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东股价连续三日暴跌,市值蒸发超300亿元的市场震荡,恰如其分地折射出资本市场对其跨界外卖战略的深切疑虑。这场始发于"零佣金"宣言的突围行动,不仅暴露出电商巨头在流量焦虑下的战略迷思,更将互联网行业深陷的"内卷化"困局推至聚光灯下。

一、流量枯竭时代的困兽之斗
当某东宣布以"零佣金"姿态杀入外卖市场时,其战略意图直指互联网企业的生存命脉——流量争夺。数据显示,中国网购用户增速已从2013年的26.3%骤降至2022年的3.5%,流量红利的消逝迫使电商平台将触角伸向本地生活服务这片尚存余温的战场。
美团的成功范例犹如一剂强心针,其外卖业务创造的日均4000万订单量,构筑起价值万亿的本地生活生态。这种路径依赖催生了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幻觉:仿佛只要复制"补贴-引流-垄断"的经典公式,就能在任何一个赛道复刻成功。殊不知,这种刻舟求剑式的战略选择,恰恰暴露了行业创新能力的退化。

二、双寡头格局下的破局迷思
美团与饿了么历时十年构建的竞争壁垒,绝非简单的资本游戏可以撼动。美团年报显示,其670万活跃骑手、2800个配送站点构成的即时配送网络,日均处理超5000万份订单。这种建立在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之上的护城河,使得新入局者每争取1%的市场份额,都需支付指数级攀升的成本。
某东引以为傲的"零佣金"策略,本质上是将电商领域的价格战思维简单移植。但相较于商品零售15-30天的周转周期,外卖业务需要的是以分钟计时的履约能力。当美团将平均配送时长压缩至28分钟时,任何商业模式的创新都难以弥补基础设施的代际差距。

三、内卷化陷阱中的资源错配
这场看似勇猛的跨界突进,实则陷入了典型的"内卷化"竞争怪圈。据测算,外卖平台每单配送成本约7-9元,在零佣金政策下,京东每月需额外承担2-3亿元的补贴支出。这种不计代价的投入,正在将行业竞争导向"拼刺刀"式的消耗战。
更令人忧虑的是创新资源的错配。当互联网企业将80%的研发预算投向流量获取与用户留存时,真正决定行业未来的智能调度算法、无人配送技术、低碳包装方案等创新领域,反而沦为战略配角的尴尬境地。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模式,终将掏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破局之路:从流量掠夺到价值创造
解构这场"内卷化"困局,需要互联网企业完成从"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的根本转变。美团无人机配送已覆盖深圳8000社区,饿了么"阳光厨房"计划接入百万商户,这些探索昭示着行业进化的可能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商业效率,借助服务升级创造用户价值。
某东真正的机遇或许在于发挥供应链优势,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其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与达达快送体系的协同效应,若能转化为分钟级生鲜配送能力,或可开辟高端即时零售新赛道。这种基于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远比简单复制商业模式更具战略意义。

结语:互联网经济需要新商业哲学
某东外卖战略引发的市场震动,实则是整个互联网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当"烧钱换增长"的套路难以为继,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商业的本质——不是资本催熟的规模幻觉,而是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不是零和博弈的市场掠夺,而是价值共创的生态构建。唯有超越内卷化的竞争迷思,中国互联网经济才能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