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政府“打劫”小米48亿的事儿,大家都已经听说了,但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印度就对中国手机厂商进行了轮番审查,光是Vivo印度分公司,就被查封了100多个关联银行账户,涉及金额高达5000万美元,后来在新德里高等法院的要求下才得以解冻。
01
那第一个问题就来了,印度为啥专坑中国企业?
说专坑中国企业,确实有点冤枉了印度。
要知道三哥建国70多年,坑过的外企不尽其数,从制造业到消费品再到军工、原材料,几乎没有跨国公司能够在三哥的地盘上尝到什么甜头。
咱们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991年可口可乐进入印度,之后就官司不断,先是因为在河边的石头上拍广告被处罚,后来又因为用水太多以及污染农田成为被告。
更离谱的是印度政府曾以安全问题为由,要求可口可乐公布配方,如果不答应,那就要支付巨额的罚款。
2017年,印度与日本签了个铁路合同,计划采用日本的新干线技术把艾哈迈达巴德与孟买连接起来,总造价高达200多亿美元。
等到日本人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开工时才发现,印度法律中明文规定想要修铁路必须经过80%的土地持有者同意,而印度政府的办事效率又非常让人无语,结果工期一再推迟,如今也才完成了工程量的1/4。
除此之外,像美国的亚马逊、IBM、芬兰的诺基亚、英国的沃达丰(口误)、凯恩能源等等国际大厂几乎都领教过印度的高额罚款。
从2014年到2022年这8年的时间里,跨国公司一共关闭了近3000家印度子公司,而印度外企的数量大概也就1.2万家,等于是每四个外企中就有一个放弃了印度市场。
在“打劫”外企方面,印度实际上一直非常公平,它不是针对你,而是在座的每一位在它眼里都是垃圾。
02
在制度保障方面,印度政府所提倡的是,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比如这次小米事件,按照印度当局给出的理由,小米以支付专利服务费的名义,把钱从印度转移了出去,等于是小米故意降低了印度市场的利润,从而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从小米的答复上去看,这笔钱的80%用来支付高通专利费,因为涉及商业机密,所以并没有向转账银行出示签约合同。
咱们不去纠结小米的这笔钱到底花在了哪,实际上企业通过离岸银行把钱转移到海外一直就是个不能说的秘密,印度专挑中国手机厂商来查,不能说是别有用心,只能说背后还藏着一个底层逻辑。
早在2014年,莫迪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为了忽悠外部投资,印度政府甚至把牛粪当成药材算在GDP里,一口气搞出了个连续7%的高增长。
于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外企跑到印度建厂,等到真金白银砸进去才发现是个抗,因为当时印度的基建水平还停留在英属时期,平时一三五停电,二四六停水,工厂用电的标配就是个烧柴油的发电机,一不小心就要停工停产。
另外,印度人口虽多,但1/3是文盲,一半以上也就混了个小学文凭,所以大部分人在工厂里连个说明书都看不懂,生产效率完全和国内没办法比。
奇葩的是,虽然印度社会不把低种姓的当人看,但劳动法却出奇的完善,印度人不仅懒散而且动不动就罢工,搞的人力成本一点也不低,这让第一波跑到印度投资的中国老板感觉日了Dog。
后来莫迪也不怎么提“印度制造”了,2015年直接换了个马甲改口宣传“数字印度”,因为在他们看来,印度在软件服务业务上比中国起步早,硅谷里有很多技术高层都是印度裔,所以印度的数字产业不应该落后于中国。
只不过打脸来得很快,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印度的30家独角兽互联网企业中,有18家是中国大厂投资的,下载次数最多的10款软件中,有6款来自中国,4款来自美国。
所以在特朗普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同时,莫迪政府也流氓了一把,短短三个月时间里禁止了170多款的中国APP,随后,大量的印版山寨APP就填补了中国企业留下来的市场空白,美国的服务器厂商也顺势涌入印度市场。
03
读懂了这个逻辑也就不难理解印度政府为什么要打压中国的手机企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三星(20%),苹果约占6%,而中国的Vivo、小米、Realme和Oppo加一起接近64%,印度的本土品牌四舍五入约等于零。
要知道,10年前也就是中国品牌还没进入印度市场的时候,三哥的本土企业几乎占了一半的手机市场份额,如今却被打得就只剩下1.3%,你让印度政府脸往哪放。
而且这就是个负反馈,因为企业生产成本与产品销量成反比,一旦市场占有率下降,那企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同样是一款新手机,中国品牌的销量可以破千万,而印度厂商的目标却只能瞄准百万级,印度企业在规模成本上就已经被完爆,又哪来的资金去升级技术、提升制造工艺呢?
