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呼伦贝尔草原上,作曲家那日松与舞蹈演员吴秀清的艺术之家,迎来了长子张秋歌。但这个被艺术基因加持的孩子,却在8个月大时被送往牧民大伯家寄养。童年记忆里没有父母的怀抱,只有八年后归家时陌生的弟弟妹妹,和永远做不完的家务。
18岁参军那天,张秋歌背着行囊头也不回地离开,却在火车鸣笛时红了眼眶——他始终没等来母亲的送别。这份亲情裂痕在上海戏剧学院重逢时达到顶点:母亲跨越千里来探望,换来的只是儿子冷脸相对。直到父亲去世、母亲病榻前的侍奉,才让这对母子在泪水中和解。
1984年从中戏毕业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张秋歌开启了“戏疯子”模式。排演《西施》时,他坚持跪舔被老鼠爬过的冷粥,吓得导演杨洁当场落泪;为塑造《深度灼伤》中的将军,他连续三个月凌晨四点对镜练习微表情,最终斩获“二度梅”殊荣。
影视剧《AA制生活》里,他饰演的父亲让观众泪洒荧屏,却无人知拍摄间隙他总独自躲在化妆间——这个从未当过父亲的男人,正咀嚼着生命中最深的遗憾。社交媒体上看到父女温馨视频,他会反复观看后写下:“戏里当爹千百回,戏外徒羡他人福。”
1999年牡丹江拍摄现场,战友胡静硬塞的相亲局改变了张秋歌的人生轨迹。初见王晓梅时那句“形象不错”的轻佻评价,竟在共舞时化作汹涌心动。当夜KTV里,他掏出随身多年的蒙古刀求婚:“这把刀护了我半辈子,现在想护着你。”从初见、求婚到领证,九天时间完成人生大事。
为结束异地,王晓梅毅然放弃副团长职位赴京,这对夫妇在国家话剧院后台相互搭戏的画面,成了同行津津乐道的佳话。每逢纪念日,张秋歌总会带着妻子回到牡丹江那家小餐馆,在当年定情的包厢里清唱草原情歌。
众人不解这对神仙眷侣为何不要孩子,直到某次访谈张秋歌才吐露心声:“我八岁才吃上妈妈做的饭,这样的父亲配要孩子吗?”童年被寄养的孤独感,让他恐惧复制父母的遗憾。妻子默默支持这个决定,把满屋奖杯当成他们的“孩子”,却在丈夫客串父亲角色时,看见他偷偷擦拭戏中孩子的奶瓶。
当被问及人生是否圆满,他抚摸着结婚照笑道:“戏里的人生百味俱全,戏外的故事有她就够了。”或许对这位把一生献给舞台的艺术家来说,缺憾本身才是最深刻的人间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