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帕金森,何时安装脑起搏器最好?

东政安康 2024-10-18 17:52:53

01

得了帕金森病,治疗不能只靠吃药!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人脑中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分泌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的变性死亡,引起纹状体多巴胺(多巴胺这种特殊的物质对调节肌肉活动、保持身体姿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含量显著减少而致病。

若体内多巴胺严重匮乏时,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震颤、僵直、全身发硬、动作缓慢、转动不灵的情况,让人“坐不下,起不来,走不了”。

到后期,有些患者甚至“手舞足蹈”,根本不受控制,医学上称为“异动症”,不仅如此,除了上面的运动问题外,往往伴随的非运动症状也会给帕金森病人带来更多的困扰,如便秘、尿急、睡眠障碍、疼痛、出汗、焦虑、抑郁及幻觉等,甚至出现错乱、视幻觉、痴呆、精神异常等表现。

在疾病早期之时,人们大多采用药物来遏制病情,效果比较理想,一般会持续3-5年左右,这段时间被形容为“蜜月期”。通常来说,而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加深,药物治疗3至5年后,药物作用减退,甚至毫无效果,病情加重,逐渐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症等并发症,治疗会进入瓶颈期。

进入瓶颈期后,很多患者会觉得走投无路,原本吃药是不错的稳定病情的方法,怎么现在就不管用了,难道只能随其加重吗?

02

手抖、走路小碎步...他35岁得了帕金森,9年后植入脑起搏器回归正常生活!

今年44岁的韦先生,患帕金森病9年,贯穿了韦大哥整个壮年时期,漫长的9年时间,常年饱受肢体僵硬、双手颤抖、运动迟缓、行走时小碎步、乏力、姿势平衡障碍的困扰,白天行走困难,晚上更加痛苦,夜晚睡觉整夜整夜的失眠,翻身困难,严重的时候都需要家人帮忙。

病情发展到现在犹如“脱缰野马”,从得病前的家庭顶梁柱成了时刻需要照顾的对象,痛苦不堪的韦先生前不久入住到昆明三博脑科医院,接诊医生任杰主任及团队经过详细讨论和全面评估后,认为他适合于接受“机器人引导下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术。”

手术施行半个月后,医生将为植入体内的脑起搏器进行开机,随着医生的操作,开机的那一秒韦大哥的帕金森病症状大幅度减轻,持续了9年之久的“抖僵慢”症状基本消失,之前的蹒跚小碎步,行走困难,开机后逐渐能行走自如,恢复了生活自理状态。

03

脑起搏器遏制病魔,把握住手术治疗时机是关键!

当前,帕金森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百姓俗称脑起搏器手术),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神经调控技术,药物疗进入瓶颈期后,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选择,最终改善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且可通过调节刺激参数获得长期满意的疗效。

遗憾的是,临床上,常常会碰到帕金森病患者评估后没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或者病情发展到晚期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丧失手术机会,也有患者手术后帕金森病震颤及僵直等症状得到改善,却由于长期的并发症影响到患者手术预后。

因此我们一直提醒,植入脑起搏器的时间节点讲究恰到好处,不宜过早或过晚。因为发病早期症状相对较轻,且对药物反应良好,同时原发帕金森病人的诊治需要长期随访,明确诊断可保证手术疗效,过早“踩刹车”未必理想;同样,伴随年龄的增加和疾病的演进,患者的心肺功能及一般状况越来越差,且后期易产生痴呆及精神类症状,无形中加大手术风险,并可能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不要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痴呆无法配合,年龄大无法耐受手术的时候,就错失了治疗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帕金森病人适合脑起搏器手术呢?根据国内外诊疗标准与指南,是否接受脑起搏器术需要满足下面几点:原发性帕金森病、遗传性帕金森病、基因型帕金森病;曾经或现在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有效,但当前药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呈现时好时坏的“开关”现象,或由于服药物后表现为“异动症”;病程在5年以上,规范用药后震颤顽症改善仍不理想,且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病程3年以上者也可考虑手术;选择手术时,患者年龄不宜超过75岁,若身体条件许可,经评估没有心、脑血管风险者,可放宽到80岁左右。

具体到每个患者能否适合手术还要进行专业评估。

0 阅读:43

东政安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