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复旦”是什么意思

秋风爱思考 2024-09-25 21:17:30

提到复旦大学,不少人或许会心生疑问:为何取名“复旦”?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寓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一段趣闻开始,为这趟探索之旅增添几分趣味。

相传,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名字中的“相伯”二字,似乎冥冥中预示了他将成为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伯乐”。而“复旦”之名,正是他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引经据典,探源“复旦”

“复旦”二字,名义上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之《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句诗,意境深远,寓意着日月光明照耀,日复一日,永无停息。它描绘了地球自转、天体运行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蕴含了时光轮转、永恒不息的哲理。然而,“复旦”二字的寓意远不止于此,它还承载着马相伯先生更深层次的寄托与期望。

震旦之光,复兴中华

马相伯先生最初创办的学校名为“震旦学院”,但后因校务被法国天主教会篡夺,学生几乎全部退学。“震旦”本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意为“东方日出之地”。

在此背景下,他毅然决然地重新建立了复旦公学,意在“恢复震旦学院”,即复兴中华。1905年的中国,正值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列强环伺,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马相伯先生的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更是对民族复兴的深切呼唤。

反清复明,时代强音

进一步探究,“复旦”二字还蕴含着“反清复明”的深意。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民族复兴自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汉民族被满清奴役两百多年后,人们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恢复汉家江山。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的“日月”,被解读为“明”,寓意着大明朝的光芒照耀,日复一日,永无止境。这一解读,虽带有些许历史沧桑感,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心声与愿望。

东方之珠,上海之光

“复旦”二字还从方位上暗示了其与中国上海的联系。无论是上海之于中国,还是中国之于世界,都位于东方。“旦”指太阳升起,而太阳升起于东方。复旦大学坐落在中国东方的上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这片土地,也预示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光明。

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复旦大学的校园文化,同样体现了“复旦”二字的深刻内涵。复旦人秉承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以优良的校风学风、浓郁的学术气息、自由争鸣的思想、自主多元的选择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营造了一个理想与理性并存的校园环境。

在复旦的传统特色活动中,如新生节、社团节、学术(图书)文化节等,都能感受到复旦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

名人名家,共筑辉煌

复旦大学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和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有政界精英,也有竺可桢、徐悲鸿等文化名人,都为复旦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故事,如同复旦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星辰,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学术高峰,世界瞩目

在学术研究方面,复旦大学更是屡创佳绩。其政治学学科自1923年创建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科之一。复旦大政治学学科集群以其独特的学科生态和学科文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复旦之光,永恒不息

“复旦”二字,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名字,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承载着马相伯先生等先辈的期望与梦想,见证了复旦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

在未来的日子里,复旦大学将继续秉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维,书写属于复旦、属于中国、属于世界的辉煌篇章。复旦之光,将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