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生于郑州的李娜,本名牛志红,五岁那年父亲病逝彻底改写了人生轨迹。母亲白天在工厂做工,夜晚踩着缝纫机补贴家用,两个女儿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的剪影,构成了童年最温暖的画面。拮据的生活让李娜早熟,13岁考入河南戏曲学校时,她每天最早到练功房开嗓,最晚熄灯离开,硬是把先天不足的嗓音磨出了金石之音。
1982年,19岁的李娜在豫剧《百岁挂帅》中饰演佘太君一鸣惊人,捧着省级调演一等奖奖杯回家的那夜,母亲把珍藏多年的腊肉切成了庆功宴上最闪亮的星。当省歌舞团的“铁饭碗”摆在面前,这个本该安稳的姑娘却做出了惊人之举——辞去公职南下深圳学流行音乐。临行前母亲塞给她缝在内衣里的全部积蓄,月台上那句“混不好就回家”的叮嘱,成为北漂十年最坚韧的后盾。
1988年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的冠军奖杯,为李娜叩开了北京的大门。《篱笆·女人·狗》的《苦篱笆》让亿万观众记住了这个穿透灵魂的声音,1990年《好人一生平安》随着《渴望》红遍大江南北。当《青藏高原》成为难以逾越的华语经典,当160多部影视金曲镌刻着她的名字,“歌坛女侠”的江湖地位无人撼动。
但盛名之下的李娜始终与娱乐圈保持着微妙距离。她把所有版税换成北京房产和妹妹的留学机票,为母亲翻修郑州老宅时,却因买错瓷砖样式在工地急得直哭。三十岁那年,母亲开始为她的婚事焦虑,可两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让习惯用歌声表达情感的李娜愈发沉默。
1997年张家界的天门山云雾中,李娜在千年古刹前泪流满面。她亲手设计的“李娜小屋”没能留住漂泊的灵魂,五台山的晨钟暮鼓也挡不住汹涌而来的关注。当辗转至美国修行的消息传来时,母亲连夜飞越大洋,看到的却是女儿二十年来最舒展的笑容——那个在录音棚里彻夜练声的“工作狂”,此刻正虔诚地抄写经书,眉宇间尽是安宁。
如今老母亲选择常居寺院相伴,清晨帮女儿整理僧袍,黄昏搀扶着散步,二十五载春秋写就了最特殊的母女情深。曾有记者问李娜是否后悔,她合掌微笑:“前半生为责任而歌,后半生为心灵而活。”或许正如她当年在《女人是老虎》里唱的:“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她躲开的不是红尘,而是迷失自我的危险。
从郑州胡同的豫剧新秀,到洛杉矶寺院的昌圣法师,李娜用半生诠释了何为“向心而行”。当母亲的白发拂过女儿光滑的僧衣,这对历尽沧桑的母女,终于在晨钟暮鼓中找到了属于她们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