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桥之战发生在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是公孙瓒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是各地诸侯争夺地盘明显化的第一次会战,并且是两种不同战术的华北大对决。
在公元191年冬天,公孙瓒屯兵磐河,袁绍应战于界桥。此战之后,两方仍然争战不断,如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等。但界桥之战成了双方优劣形势转换的分水岭。
界桥之战的背景
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路军阀联合起来讨伐豪强董卓,虽然董卓最后迁都于长安,但各路军阀在战争结束后很快陷入了各自争夺地盘的混乱局面。
各路诸侯都趁此机会扩充实力。其中,在北方两大势力开始崛起。公孙瓒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组建“白马义从”,风头一时无两。他自己认为中原可指麾而定。
正好,此时袁绍图谋冀州,邀公孙瓒南下冀州。冀州牧韩馥因为畏惧公孙瓒将来进攻,被迫将冀州交给袁绍。
袁绍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冀州牧的位置,这使公孙瓒感到非常气愤。加之公孙瓒在东光之战中新破黄巾,军力愈盛,这个时期,公孙瓒的威势非常大。
东光之战:在初平二年(191年)的冬季,青州和徐州的黄巾军大举进攻冀州的勃海郡(现在的河北南皮),并计划与黑山军联合。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孙瓒率领二万步骑兵迎击于东光(现在属于河北的地方)南部,结果大破黄巾军,斩杀了三万多人。被击败的黄巾军不得不丢弃他们的辎重,逃往渡河的地方。然而,公孙瓒趁机在他们渡河到一半时发动攻击,再次大破黄巾军,使得数万人死亡,流血如注。公孙瓒通过这次战斗,不仅获得了七万多的人口,还获得了大量的车甲财物,由此威名大震。
界桥之战的导火索
公孙越之死为公孙瓒提供了对袁绍用兵的借口。公孙越,公孙瓒的从弟,曾与孙坚一同攻打袁绍的部下周昂,然而未能取得胜利,反被袁绍军流矢所中丧生。这个消息传回给公孙瓒后,无疑加剧了他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他对袁绍发动战争的重要借口。
公孙瓚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
界桥之战的开端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决定对袁绍采取军事行动。他率军出磐河,同时向朝廷上书,列举了袁绍十大罪状的表状,包括引董卓入京、逼韩馥让位、偷袭孙坚后方等。这一行为无疑站在了政治制高点,然而此举也引发了各大势力的关注,并使冀州各城纷纷附和公孙瓒。
袁绍在冀州的统治地位因此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缓和局势、取悦公孙瓒,他将自己原本担任的勃海太守一职让渡给了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希望以此拉拢公孙瓒的力量。然而,公孙范一到勃海就立即倒戈,率领勃海的军队去援助公孙瓒。由此,公孙瓒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他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兗州刺史,并且重新设置了郡县的守令。
这一时期大量士人和武将都投靠了公孙瓒,比如刘备就投靠了师兄公孙瓒,被封为平原相。刘关张三兄弟都在公孙瓒帐下效力。赵云也在此时带着常山子弟兵投了公孙瓒。
史书记载:冀州诸城多畔绍从瓚。
面对公孙瓒的怒火,袁绍选择了退让。这一举动表面上看起来是丧师失地、屈膝求和,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袁绍的割地行为,一方面是为了补偿公孙瓒在堂弟公孙越战死后的损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冀州局势,通过让步来换取与公孙瓒的和解,避免持续的战争对冀州的破坏。此外,此举也展现了袁绍作为政治家的眼光和智谋,他明白在某些时候,适时的退让才能为未来的大业积蓄力量。
界桥之战的经过
时间来到初平三年,公孙瓒在磐河大营对袁绍虎视眈眈。面对公孙瓒的攻势,袁绍自然不会将冀州拱手相让,于是挥师北上迎击。袁绍亲自上阵,战争在界桥之南二十里一触即发。
公孙瓒带领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了五千多骑兵,其中以他精锐的“白马义从”为核心力量。
公孙瓒的军队以灵活机动的骑兵部队为主力,主要的战斗方式是利用骑兵的灵活机动性对敌军实施交叉射击。公孙瓒的将士们骑在马上射箭,即所谓突骑兵。
袁绍则派遣麹义率领八百精锐先登死士作为先锋,使用一千张强弩作为掩护,他自己则指挥着数万步兵在后方。
在正常情况下,袁绍可能无法战胜公孙瓒,因为他在战场上少了一个可以整出很多花样的兵种——骑兵。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麹义。
麹义,又作曲义、鞠义,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他出生并成长于凉州的西平郡。麹义早年就精通羌人的战法,率领着袁绍的精锐部队,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历史上,麹义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只是打酱油的角色,而是真正的勇将。他南征北战,每逢战事,都能克敌制胜,屡建战功。
原本麹义是韩馥的部下,因为与韩馥理念(或其他)不符,背叛了韩馥。而袁绍为对付韩馥,就与麹义结盟。待到袁绍顺利拿下冀州牧后,麹义也就理所当然的归顺了袁绍。
麹义是凉州人,而东汉末年,朝廷一直对凉州羌人用兵,军队的先进战法和严明纪律被麹义摸透了。反观公孙瓒,他与乌桓、鲜卑的战争都是硬碰硬,以骑兵对骑兵,谁的力量更大,谁更勇猛,谁就能获胜。
