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古法压条,梅雨季操作要点,徽派建筑庭院,环剥宽度标准
在众多的绿植之中,茶花可是一朵奇葩。它不像办公室里的发财树,虽然看着好看,但存活起来却让不少人头疼,茶花可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的花卉呢。就拿我自己来说,我邻居家在华北地区有一栋二层小楼,小院不大,可特别精致。邻居家大爷可喜爱种花了,对茶花更是情有独钟。他说茶花不像有些植物那样好打理,它对土壤、光照、水分啥的都有讲究,是一个很“娇气”的宝贝。
咱们先说说茶花压条这事儿。为啥要用古法压条呢?其实现在也有很多现代的繁殖方法,但是古法压条自有它的妙处。在徽派建筑庭院里种茶花,古法压条就很适用。你想啊,徽派建筑庭院那可是有它独特的韵味,到处都是古色古香的。茶花在这种庭院里,要是用古法压条繁殖,就更和整个庭院的氛围相得益彰了。比如说江西婺源那边的徽派建筑庭院就有不少茶花,压条繁殖出来的茶花和古老的建筑、精致的园林搭配起来特别好看。
在梅雨季进行茶花压条有很多要点需要注意。梅雨季啊,雨水特别多,湿度大得吓人。像在江南水乡这地儿,那湿度能达到80%甚至更高。这个时候如果要进行茶花压条,就得选好时间和时机。一般在梅雨季刚开始的前3天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为啥呢?因为这个时候温度还没有变得像梅雨季中间那么高,空气虽然湿度大,但植物还受得住。要是拖到7天以后,温度可能就升高了,茶花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就容易生病,得腐烂病啥的。
说到压条,环剥宽度很关键。啥是环剥宽度呢?就是你给茶花枝条环剥的那一段的宽度。对于茶花来说,这个宽度可不能太随便。经过我们调查啊,不同品种的茶花有不同的合适宽度。像常见的红山茶,环剥宽度大概在0.5厘米到1厘米比较合适。如果太窄了,可能就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积累来生根;太宽了呢,树皮剥得太多,会影响枝条的整体健康,甚至可能导致枝条直接枯死。这个宽度标准还得根据枝条的粗细来调整,粗一点的枝条可以稍微宽一点,但也别超过1.5厘米。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故事。福建有不少人在徽派风格的建筑庭院里种茶花。有个种植户老林就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茶花。有一年梅雨季,他想给茶花压条。刚开始他对环剥宽度没啥概念,就凭感觉给环剥了。结果呢,压条后茶花枝条很多都没有生根,都枯萎了。后来他请教了一个老园艺家,老园艺家给他讲解了环剥宽度的重要性,老林按照合适的宽度重新压条,这才成功了。所以说啊,这看似简单的小细节,可关乎着茶花压条能不能成活呢。
除了红山茶,我们再来说说另外几个比较冷门的茶花品种在压条时的情况。比如茶梅,茶梅和红山茶有点不一样。茶梅的枝条相对来说没那么粗,它在梅雨季压条的时候,环剥宽度0.3厘米到0.8厘米就差不多了。还有金花茶,这可是茶花里的珍品啊。金花茶的花朵是金黄色的,特别漂亮。金花茶在梅雨季压条时,环剥宽度大概在0.4厘米到1厘米之间。
再看看压条的其他操作要点。在梅雨季压条,土壤也很重要。土壤得疏松透气,保水性还得好。不要想着直接用那种黏糊糊的土,那茶花压条在里面就像被捂在被子里一样,闷得慌。我们可以用一些腐叶土、泥炭土加上珍珠岩混合,这样的土壤比例在北方和南方都差不多,但是在湿度大的南方梅雨季,珍珠岩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一点,这样更能保证透气性。就像我有个朋友在广州的别墅庭院里种茶花,他之前就是用了不透气的土压条,结果茶花压条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进展,后来换了土壤就好多了。
在压条的过程中,保湿也是不容忽视的。梅雨季湿度大,很多人就觉得不用保湿了,其实这是错的。虽然空气湿度大,但是土壤里的水分蒸发还是比较快的。我们在压条的地方可以用一点苔藓或者遮阳布稍微遮一遮,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湿度环境。在华北地区的庭院里,虽然梅雨季的湿度没有南方那么大,但是如果想在徽派建筑风格的庭院里模拟南方环境种植茶花并压条,保湿措施得更精细一些,可不能让土壤轻易地干涸。
我们再对比一下其他和茶花种植类似的冷门茶花品种。
像越南抱茎茶,在种植的时候,它的生长习性和红山茶有一些区别。越南抱茎茶比较耐热一点,在梅雨季压条的时候,它对温度的耐受性比红山茶稍微高一些。比如说在广东惠州的一个小庭院里,那里夏季温度常常会达到35℃左右。有个网友在梅雨季给越南抱茎茶压条,他发现即使在这样的炎热的梅雨季尾声,只要湿度控制好,温度在30℃左右,采用合适的环剥宽度0.5厘米和保湿措施,压条成功率还是挺高的。
还有山茶花的一个珍稀品种——七彩茶花。它的花朵色彩绚丽,像彩虹一样。七彩茶花在梅雨季压条时,对光照的要求和红山茶不同。红山茶在压条期间不能接受强光直射,最好是散光照射。而七彩茶花在散光的基础上,如果能有一点柔和的晨光或者晚霞光照,反而会促进它生根。在云南丽江的一些庭院里有种植七彩茶花,那边建筑风格有很多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当地花农发现,七彩茶花在这样的庭院里压条,如果遵循这个光照规律,生根速度比单纯的散光快差不多10天左右。
