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封建王朝很难发生自我改革?

琅琊左史 2025-02-25 09:30:43

刨除掉春秋战国时代的改革,封建王朝历史上有过五次比较有名的改革。

第一次是新朝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特点是“公有化”,土地收归国有,恢复井田制,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盐铁铸币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以国营来增加收入。建立五均六菀政策,以“看得见的手”来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集团。

王莽的改革很有目的性,就是为了抑制豪强,普惠大众,调节矛盾,他的改革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

王莽在篡夺西汉政权前,就已经看到了国家的症结所在,他不篡位,西汉将亡于贫富悬殊导致的农民起义。

王莽敢于吃螃蟹,他先篡位,再改制,争取以和平的手段完成财富的再分配,只不过他的改革过于仓促,没有提前解决既得利益集团,改革的执行者居然还是既得利益集团,从上到下,他的改革就走了样。

王莽失败后,天下立即大乱,新末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将秩序打乱,王莽的财富再分配理想在乱战中完成。

财富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温和的改革,一种是混乱的战争。

刘秀再续汉祚,其实是继承了王莽改制的遗产,捡了新末财富再分配完成的大漏。

刘秀建东汉后,财富完成了再分配,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又可以延续,延续到东汉末就又玩不转了,新一轮的洗牌又开始了。

第二次是唐朝杨炎的两税法。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虚弱不堪,地方有分离做大的风险,土地兼并又甚嚣尘上,农民变成流民。唐王朝收不上税,就得想办法自救。

杨炎的两税法一方面抛弃了租庸调法的实物征收模式,统统以钱代之;另一方面是以财富多寡分等纳税,有钱的多纳税,没钱的少纳税。

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两税法直接把手伸进了地主豪绅的口袋,激起了强烈的反抗,实行了不到三十年就名存实亡。

唐朝的蛋糕就那么大,朝廷想要多拿钱,让百姓少掏钱,那就只能让中间的富豪阶层掏钱,但这个阶层又是唐朝的权贵阶层,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他们自然不肯干。

第三次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自救,目的是改变北宋国贫民富(少部分国民)、军事孱弱的问题。

王安石改革的方法跟王莽差不多,还是发挥国家的强制力,进行财富的再分配。

他搞青苗法是以朝廷替代高利贷者,让朝廷成为贷款发放者。搞免役法是变相收税,由朝廷雇佣人干活,就跟办公司一样。方田均税法是为了摸清全国的土地数量,清丈隐瞒土地,扩大税源,减少地主偷逃税。市易法和均输法也是朝廷下场做买卖,抑制大商人,提高国库收入。

王安石的改革和王莽改制差不多,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想进行财富再分配,照顾下底层老百姓,缓解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国家收入。

但改着改着就变味了,王安石原本是想从大地主大商人兜里掏钱,但不知怎的,这手就伸进了普通百姓的兜里。

究其原因还是执行变法的那些人有问题,变法者都是官僚士大夫,他们怎么可能去革自己的命,政策从上到下,一层层加码,到了老百姓这一层就彻底走了向。

王安石改革的结果比王莽改制稍好些,毕竟没有天下大乱,但结局也差不多,随着神宗去世而人亡政息。

北宋没能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硬抗了几十年后就是靖康之耻了。

第四次是明朝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改革目标比之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差很多,他的目标没有远大理想,就是为了搞钱。

明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朝廷税源锐减,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实物税法和劳役制度已经完全不适用,张居正就发展了桂萼的一条鞭法,将之推行全国。

一条鞭法将田赋、劳役、杂税通通折成银子缴纳,简化了收税方式,国库税入大大增加。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条鞭法最后的压力还是给到了底层百姓,羊毛出在羊身上,牧羊人怎么会往外掏钱。

张居正还想清丈田亩,扩大税源,但还没搞完就去世。

凭侍张居正无可撼动的威严,一条鞭法成功推行,并为万历积攒了一大笔钱,够万历霍霍几十年。

第五次是清朝雍正帝改革。雍正改革的背景和王莽、王安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一样,土地都被大地主兼并了去,国家税收锐减,国家没钱,底层百姓也没钱,只有一部分官绅地主和大商人有钱。

