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被称为兵仙、神帅的韩信,人生经历颇为传奇。
从乞食的落魄少年,逆袭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
最终却因功高震主,三十五岁就死于非命。
他短暂的人生,留给历史的不只是那些用兵如神的战役,还有不少由他造就的成语。

韩信生于淮阴,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寒。
他身材高大,在外行走经常背着一柄剑。
有一天,街上一个屠户看到了韩信,就故意欺负他。
当着众人的面,那屠户说:
“你要是有种,就用你的剑刺我;要是认怂了,就从我裤裆下面钻过去。”
自古杀人偿命,韩信并没有因这几句言语上的羞辱就逞匹夫之勇。
沉默了一阵后,他真的趴在地上,一步一步地爬了过去。

这一“胯下之辱”在当时引得围观的众人哄笑,可后人却读懂了韩信的隐忍与远志。
若不是此时的隐忍,哪里还有后来的“兵仙”呢?
韩信能有后来的成就,还要感谢一个人——漂母。
那时的韩信,既没门路做官,也没有什么赚钱的营生,只能靠四处蹭饭度日。
他一连几个月在南昌亭长家里吃住,亭长妻子嫌他吃得多,干脆就提前做饭。
等到韩信来时,什么饭菜都不剩了。
韩信也明白了,这是逼着自己识趣离开。
走投无路,他只能饿着肚子,到淮水边钓鱼。

位老妇人正在岸边洗衣服,看到了就快要饿昏过去的韩信。
见他实在可怜,好心的妇人给他拿来了饭食,接济了他一段时间。
多年后,韩信封侯,衣锦还乡。
一朝荣耀不忘旧情,他赐给这位老妇人千金,以报答昔日的恩情。
这便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典故。
“胯下之辱”与“一饭千金”,构成了韩信落魄困窘的少年时期。
物质困顿,精神强大;为求理想,甘吞屈辱。
他能忍常人不能忍,也始终将一饭之恩记在心里。

为建立一番功业,实现理想,韩信初投项羽营中。
那时候韩信的职位是帐外执戟,顾名思义,就是拿着戟在帐外站岗的保安。
被冷落多年,无人赏识,韩信便又投身刘邦麾下,幸运地遇到了萧何这位伯乐。
萧何慧眼识珠,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
萧何对韩信的一番评价,亦成为了后世常用的成语——“国士无双”,“略不世出”。
韩信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天下再无第二人能与之相比。

虽然丞相评价极高,但刘邦却不觉得韩信有什么过人之处。
又一次遭冷遇的韩信,夜半策马逃出汉营,打算回淮阴老家去。
萧何得知此事,甚至顾不上和刘邦打声招呼,骑着马就去追。
他的一番慰留,拯救了一位心灰意冷的军事天才,也救了汉军的未来。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从此流传至今。

在汉军中拜大将之后,韩信就开始了他一系列创造军事奇迹的操作。
而在这期间,也留下了许多军事、兵法相关的成语。
昔日刘邦领兵进入蜀地时,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
一是防止有人偷袭,二是借此麻痹项羽,表示自己无意与他争夺天下。
而这时,韩信又给他献上一计:
派一小部分军士去重修栈道,佯装要沿栈道进攻,迷惑把守关中的章邯。
背地里却率大军走故道,奇兵突袭,轻取陈仓。

如果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奇谋,那么“背水一战”就是硬碰硬。
井陉战役,韩信率部与赵军厮杀。
激战正酣时,韩信却佯装败退,一路退至河边。
背水而战,自古就是兵家大忌,赵军眼见汉军走投无路,以为可以轻易取胜。
岂料那些汉军将士们,自知没有了退路,反而更加勇猛。
奋勇杀敌,以一当十,最终战胜了赵军。
“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大汉第一开国功臣,韩信“功高震主”,成为了刘邦忌惮、提防的对象。
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怕他独霸东南。
于是削王为侯,只许在朝听命,不得统兵。
此时,“功高震主”之势已成,不祥之兆弥漫。

刘邦征陈豨之乱,韩信因病未随。
有人上书告他谋反,吕后便趁机设局,将其诱入长乐宫钟室。
那是一间幽闭之所,韩信身陷悬钟之室,转瞬失势。
大概是功臣宿命如此,韩信最终被当场斩杀,夷灭三族。
从此之后,人们便用“钟室之祸”来比喻功臣遭忌被杀,不得善终。
而韩信这场“钟室之祸”中更讽刺的是,与吕后合谋设计这一切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昔日的知己与伯乐——萧何。
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成了后人对韩信这场悲剧最无奈的解释。

[1]韩信造就的成语[J].小读者之友,2019,(12):41.
[2]吴光辉.一个人的成语传奇[J].太湖,2023,(05):95-99.