当公孙瓒看到袁绍军队数量较少时,他下令骑兵发起冲锋,直捣敌阵。然而,麹义率领八百精兵和一千张强弩的士兵却表现得十分冷静,他们俯伏在盾牌下,坚守阵地,不动如山。等待敌军冲到只有几十步的距离时,一齐跳跃而起进行反击。齐声发威,一时之间欢呼动地,箭如雨发。公孙瓒的部队一时大乱。
这就需要军阵的配合以及严明的纪律。面对骑兵,古代冷兵器时代很少能有人不恐惧。当马蹄蹬地,骑兵呼啸而来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不战栗。
麹义的八百先登死士则是用巨盾长矛列前,一千名强弩手埋伏在巨盾下方,这种军阵配合有两个好处。
一是麻痹敌人,让敌人肆无忌惮的接近,而在军阵爆发时,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二个好处,也能让自己的士兵无法亲眼目睹对方万马奔腾的宏大场面,不会被骑兵的气势震撼。更让严明的纪律约束能够起作用。避免出现溃逃现象。
麹义部发动了反攻。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幽州骑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们的箭矢如同雨点般落下,瞬间就击中了许多幽州骑兵。
幽州骑兵虽然勇猛,但在这种突然的打击下,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的马匹被射中,无法再前进,只能在原地打转。而他们的骑士,也被箭矢射中,一个个倒在了地上。
麹义部趁机发起了冲锋,他们手持长矛,向幽州骑兵冲去。幽州骑兵虽然奋力抵抗,但他们的马匹已经被射伤,无法再快速移动,只能被动地接受攻击。
在麹义部的猛烈攻击下,幽州骑兵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他们的士气逐渐低落,开始有人想要逃跑。精锐的幽州骑士们很快失去了士气。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一小撮人的牵制之中。
在这个时刻,袁绍终于下达了命令,让剩下的步兵全军出击。这些士兵体力充沛,他们顺势发起攻击,成功地击溃了疲惫不堪的幽州骑兵。随后,他们又顺势压迫没有两翼掩护的公孙军步兵。面对这样的局势,公孙军的步兵们直接放弃了抵抗,争相在追杀来临之前逃离现场。
麹义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勇气和决心。他们越战越勇,临阵斩杀了公孙瓒所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并且还击败了千余名敌人。在取得这样的胜利后,他们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界桥。
公孙瓒本想要在界桥进行防守,但他的军队再次被麹义部打败。公孙瓒的企图守住界桥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他的部队被麹义部击溃。
在连续的胜利之下,麹义部士气高昂,他们继续追击公孙瓒,一直追到了公孙瓒的驻营地。此战之后,麹义的名声大噪,被誉为袁绍手下的头号猛将。
这是一场以步兵、弩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也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此战中,袁绍的军队凭借麹义的英勇带领和精妙的战术成功击败了公孙瓒的万余铁骑,其中还包括精锐的“白马义从”。公孙瓒的军队在此战中遭受了重创,不得不撤退。而袁绍和他的军队则因此战的胜利而声名大噪。
界桥之战的插曲
袁绍作为一位三国中被低估的诸侯,其实曾经有过许多令人瞩目的战绩。其中,他在界桥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尤为令人敬佩。
当时,袁绍奉命率领部队追击敌人,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一个稳妥的策略。他自己带领着一支精锐部队缓缓前进,身边只携带了数十张强弩和一百多名持戟卫士。这些卫士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英,他们的战斗能力非常强大。
当袁绍的部队行进到距离界桥十余里的地方时,他得知前方已经取得了胜利。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他决定暂时停下来休息。于是,他下马卸鞍,让士兵们稍事休息。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公孙瓒部逃散的骑兵二千多人突然出现,他们重重地包围了袁绍和他的部队。箭矢如同雨点般倾泻而下,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别驾田丰立刻拉住了袁绍,劝说他退进一堵矮墙里躲避敌人的攻击。然而,袁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猛地将头盔掼在地上,大声说:“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这番话语充满了勇气和决心,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袁绍迅速指挥强弩手应战,他们凭借着精湛的射击技巧,杀伤了公孙瓒的不少骑兵。由于公孙瓒的部队没有认出袁绍的身份,他们逐渐开始后退。就在这时,麹义领兵前来支援袁绍,公孙瓒的骑兵见势不妙,只得撤走了。
后记
此战之后双方仍然争战不断,如龙凑之战、巨马水之战,历时两年,以双方互相耗尽兵粮及董卓借汉献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终。公孙瓒在界桥之战的失败,使得其南下的锐气被挫,袁绍也因此渐渐改变了与公孙瓒的实力差距。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原创:了一画历史
墨石白滩层浪迆,川涌东边,一道红阳起。万里山河青史壁。千年梦有英雄几。
关注了一,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倒映着红阳的那一朵朵浪花吧!
白马义从VS先登死士 还有陷阵营,虎豹骑,无当飞军。[呲牙笑]
公孙瓒先发优势破灭
情况不明就直接开大上去,结果空大还被反牵制,哎,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