所以印度制造在面对中国产品时更多的是心塞和无奈,除了利用非常规手段打压中国厂商,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2019年,由于印军在边境上吃了亏,印度国内就掀起了抵制洋货运动,当时的印度手机厂商也想着借此机会扩大一下市场占有率,结果理想很丰满,但现实还是被自己人打了脸。
要知道,老百姓都是拿脚投票,不会因为喊了几句口号就去为情怀买单,而中国产品兼具质量和价格优势,印度人也很难切割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特别是低端、廉价的手机市场。
特别是最近两年,印度的智能手机渗透率超过50%,市场已经到了零界点,新用户的增速在下降,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恶劣。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频繁针对中国手机厂商,仅在去年,小米就遭到了多项税务调查,不仅补缴了8800万美元的进口税,还被印度执法局查扣了7.25亿美元的现金。
而 Vivo的100多个关联银行账户被查封,涉及金额高达5000万美元,OPPO也同样被指控逃税,涉及金额数十亿人民币。
显然,印度政府并没打算就此收手,今年更是“依法打劫”了小米48亿人民币,差不多是其去年净利润的57%。
更骚的是,印度的电子和通许技术部要求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厂商任命印度人担任行政总裁、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职务,并要求与印度企业合作在本地生产零部件,扩大本地经商的出口份额。
要知道,中国企业在当地本来就招聘了不少印度员工,如果生产代工和管理岗让给印度人,那企业基本上就和中国人没什么关系了。
如果审查罚款还只是打压中国品牌,那后面的全方位安插印度高管就是在变相收购中国企业,印度政府的操作不可谓不骚。
从印度打压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你会发现在产业竞争的角度上,中国和印度是个百分百对手,双方都在抢夺在低端消费市场,印度产品在市场公平竞争的体系下完全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印度敢于打压中国企业,也是因为咱们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没什么关键卡脖子的环节,印度人完全可以在不考虑老百姓的消费体验,山寨出一个价高质糙的可替代产品,唯一的难点就是怎么把中国制造踢出印度市场。
04
那有的朋友可能就要问了,咱们为什么不能反制印度呢?
我查了下资料,还真没什么反制的办法。
2022年,中印贸易创下了1359.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达到了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进口则下滑到了174.8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7.9%,中印贸易逆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
另外,印度企业在华的投资额很低,印象里除了路虎、捷豹,也很难找出什么像样的印度品牌,这就让咱们在反制方面非常被动,因为很少有印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两边互相伤害的打击程度完全在一个数量级。
所以印度政府也是吃准了这一点,你不喜欢他又干不掉他,最终只能被恶心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印度这么坑,那为什么中国企业还要硬着头皮往上冲呢?
主要原因其实就两个:
一是因为国内市场基本饱和,行业竞争过于惨烈,如果不进入国际市场,那很多企业在国内也会活不下去。
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的力量也会推着企业走向国际化,因为资本的要求是增长,没有增长的企业也就没有投资价值。
咱们就拿手机来说,早在2019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渗透率就已经达到了96%,增长空间几乎等于零,再加上最近几年大家换机的周期在拉长,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是个逐年下降的趋势,2022年甚至减少了22.6%。
而印度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虽然它的问题也是一大堆,但有钱人越来越多是也事实,更何况如今它的手机、汽车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和第三的消费市场,这是小米、OPPO这些企业不能假装看不见的。
另外,在全球的主要市场里,除了中国就只有欧美、日韩、印度和东南亚,如果让企业选一个,那最有价值的就是印度。
首先印度人口已经超越中国,青年劳动力接近5亿,工人的平均工资还不到中国的一半,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的消费市场足够大,同时人力生产成本也比较低。
所以中国企业跑到印度去建厂符合资本的审美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市场转移是趋势,这一点很难改变。
其次是印度的老百姓不像咱们,人家没有医疗、房贷压力,社会的消费热情也比较高,这倒不是说印度的福利政策好,主要是印度人生死看淡,搭个窝棚就是家,可以把收入的59%都拿出去消费。
而咱们只有39%,论可支配收入的消费比例,中国老百姓远不如印度,这也是国际上普遍看好印度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中国拥有优势的产品正好符合印度的市场需求,比如德国机床好,但印度并没有生产高精尖产品的条件,即便生产出来也没有消费支撑,于是第二档位的中国机床便成了印度工厂的首选。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截止到2022年年底,中国企业在印度注册的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6000家,投资总额超千亿,除了VIVO、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很多建材类企业也已经进入印度办厂。
只不过中国老板都有个习惯,那就是闷声发大财,大家都是单枪匹马、各干各的从来没有抱团的习惯,所以印度人在针对中国企业的时候也没什么心理负担。
总的来说,中国企业跑到印度建厂没什么毛病,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想着印度市场里的钱,而印度这个坑比想的却是你的身体。
在这种极限打压面前,什么市场规则和经济手段都已失效,如果这时候还去研究什么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和供应链关系,基本就是耗子给猫当三陪,挣钱不要命了。
事实证明,印度就是外企的火葬场,如果没有拿捏它的筹码,很容易就被它拿捏了,这种技术换市场的传统套路,放在印度身上似乎并不好使。
对于那些被打压的中国企业,未来的头等大事不是怎么去赚印度人的钱,而是怎么安全地把钱带回来,至于接下来印度政府还有什么骚操作,咱们就拭目以待吧。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