋恭帝,大权旁落。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立刘宋,再加上北方的北魏统一,中国进入南北朝

或许是司马钧的生平,让其子司马量明白了自己不具有成为将军的潜力,转而走上文官之路,最后官至豫章太守,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省长,而且拥有自行任命属官的权力。司马量之后,其子司马儁不仅官至颍川太守,而且凭借其个人魅力赢得了豪门士族的认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颍川才真正称得上人杰地灵,荀彧、荀攸、郭嘉……许多曹魏集团要员都出身颍川,而他们都与司马家关系匪浅。有了这样的资源和人脉,司马家族终于可以拿出一张名士的牌子, 这个名士就是司马防。关于他的生平,史书中记载的仍旧不多,但是仍旧可以查到不少重要信息,据《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记载:“(司马防)性质直公方,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少仕州郡,历官洛阳令、京兆尹,以年老转拜骑都尉。养志闾巷,阖门自守。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这是个真正严于律己的人,他对家族的贡献除了将世家门第的招牌擦亮之外,更多的是为家族培养了优秀的接班人。

在这些后起之秀中,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就是司马懿。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智谋交锋,战争不断

是中华“最精彩最波澜壮阔”的时代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归晋是必然结果

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篇章,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魏、蜀、吴三国鼎立,英雄豪杰辈出,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三国纷争最终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将三国推向了归晋的必然结局!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智谋交锋、战争不断、简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雄逐鹿,乱世中的华夏史诗!好多著名影视作品、著名成语典故、著名经典战役、热门游戏都出自三国战争,最出名、曾经风靡的当属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真三国无双》、国内热门游戏中国传媒大学动2004级游戏专业学生设计杭州游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版的《三国杀》、知名国漫广州统一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中心出品的《Q版三国》。这两款游戏令玩家大呼过瘾,是多少890后的青春回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就是根据史志《三国志》改编,这小说对后世影响极大。

邻国日本,更是非常痴迷三国文化的国家,三国时期是日本人主要的学习时期,三国的“忠和义、军事对抗、悲剧与遗憾”相信是最令日本人痴迷的原因!中国岭南醒狮亦加入了三国文化元素,又称“南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店铺开业人民都以舞狮前来助兴,在人们眼中醒狮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最初,醒狮狮子形态的起源以三国英雄将领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依归,“一皇五虎将”传统狮,根据粤剧中三国演义中经典人物面谱作为借鉴,扎作出最传统的“牙刷须”醒狮头,不同造型的醒狮需要配搭着相对应的舞狮步伐。

每个狮头都巧妙地借鉴了三国历史人物的特质,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关羽狮:象征着忠诚与义气,是勇气和正义的代表。张飞狮:代表着勇猛和力量,是战斗和勇气的象征。赵云狮:体现了虎威和智慧,是英勇和策略的结合。马超狮:彰显了孝义和忠诚,是家庭和国家的象征。黄忠狮:象征着老当益壮,是经验和智慧的代表。

三国地图

世事、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北宋著名政治史文学家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县),自称晋朝宗室安平王司马孚后代,司马懿之弟后裔。

440多年后汉朝灭亡又变成了三国乱世战争,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著名剑客、将军后裔司马氏家族又再次将魏、蜀、吴三国重新归晋。或许是天意,天命所归,命运难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历史又一次循环、因果又再轮回一次!

司马家族的崛起和三国归晋的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司马家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们善于观察形势和分析敌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同时,他们还注重发展经济和加强军备,提高自己的实力和地位。最终,在司马炎的领导下,晋朝成功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归晋,标志着中国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个时期的中华处于分裂状态,而三国归晋则标志着中国重新走向统一,这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乱世终结者,政治军事家、晋朝奠基人司马懿

是战国七雄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与将军司马卬后裔

再次证明“我姓赵·我骄傲”不是徒有虚名的谚句

而是真实有效的“事例证明”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