再说说茶花的施肥在梅雨季压条前后的问题。在压条前一段时间,我们要给茶花适当施肥。这个时候的肥料不能太多,要以稀薄的液肥为主。比如在南方梅雨季之前的3 - 5天,可以给茶花施一次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这个浓度在南方地区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是在北方地区,由于土壤的酸碱度不一样,施肥量和施肥频率可能要稍微调整一下。压条之后呢,在大概15天内,先不要施肥,让茶花先把根生出来再说。等15天之后,如果发现新枝条生长良好,有新的叶片萌发,这时候可以用一点点稀薄的氮肥,就像用一点点尿素兑水,浓度大概在0.1%,来补充茶花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说到徽派建筑庭院,这地方可大有讲究。徽派建筑的庭院通常比较小,布局很精致。种茶花得讲究个错落有致,不能太拥挤了。而且庭院里的建筑线条大多是直的,茶花的种植点要选在有弧度或者角落的地方,这样才和谐。比如说在安徽的一些古村落里,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和庭院里的茶花相互映衬,那景色别提多美了。可是要是茶花种得乱七八糟,就像在苏州的一个小庭院,有个游客分享说去看徽派建筑庭院里的茶花,结果发现茶花种得横七竖八的,完全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在压条的时候,我们还得根据茶花的生长阶段来调整方法。如果是刚长出来的新枝条做压条,环剥的时候就更要小心了,因为新枝条还比较脆弱。就像我老家江西有个老表家,他家徽派建筑庭院里的茶花新枝条压条,刚开始没经验,环剥的时候稍微用力了一点,结果伤到了枝条里面的木质部,后来那个枝条就长歪了,生根也很不顺利。要是老枝条压条呢,环剥的宽度可以按照前面说的稍微宽一点,因为老枝条比较粗壮,自身的营养物质积累更多,但是也要注意消毒,避免病菌感染。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压条后的检查时间。我们以为压条之后就差不多了,实际上定期检查很重要。在压条后的第一个月内,要每隔3 - 5天检查一次。看看环剥的地方有没有愈合,有没有发霉。如果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梅雨季,可能检查的频率要再高一点。我有个外地朋友在湖南的一个徽派风格建筑里帮人种茶花压条,他就因为开始的时候嫌麻烦,好久都不检查,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压条已经失败了。
在梅雨季压条后的养护温度也很关键。虽然梅雨季本身温度比较高,但如果温度超过35℃,对于压条的茶花来说是很有压力的。就像在福建的一些庭院里,在炎热的梅雨季中间,气温经常会飙升到这个高度。这时候如果能在周围环境设置一些降温的小装置,比如在旁边放几盆水,或者用喷雾器偶尔给周围环境喷点水降温,对压条茶花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
再看压条的枝条长度。如果是想要繁殖出比较高大树形的茶花,我们可以选择长一点的枝条,大概20 - 30厘米左右。但如果是想繁殖一些盆景茶花,10 - 15厘米就够了。这个枝条长度在梅雨季压条时也有讲究,长枝条的环剥口周围要处理得更精细一点,避免因为枝条长而有更多的地方感染病菌。
在北方的一些庭院里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尝试种植茶花压条,还得考虑冬季的防寒问题。虽然我们重点说的是梅雨季压条,但这也是整个种植周期的一部分。比如在北京的一些庭院里,种徽派建筑风格园林里的茶花,冬季防寒做得不好,来年春天压条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有些茶花可能因为冻伤了根系,影响整体的生长,也会影响到压条的成活率。
不同的种植场景下,茶花梅雨季压条也有不同的情况。在居家小庭院里,空间有限,人也比较细心,压条的成活率可能会高一些。像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小区庭院里,有邻居种了几株茶花,他用古法压条,在梅雨季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成功率就比较高。而在咖啡厅的室外茶座那里,虽然也想种点漂亮的茶花增加氛围,但是人来人往比较多,可能会不小心碰到压条的茶花,这时候除了要做好压条本身的工作,还要做好防护措施,用一些小围栏或者标记牌来保护。
我曾经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庭院里看到茶花压条。那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的元素。当地人对茶花的养护很有经验,哪怕是在梅雨季压条,他们也会根据不同的茶花品种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说,对于当地特有的一个茶花品种,他们会调整环剥宽度,还会用一些当地特有的草药水来喷洒压条的部位,说是可以预防病菌,而且效果很不错。这也说明茶花压条在不同地域,即使是在梅雨季,也有很多因地制宜的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茶花梅雨季古法压条在徽派建筑庭院里虽然有这么多讲究,但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成功的。说到这,我有个问题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在你们的种植经历或者看到别人的种植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情况或者小窍门,是关于茶花梅雨季压条并且在徽派风格庭院或者类似风格建筑空间里种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