雍正就得想办法搞钱,他的改革是继承了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就是把劳役摊到田亩上,地多的多纳税,地少的少纳税。火耗归公是把收税过程中的耗损收归朝廷,再由朝廷分配给贪官污吏,朝廷相当于再薅一把羊毛。士绅一体纳粮当差是为了扩大税源,士绅不能老想着只进不出,士绅也得为国家做贡献。

雍正帝的改革大获成功,主要是清朝是外来户,跟当地士绅利益集团还没有深入绑定,雍正可以来薅他们的羊毛。

但雍正改革其本质还是给国家增税,并没有进行财富的二次三次分配,好让底层百姓也沾点光,土地兼并仍在继续,士绅偷税漏税的手段也更高明,最后的税收压力还是压在了底层百姓身上。

待到清朝立国久远,清朝贵族和士绅连结在一起,组建了新的利益共同体,再想改革就难了。

梳理完历代王朝的改革,我们可以发现,在汉唐宋明清几个大一统王朝中期都曾出现自救改革运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王朝财政,削减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矛盾,其结果都为王朝续了命,但最终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王朝衰亡。

现在,我们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封建王朝很难发生自我改革?

答案已经很明显,但凡是既得利益者,都不会主动革自己的命,更不会把钱往外掏,这是人性。

封建王朝是由人建立的,就无法避开人性贪婪的陷阱。

一个王朝只有极少数英雄敢跳出来想对财富进行再分配,但基本上都被既得利益者摁在地上痛殴。王莽、杨炎、王安石、张居正、雍正,概莫能外。

封建历史上的老百姓就成了历史上唯一的负重者,艰难前行,却不能留下只言片语。

5 阅读:417
评论列表
  • 2025-03-05 08:53

    改革是因为他们日子难过了,只要过得好,根本就不会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 uuuh 12
    2025-03-19 14:03

    帝王君主制,没有皇帝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 水月 11
    2025-02-26 14:37

    王莽改制很好?改的货币体系都崩溃了,改的天下大乱了呢。 刘秀这还摘桃子?乐死。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用户10xxx49 回复: 呵呵
    是先有天灾人祸,还是先有野心家,你踏马搞清楚没?真以为没有天灾人祸,诞生出的野心家会有所作为?
    呵呵 回复:
    改革的前提是皇帝素质和民智启蒙,假如民智都不开,多的是野心家利用宗教和天灾来闹事,至于皇帝素质就不用说了,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皇帝的能力高低,政策再好也敌不过人走茶凉。
  • 2025-03-13 15:37

    既得利益者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利益让给别人,人性都是自私的。

  • 2025-03-04 08:05

    佛儒孔孟五术之道被运用到了极致

  • 2025-03-22 00:25

    花朵里长出来的!能接地气吗?

  • 2025-04-12 22:17

    王莽的改革不切实际。王安石的改革用错了时代,王安石若生在汉武帝或者武周时期,改革有几分成功的机会。张居正的变法,加速了明朝的毁灭,变法之前是收不上税,变法之后税收上来了,但是实际该缴税的群体一样没缴税,还是平民百姓承受了所有,可以说是最失败的变法。

  • 2025-04-10 10:59

    古代帝制时代想要完成这样的改革,必须要集权(治权、司法权以及最重要的军权)。只有这样才能实施你想要的改革

  • 2025-04-13 08:27

    难是真难,但是真不少。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役,都是成功的样本。动嘴就成的没有,杀的越少,离成功越远。

    用户16xxx55 回复:
    政变和改革有什么关系?
  • 2025-04-10 17:21

    不是封建王朝是任何一个时代,改革都是无比艰难的

  • 2025-04-14 14:50

    所以要消灭帝制

  • 2025-04-14 12:06

    资本主义会自我改革成社会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